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德育工作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时间:2022-02-27 03:49:25

导语:研究生德育工作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德育工作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摘要: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规模化培养的重大转变,使得研究生培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整体呈现出群体结构的复杂化、思想观念的弱质化、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等新特点,这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现实挑战。在新时代,必须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德育过程管理工作,创建良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环境。

关键词:规模培养;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队伍建设;过程管理;工作环境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根本目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变革,研究生培养规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从1978年的10,708人增长到2018年的85.8万人,增加了大约80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数量,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1]。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尚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队伍支撑,这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规模培养模式下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点

1.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性。(1)社会经历不同在规模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性,社会经历各不相同。以201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例,共计达到238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2]。从201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数据来看,多数人是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这一部分人由于尚未正式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较少,因而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往届生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让更多在职人员也加入了考研大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提升学历的需求和当前就业压力增大所造成的,这部分人在社会上工作多年,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2)家庭结构不同2017年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大量的在职人员迈入校园,这大大改变了研究生的年龄结构,而研究生年龄结构的不同又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同。一方面,我国在校研究生主要以未婚研究生为主,伴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大,其择偶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难免在研究生阶段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已婚研究生比例不断上升。随着往届生、在职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已婚研究生比例增大,其在研究生阶段也要面对家庭负担重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时间分配大多处于“饥饿”状态,很难较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2.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弱化。(1)思想动机趋向功利化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社会整体浮躁化、功利化日趋明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研究生学科班级的分散化,大部分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集体观念趋于淡化,偏重于物质利益,存在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热情不高的现象,容易产生政治信仰缺失的风险。(2)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衡量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主要看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规范这两项指标。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生源结构的复杂化,导致研究生论文剽窃、一稿多投、学术不端的行为有所滋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而且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氛围,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性。(1)培养类别多元我国的在读研究生中主要为非定向研究生,除此之外,还有定向研究生、自筹经费考生、委托培养考生。随着我国在职研究生招录人数的不断增加,这部分研究生所占比例也将随之呈现出上升趋势。(2)课程体系多元由于研究生培养类别的不同,要处理好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安排问题,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对于全脱产培养的研究生实行日常上课模式,对于在职培养的研究生则实行周末或月中集中上课的课程模式。(3)管理方式多元研究生培养管理是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由于研究生培养类别、学习方式的不同,其培养方案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力度也有所不同。全日制研究生,由于其是全脱产培养,在校住读,相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在课程管理、考试考核、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评阅、学位资格等方面,学校对其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规模培养模式下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对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体系,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进一步强调教育工作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责任要求。在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对研究生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来自社会的变化也给研究生群体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另一方面,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之自身成为社会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该群体对于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新时代思想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规模培养模式下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既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展的现实需要。2.深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得到深化,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逐步迈进了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党的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8年度省级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就要立足立德树人,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4]。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重视。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德育工作支持的力度,完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德育工作体系,真正把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深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3.提升研究生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成千上万研究生毕业后在不同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肩负着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研究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应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更上新台阶。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也要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研究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规模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1.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形势的变化与研究生德育体系相对滞后的矛盾。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实现了从精英化向规模化的转变,研究生群体结构、培养方式逐渐转向多元化,这对原有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研究生制度体系的滞后。有关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最新文件要追溯到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相关措施等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规模培养模式。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没有针对研究生规模培养这一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仍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二是教学体系的滞后。研究生道德教育一般应包含政治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而在现实中研究生道德教育仍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没有与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特点相结合,教学理论性较强,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很难满足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待更新,研究生教学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2.新时代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与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力量。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在校规模不断壮大,且呈现出继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与之相对应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数量并未有明显的增长,导致了师生比出现失衡的现象,致使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的数量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增长。一方面,导师资源日趋紧张。由于各大高校研究生导师数量发展的缓慢化,每位研究生导师所需要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且研究生群体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规模培养模式下,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例如,随着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调整,导师每届带研究生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两个增加到五六个,学术或行政地位较高的导师甚至要带十几名研究生,由过去的“师徒式”模式转向了现在的“带班式”。另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数量严重缺乏。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多数学校实行由研究生院统管,各二级学院具体承担研究生培养、学位管理等工作,其主要岗位负责人为研究生教学秘书。面对规模日益增加、情况越来越复杂的研究生群体,大部分学校仍然按照原有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等对其进行管理,致使研究生辅导员在岗位设置和数量要求上都难以满足规模培养模式下的新需求。3.新时代研究生科研教学的高要求与研究生德育导向相对弱化的矛盾。我国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和科研,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是影响学校知名度和排名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忽视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导致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经费投入不够、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在制度建设上,大多数高校存在学术科研与德育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些高校虽然在研究生学术发展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尚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学术活动为主,德育工作被忽视,学术成果几乎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尚未制定对研究生德育状况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德育工作,成为研究生德育导向弱化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自身的工作和科研的需要决定了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容易忽视研究生德育工作,更多地只看重研究生在科研、学术上的发展,时间和精力也更多地用在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上,在思想上不重视研究生德育工作,甚至存在只抓学术研究的错误倾向,影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4.新时代研究生主体地位的提高与研究生主观意识相对弱化的矛盾。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规模培养模式下,伴随着研究生群体来源的多元化现状,在职研究生比例不断上升,而这个年龄段的研究生思想更为成熟,大多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自我意识比较强,其主体地位呈现不断提高的势态。然而,研究生群体的道德意识却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更为现实,他们认为研究生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做学术、搞实验和写论文等,忽视了自身的德育发展,认为这都是可有可无的,从而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消极对待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缺乏主动性。

