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问题论文

时间:2022-09-10 03:00:00

导语: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问题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问题论文

最近的一项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少,睡眠不足,运动不足,以致我国学生的耐力、柔韧、肺活量水平近十年趋于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有所增加,大学生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增加,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而且是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究其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缺失,方法不当,效果不显著,体力劳动减少,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所致。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新途径,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于体育课程教学之中,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正确理解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而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体育也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视体育活动、重视营养等健康行为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和健康教育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心、社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

2.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它主要是一门实践类、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其性质是以技能性为主,兼顾情意性、科学性、人文性,是四性兼备的学科类课程。此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及行为和态度等的改变方面。这就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但这些也主要是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体育课程的最大特征。

3.关注人类健康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也是一条使学生学会生存、获取健康知识、掌握健身方法、养成文明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协作和竞争意识、形成拼搏进取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4.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摆正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把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能够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这次课程名称的改变,决不仅仅是把体育和健康两个概念简单合并起来贯以一个新名称,而是要在今后教学中改变过去单纯地追求身体(体质)发展和运动技术的传统习惯,真正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

同时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中学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的人以为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了,甚至有的人说体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了。为此,《中国体育报》于2001年6月8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部澄清──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的报导。发表这篇报导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体育课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体育课程性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走偏方向。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回顾近百年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演化的历史,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或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

二、体育课程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体育。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体育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立新的体育课程结构。改变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努力体现体育课程的时代性。体育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视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进新兴运动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体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体育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评价、进步度评价,使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强调量性评价,又要重视质性评价。将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纵向与横向、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等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三结合的、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多层面特征的科学评价体系。

6.促进体育课程的民主化进程。改变体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体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人类一切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是继承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碰撞的结果。任何事物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是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1.继承是前提,要善于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如果否定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全盘吸收。善于继承,就是既要继承前人,又不循规蹈矩;既借鉴别人,又非拿来主义;既扬弃旧义,又创立新知。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和历史以及目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冷静的反思:哪些是要继承的,怎样继承?例如,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教学目标,应该一如既往地加以落实,这是基础教育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进行创新。

2.创新是重点。要敢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所说的创新,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前进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身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创新是一种超越、一种扬弃,它既保持事物中适合时代的特质,又必须抛弃已经过时的因素。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创新,要用新的理念──终身发展和以人为本为指导。首先,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终身发展的教育观点看,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任务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即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

3.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新体育课程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出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毋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倡导课堂教学应正确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型学习方式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第一,新体育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如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要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新课程提倡新型学习方式并没有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何种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接受学习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接受学习。体育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第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新体育课程的教学确实“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活泼地发展。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教师满脸严肃,满堂课扮演主角,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循规蹈矩、单一陈旧,学生就不可能有欢声笑语,就不可能有学习热情,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新的“放羊式教学”。例如,有的体育课堂出现了体育课没有队列训练(不集合、不整队、没有讲解、不做示范),或者每次课让学生先练习再讲解示范,追求所谓“发展学生个性”的做法。这样做,违背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会使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出现异化倾向,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理性思考。

4.重视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克服以往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把学习和掌握简单的运动技术作为载体,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实践类、技能性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学习和掌握技术,形成运动爱好和特长,又要克服单纯竞技技术教学倾向。

5.拓宽体育课程学习渠道。学校体育是由体育与健康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构成的统一整体。课程改革不应囿于课堂教学与教材的改革,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加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网络。

6.必须充分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要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学科领域的知识,还应该吸纳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将相关知识重新整合,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奠定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