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1 03:59:00
导语: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自我效能理论,是动机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体育教学是一种技术教学,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强调学习动机对体育教学有特殊的意义。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动机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意义关于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以智力为代表的认知方面因素固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1]。体育教育是一种技术教学。因此,较之知识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在体育的技术学习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学习动机的强调,并以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以动机教育带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ibertBandura)1977年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自我效能论”,是一个比较有代表和影响的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吸收了联结派动机理论的合理之处,拓展了强化理论关于强化的含义,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同时也延伸了认知派动机理论关于期望的范围,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综合理论,从而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在学习动机理论的派别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自我效能理论突破了联结派动机理论的某些局限,强调人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在人类行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是该理论对整个动机理论最大的贡献之处。[2]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是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解人的行为。公务员之家
但行为结果因素对人行为的强化并激发持久的行为动机,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作用过程。这种作用过程,是能够通过人的积极认知所认识,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期望,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因此,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知了行为和强化之间的依附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把期望区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所谓结果期望,是指人们对某一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所谓效能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亦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如果行为主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地尝试完成这一活动。班杜拉认为,当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建立在效能期望上的自我效能,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结合自我效能理论,检讨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难发现我们过分地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强化作用,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我们把期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时,也受强化理论的影响,只知结果期望,忽略或忽视了效能期望,没有把自我效能纳入学生的动机激发中,使体育教学的组织过于刻板和僵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积极性。班杜拉关于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进而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剖析当前,学校体育正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改革。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实施,终身体育的倡导与推行,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学校教育的系统层面来看,“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强调和推进,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因此,以“课程标准”为内容而展开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学生活动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显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与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在精神和目标取向,是基本吻合的。自我效能理论不以结果为行为的唯一因素,强调行为主体自我行为评价的效能期望,为体育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手段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怎样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实践依据。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理解为学生在进行某一具体的运动实践时,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评价与估计。体育学习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影响他们对运动的选择以及继续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
- 上一篇:物业公司会计主管个人汇报小结
- 下一篇:城邦兴衰历史因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