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01 04:17:00

导语: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摘要: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必要性。高校是具有特殊角色和功能的社会一员,高校体育也是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会提升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身体健康的需要,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高校体育;和谐社会;群众健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地,应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部分内容对未来五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因而如何抓住机遇,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与社会共存,从而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含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

2发展高校体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是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也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和任务需要。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创新,就要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不断有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取得新经验,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使高校体育更好的服务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应起的作用。观念创新就是我们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师生服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设置创新就是根据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器材的分布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利用效率,让民众、师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引导,使物尽所用,推进全民整体体质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这个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此,体育服务社会是高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自身形象的手段。

3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体育休闲的需要

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大力发展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现代服务业,而高校体育在其中充当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服务社会与社会互动实现双赢,不仅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公众休闲体育的要求,也扩大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正面作用,对自身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拓宽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部分体育设施及场馆可以进行适当的有偿服务,这不仅能够吸引民众的体育休闲,而且也增加了高校的经济收入,弥补了经费上的不足,使体育事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和谐社会就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最佳途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状况更加重视,随之体育休闲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资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来说还不很充足,城乡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缺少时间,缺乏场地,精力不足,经费欠缺,不懂体育锻炼方法等的客观原因,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进一步推行。而高校体育的参与,可以缓解人民群众在场地、人力信息和教育等资源方面的不足,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休闲的需求,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及是否能够满足,也是衡量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高校多位于城市,周边人口密度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及体育需求较高,高校体育场地数量多,质量高,体育人力等资源丰富,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资源,能促进社会的公平程度,使人民群众身心愉悦,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无论是建设还是享有,主体都是人。人民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享有。只有体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而人的体魄健康,是人自身的和谐,是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没有了身体,人的思想道德、智慧才华无法独立存在。因此,人自身的和谐是人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和谐。健康的体魄是人自身和谐的物质基础。一个没有健康体魄的人不能称其为和谐的人,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大将显著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群众体育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体育的大力支持。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建设的全面程度和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体力支持和精神助力,促进“四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可以宣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可以改掉不良行为方式,减少越轨行为,预防和缓解由社会矛盾形成的社会不稳定。群众体育可以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团结合作,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可以平等参与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这些无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高校体育的参与,会提高群众体育活动质量和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