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问题改革思考

时间:2022-11-16 06:12:00

导语:全民健身问题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民健身问题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多年来从事体育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体育健康健身对策模式构思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卧床养病,即是佐证。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基本实施途径。

1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1全民健身意识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青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须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键。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

1.2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白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1.3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但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2措施与对策

2.1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己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WH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使身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大众体育。

青壮年人应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既没有老年人那种悠哉心态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又没有青少年在校学习的条件和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要增强他们全民挺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许多人总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为不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推辞和辩护,这实质上是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对高质量生活标准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都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新观念。

2.2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21世纪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充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健身意识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如1994年4月29日《中国体育报》报导——《清华大学1993学年荟萃了全国各省市半数高考状元,然而他们大多数是体育低能儿》一文中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例。

为此,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3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使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老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接触的范围很广,具有健身、俊美、娱乐、竞技、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有正规项目,还有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健身术等等。我们可以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和进行专门培训;将自觉锻炼者组织在一起进行专业指导,达到其锻炼目的,发挥专业人员的一技之长。

2.4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多的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球类球场等等。另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民健身锻炼,做到工作之余就近到体育场地锻炼;想锻炼就能找到锻炼场地,这样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