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9-18 03:11:00
导语: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展示了目前在体育教育任务认识、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改革的看法。
一、前言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有1万8千多所,在校生超过950万人,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受教育群体,长期以来,各地各校的体育教育情况杂乱不一,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难以反映学校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现实问题很容易使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使全民健身效果的期望值大打折扣。现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进行改革作初步探讨。
二、对目前中等师范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体育课教学中(以多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为例),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和传统的考核评定办法,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发展
学校体育的任务,短期而言,是提高学生的体质;长期来讲,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发展,而传统的教材内容却是以竞技为主,这种教材体系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在小学、初中、中专十多年所学的体育基础知识在离开学校后即宣告结束使命,了无用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人材”的演变发展过程;应该说,比原来的“技能”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也必须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体育的教材体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良好愿望。
对中等师范学生而言,专业课是他们的饭碗,学生会积极、主动学好,但体育课给学生形成的往往是一种负担,现实的局面是强制你非学不可,否则不能及格,在这种高压之下,学生就往最低要求上挤--及格就行、高分也没用;所以就形成了每次考试就几个成绩处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为了及格而被动练习,而大部分学生却毫无反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某个项目可考三次,但学生只随随便便考一次,达到及格就“弃权”的现象。
另外,在师范学校的每个年级,都不可能是同一年龄的学生,相差1--3岁都属正常现象,这种小龄或发育较迟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个体成绩差异就显而易见了。另外,个别轻度残疾及有慢性病的学生虽然在考试中能够表现出好于其他学生的优秀的体育精神,但成绩中却无法表现出来,教师的口头表扬在面对学生的记分册时往往显得苍白而无力。每当考完,这类学生只有静静地站立用自己的表情空无来感受高分者的欢腾与傲慢。长此以往,人性上受到的压抑太大,心理上容易形成残缺感,对体育也就不得不破罐破摔了。而往往这类学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点。
(二)课余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名存实亡
由于中小学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习惯和体育即金牌的残缺体育观念,使师范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不可能重视体育教育;很自然,象实施课余体育活动这种保证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措施就难以贯彻,于是出现的景况是,下午正课之后,学生回家或放学,教师看报闲聊,体育教师开始带运动队训练,运动场上剩下个别不愿回家,酷爱篮球足球活动的学生自己玩篮球、踢足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课余体育活动是处于名存实亡状态。
三、中等师范学校体育应如何进行改革
(一)要重新对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任务进行认识
笔者认为师范学校学校体育任务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培养出1--2项自己喜爱的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并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身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这种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目标的新的职中学校体育任务与传统的以培养尖子参与竞技的学校体育任务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最明显的特点是学校体育的时间界限已扩展到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之中。
(二)从中等师范学校学校体育任务的理论到方法论到各类体育活动这三个层面来认识师范学校学校体育文化
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所在,就可以此为原则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各种体育制度和工作方法,对以往缺乏科学理论作依据的行为应该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大胆的否定。例如,学校体育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考试”和“比赛”,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思考:考试、比赛究竟为了什么?为排名?为第一?在绝大多数人思维中,排完名次,拿到第一后,任务也就宣告结束,但如果对照学校体育任务,这显然相差太远,笔者认为:比赛和考试应该是为了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自我锻炼中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据这个原因,我认为:对于大型体育集会--校田径运动会,应该将原来的纯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条件允许的话,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有了师范学校学校体育任务的理论作指导,具备了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依据这些具备科学性的制度和方法来开展职中的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组织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这样,也就具备了构成一种文化的三个理论层面。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完整的学校体育文化,而这种文化与纯竞技体育文化相比较两者具有部分的兼容性,但这种体育文化更具备教育性和大众参与的特性,综合个人接受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倒是具备了中等师范学校与高校学校体育中的共同点。
(三)改造体育课教学现状
1、建立“1+1”或“1+1+1”体育课程模式。
所谓“1+1”意思是:每周一节公共体育课加一节专项体育课(每天课余体育活动必须保证),而“1+1+1”则是再加一节活动课(体育教师人数较多时可用)。公共体育课的内容是对学生体质进行监测、“达标”的检查、基本健身及保健理论的学习、评价(如在运动中如何把握量和强度等等)。专项体育课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在教师所提供的不同的选择范围内进行兴趣专项的选择。教师在上这种体育课时要较为系统、详细地讲解这些项目的理论技术要素、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这些项目上有他自己的发展空间。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练习为主的体育课,旨在巩固学生专项体育课上所学到的技术,同时增强了学生体质。如果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的话,活动课的内容可暂时由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代替。2、改革体育教材内容。
调整或扬弃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体育教材内容,结合职业特点,建立有中等师范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材内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由竞技技术型教学向实用健身体质型教学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将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在健身、保健、娱乐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
(四)体育考试的形式,朝灵活性、多样性方向发展
考试是一种检阅,但应避免过去的过份军事化特性,应该尽可能减少限制,鼓励学生在教师所教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及特长,体现自己的个性,为此,外界条件都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情况进行改变。例如,在女生篮球比赛中考查每个人的综合能力时,完全可以降低篮框高度;在武术考试中,不限哪种拳、哪些器械、不限是自编、自学、祖传、还是教师所教,可以用录音、配乐或喊口令等,在各方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余地。
对在考试中某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附加分奖励。这种奖励每奖一次要给学生分析一次,让所有学生明白为什么老师要奖他,体育运动中哪些行为是提倡的,这样可以助长良好的体育道德风气,褒扬优秀的体育行为,同时培养学生正常的运动心理品质,如篮球比赛的考试中,一方摔倒在地,另一方能主动伸手帮助对方的行为……等等。
(五)结合师范学生特点,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师范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除按“1+1+1”课程模式中所讲到的,巩固自己在专项体育课上所学到的技术技能之外,应该具备自己更多的职业特点。有意识地在师范学生体育人口中为社会培养出一部分体育爱好者或体育活动骨干,提高他们在体育锻炼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以及个别项目的裁判与组织能力。课余活动的组织办法可以在个别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尝试俱乐部形式,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时实行挂牌上课,学生有偿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和服务等。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当前中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指出了学校体育中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不相符的因素,围绕中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目标这个中心内容,探讨了现代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职中等师范院校校体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更加详细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体育亚目标,使师范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更加明确和利于操作。
(二)体育课应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终身体育为主要目标,改变过去一切服务于竞技的局面。
(三)课余活动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特点,逐步与社会体育接轨。
(四)改革体育成绩的评价办法,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
(五)对中等师范学校学校体育进行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建议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能积极参与探讨,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早日形成科学的中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对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
2.张庆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3.刘端文,等.关于职高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实验.中国学校体育,1997(3)
4.毛振明.试论体育教学单元的划分.中国学校体育,1998(2)
- 上一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论文
- 下一篇:商标企业联手打假维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