四、规模培养模式下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1.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各个培养环节”[5]。为此,在新时代规模培养模式下,要强化德育工作的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党建体系、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1)完善制度体系高校的德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中有关德育的规范体系,它既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规定,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做出规定[6]。在新时代,要根据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形势变化,将规模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要求、新理念、新模式等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全国性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细则,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既是研究生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体现,也是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保障。(2)健全党建工作体系研究生党建工作是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中党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满足当前规模培养模式下的需要,摒弃原有作为本科生党支部的附属模式,建立独立的研究生党支部。第一,构建适宜的研究生党支部模式。在规模培养的形势下,伴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持续增加,研究生党支部成员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样势必会增加研究生党建的压力。为此,研究生党支部可以按照专业学科、年级、课题组等设置研究生党支部,选配好相应的研究生党支部负责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作用。第二,将德育工作融入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要把德育工作作为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的重点,研究生党支部不仅要完成各种组织建设任务,还要抓好研究生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利用党建工作这一载体落实研究生德育工作,使之渗透到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中。第三,做好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研究生党支部不仅要积极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发展工作,还要利用这一党建工作平台做好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工作,形成有效的研究生党建育人体系。(3)完善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研究生招生、课程教学、学位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统称,是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形成的培养管理体系。在规模培养模式下,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嵌入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和各环节,把研究生德育评估指标落实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突显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德育价值。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形势下研究生群体的新特点,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优化评价体系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5]。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和激励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7]。研究生评价体系不仅具有对研究生考核和测评的作用,还有着指引研究生综合发展的导向价值。为此,应改变以往过于重视学术科研的评价倾向,拓展研究生的评价指标,真正把研究生德育指标嵌入研究生评价体系并严格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德育评估“一票否决制”的作用,实现由重视学术向促进全面发展的转变。2.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开展和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在研究生规模培养模式下,高校应打造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以研究生辅导员为主力、以思政课教师为支撑的研究生工作队伍,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其不仅承担着研究生学术、科研发展的指导任务,还承担着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新时代,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做到“引得来”,还要做到“用得好”。实现研究生导师的“引得来”,就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规划和政策吸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多方位地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逐步壮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实现研究生导师的“用得好”,就要突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功能,把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和职责落到实处,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实行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制,并出台相关的研究生导师育人激励政策,从而提升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实效性。(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8]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为此,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以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推进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壮大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探索和创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新模式,发挥研究生辅导员在推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3)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未来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责任和担当,在新时期规模培养模式下不仅要夯实壮大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落实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有理论功底、有责任担当的思政课教师,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适应研究生规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3.加强研究生德育过程管理工作。(1)实施研究生隐性教育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0]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务必要注重过程管理,要重视对研究生实施隐性教育。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干的研究生工作队伍,还要有细微的过程引导和管理,构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既是构建研究生德育制度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重视研究生的日常道德教育,定期不定期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渠道对研究生进行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发挥研究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研究生社团是研究生自我培养、自我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配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中一般都设有研究生会,二级院系还有研究生分会,其一般受所在院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在结构上有着较强的组织性。在规模培养模式下,各高校应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学科需要创建一批研究生社团组织,加强组织和引导,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研究生社团组织的载体作用,逐步发挥其在组织研究生德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4.创建良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环境。(1)营造研究生德育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氛围,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提升研究生群体的主体意识,调动研究生群体开展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创建良好的研究生工作氛围,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日常德育活动,各院系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开设研究生德育课程、定期举办研究生德育论坛、举行研究生德育答辩等,切实把系列德育活动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应以网络和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研究生德育活动,浓郁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氛围。要创建良好的研究生工作氛围,还应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以一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做好研究生德育评价工作,表彰一批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塑造一批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优秀研究生辅导员、优秀研究生德育标兵等榜样人物,充分发扬典型示范的光辉力量。(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包含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学校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彰显了学校独特的魅力,学校的各种场所、人文景观、文化活动等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对研究生产生影响。高校要切实做好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工作,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建一系列富有气息的人文景观,还要抓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浓郁良好的校风、学风,多方位举办研究生德育系列讲座活动、学术交流会、体育竞赛等,开展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项波 李建润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