谈中学生健身认知和行为的培育

时间:2022-04-25 03:12:00

导语:谈中学生健身认知和行为的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中学生健身认知和行为的培育

[摘要]:中学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阶段,健康的身体有赖于自我保健和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了中学生体育健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健身意识的培养和中学生体育行为引导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健身意识;行为;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开展中学生健身意识和行为研究就显得分外重要。

一、加强中学生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体育健身对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作用正越来越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特别是中学时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健身习惯。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又是新世纪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一项必备素质。又因为不同对象,不同的目的与追求以及不同的条件,可以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所以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的内容符合每个同学的个性特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育部领导在几次全国性的体育工作会上也反复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就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还提出保障学生健康的目标和具体要求“,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因此,了解中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研究现状,探讨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引导中学生提高健身意识、促进体育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中学生健身意识与行为的分析

1.认知态度积极锻炼行为滞后

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影响您体育锻炼的负面因素”时,有极少数人选择了不喜欢体育运动或者不需要体育锻炼。这说明,中学生群体对体育的强身健体、益智调心的功能普遍认同。但从调查结果看,除早操、课间操和体育课外有37%的人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近30%的人几乎不锻炼,二者相加高达67%。这其中的原因为:作业多、学习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对体育不感兴趣;以及缺乏体育设施和体育氛围等原因。

在参加锻炼者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时间在20分钟以上者占该群体的86.4%,由此看出锻炼者的总体质量还是可以的。

就选择的项目来说,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和球类运动占锻炼者的85.7%。但根据健身理论,步行和骑自行车常常达不到健身效果。

就健身现状的看法,专家们认为,应试教育还是制约中学生健身的主要因素,虽然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课的地位,加强了学生的健身行为,但是只要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不彻底改革,一切素质教育都是空谈。

2.缺乏良好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氛围

调查中发现,有近25%的人认为“居住地附近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和环境”。中学缺乏相对完备的体育设施,学生居住相对集中。但是只有篮球、排球场地和田径场对一所正规中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另外,中学的体育组织部门缺乏对中学生体育健身方面的组织和引导,体育健身体系还不够健全。

3.缺乏锻炼意识缺乏锻炼习惯

根据调查健身状况显示,除了学校规定的体育活动外,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7.8%。尤其是高年级群体,因为受升学压力影响比例更小。因为所有高年级学生都没有开设体育课,高年级学生即将升人大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在大学生活中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甚至这不到10%的健身群体也会流失。

三、强化中学生健身意识,加强行为引导的对策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体育活动又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体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就必须教育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特点及发展规律,并树立良好的体育思想和正确的体育观念。

(一)加强教育,培养健身意识

中学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阶段,健康的身体有赖于自我保健和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中学时期是培养体育健身意识的最佳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有责任肩负起未来建设者的健康职责,使之积极参与体育健身锻炼,保持身心的健康。

1.注重理论课教学

中学体育理论历来都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有的体育教师甚至忽视体育理论教学。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一窍不通,基本的简单的体育健身常识都不懂。体育理论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健身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在安排学期教学计划时,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安排好理论课教学时数。有计划,有系统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才有利于中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

2.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理论课教学内容少、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教学的形式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现代的体育科学也不是单一的学科,它是现代生物学、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和现代化医学的综合性学科。这就相应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把各类知识综合起来灵活的运用,满足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理论课要综合现代体育的高科技、体育欣赏、全民健身、专项理论知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动感、竞争激烈、实用性强、娱乐性和趣味性更浓厚的健身方法。因此,中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待于体育教师运用现代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教授水平的提高。

3.提高学生对竞技体育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有以其竞争性、惊险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令无数体育爱好者为之陶醉和神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在战胜自我和对手,创造优异的成绩,还在于运动员用精湛的技术创造美,使人们在观赏竞技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这也是增强中学生体育知识和吸引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有效途径。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何种运动,只有懂得了欣赏该项体育竞赛,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快,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最后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去。

4.注重学生优势体育项目的优先发展

新时代中学生的才能、天赋、爱好或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有充足施展才华的余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所谓优势体育项目即学生十分擅长的,特别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学生对于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往往很积极,很活跃,而那一小部分没有优势项目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平平淡淡,仅是为了应付。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很少参与,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没有意识到体育健身锻炼对他们未来健康的深远意义。

5.适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新一代的孩子都生活在幸福和宠爱里,这与社会的进步和家长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好的实施,应适时的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放开双手,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意识。这种正确的态度,无疑为孩子从小就锻炼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本领,为征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在“参与”上下功夫,发挥体育竞争的激励作用。体育竞争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竞争不是指运动会一类的竞赛,它是指教学比赛、体育知识比赛等一系列以健身为目的的一切比赛,这种竞赛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只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尝到甜头,才能加深体育的情感,促进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参与者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尽最大努力,所以效果也最好。

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宣传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体育情感,培养体育意识。

(二)增强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引导

1.狠抓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体育课作为中学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仍然是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地市中学每周的课时数仍为两个课时,课外活动为两次。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任务都比较重,所以造成了除了体育课等有组织性的活动外,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学生人数很少。学生每天进行体育活动1小时的仅仅有47.4%,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规定的时间相差得就更远了。有的甚至是规定的体育活动都无法贯彻到底,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被“非法”占用。为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锻炼,各级教委和学校应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时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各种规章制度或条文,如采取将体育课、课外活动的课时落实情况作为学校评比和评估的一项指标等措施,以使体育课、课外活动能够名副其实。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保证使每一位学生受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学习内容,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恰当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如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包括简化规则,简化技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学生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其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就能得到积极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体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体育教师都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善于引导,积极支持,热情鼓励,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往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都注重对如何传授知识技术的“教法”的研究,很少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如何发挥学生在体育课中主体性学习的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体育课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表演,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体育课上重复体会的是“身顺而心违”的失败感。因此,虽然学生对体育、特别是对玩有天然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材和教法上处理不当,学生对体育的直接兴趣也不能转化为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不今声法精而的祠.响体育教师应把体育课学习的出发点放在学生的需要上意义的体育学习,就能够使学生获得有教师的教法和指导也就不会形成一种简单的指挥和命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后,学生能从体育学习中感受到人的精神和体育的真谛。这种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男女生的生理需求和需要存在很打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快乐教学。情感与体育课态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回避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上体育课的体会”问卷调查可知,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会通常是—“我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喜欢我的体育老师”、“我经常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等。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握人际互动的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对体育热爱的情感,为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造性教学。教学要富有创造性,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更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需求也随这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适当加大课堂教学的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的含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李晋裕.中小学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学校体育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底1版

[4]章阳,季景盛.简析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J].哈尔滨体育学报2001,1

[5]苏娟.中学生健康身体素质教育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