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论文

时间:2022-09-18 03:08:00

导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体育课堂

论文摘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使人们体力活动减少。生理压力的增大,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

二是表现性。语文老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回忆着昨天的球赛而发愣?还是因为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老师无法得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和小鸡,还是到了高中阶段篮球比赛中的后卫、中锋和前锋,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体育课堂中心理发展的内涵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其思维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就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任何实验得到的是惟一的结论。而形象思维是以主体的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就象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说,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发展,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情感集中表现为爱与恨,从小处着手则包括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对同伴的接纳与容忍,对老师的尊重与交流,直至对公共财务的爱护和保养;从大处着眼则包括了爱祖国、爱人民等。意志主要表现在强与弱,这包括了勇敢、顽强、毅力等。态度集中表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它是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为动向,这和形成稳定爱好专长,进一步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向终身体育过渡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对美与恶、好与坏的判断上,友好合作是对的,互不服气是错的,遵守规则是对的,违反纪律是错的等。上述四个方面均是符合体育课特点的,也是最容易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相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领域。

四、如何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懂得维持和调节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关于如何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仅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环境创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之爱,也为亲密、充满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结合教材特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学科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学生刘某由于在上小学的时候跳高摔伤过,所以一见到杆就害怕。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她消除胆炔心理。首先,可以和她谈心,告诉她小时侯受过伤,现在害怕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不能躲避困难,不然很可能会发展成‘恐(跳)高症’,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然后在课堂上,让班里体质较差的学生做示范,又故意安排让一名同学,让她跳过去后摔在垫子上,证明只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是随便就能受伤的。进一步消除她的胆怯心理,终于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跳了过去,在战胜了自己之后,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想这可能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4.因材施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现状,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消融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慢跑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断提醒他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

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存锋,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2]许德顺,刘永光.新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

[3]李建国,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