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聋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教学

时间:2022-10-12 08:23:16

导语:高校聋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聋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教学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行思想教育是聋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从聋人大学生的“思修无用论”思想及课堂上的消极表现,来分析现状、探明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聋人大学生走入大学课堂、步入未来社会的必要一课,聋人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思修课的良好教育是聋生“融入主流,回归社会”的必要前提。社会多元化发展,网络成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聋生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应加强对聋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具备较好的沟通技巧,为聋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手语翻译;聋人大学生;课堂教学

一、聋人大学生良好的思修课堂教学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阶段是聋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错误的人生观容易导致异常的心理及行为,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将面对的更多困难和处境,极易形成自卑的心理,不利于聋生的心理健康和长远发展。聋人大学生涉世未深,易受社会上不良聋人的错误引导,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金钱观,引导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做好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聋生自立自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利于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两层意义,其一,对于自身的发展;其二,对于聋人群体的发展。聋人由于自身缺陷,更易产生自卑、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影响聋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及未来就业,严重者自暴自弃、危害社会。思修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聋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积极面对人生。

3.教师掌握一套有效的聋生课堂教学法。思修专业课老师接受委派的任务,对聋生进行教学。由于思修教师缺乏对聋人的了解且手语掌握量少导致在课堂上教学被动,参与度不高,忽视了任课教师与聋生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对思修课堂教学的探讨,充分调动教师主动了解聋生、融入聋生的积极性。4.聋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聋人作为社会一员,应懂法、守法、护法并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做合法公民。应掌握公民基本法及相应的残疾人保障法,能够利用法律维权。聋人整体法律观念淡薄且社会经验不足,利用小偷小摸获得钱财获得享受的生活,聋人大学生易受社会不良聋人的误导,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利用法律维权。

二、分析现状,提出问题

调查某高职院校聋生班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情况。思修课堂由装潢、机电、动漫三个专业学生组成,共58人,课时90分钟。课堂表现:玩手机45分钟以上3人,手语聊天11人,睡觉2人,积极与老师互动者16人,其余表现为安静型,利用访谈法了解现状:询问课堂内容如何改进,如何提高学习思修的兴趣?普遍结论认为聋生就业难,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把专业学好,如学好动漫、机床、绘画,认为课堂内容应更有针对性,应更贴近于聋人实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1.“思修无用论”思想。掌握一门技能至关重要,理论知识无用论是当今聋人高职教育潜在的口号。聋生普遍认为思修课都是大道理,从小就学政治课,认为开设思修课是多此一举,考试前使劲背,得高分没有问题。理论知识在未来就业中并不会用到,学好动漫、摄影、计算机这些技术才是硬道理,才能找到好工作。学习思修无用论已广泛影响、冲击了聋人大学生的头脑,消减聋生的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2.内容缺乏针对性。聋生思修课堂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都是采用普通听人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按书内编排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灵活性。应针对聋生的身心特点及现实需要进行教学,书上的案例并非完全适用于聋生的教学,学生接受度不高。将课堂章节内容与聋人学生实际相结合,更易让学生接受,如讲到恋爱婚姻观,听人失败的因素可能是性格和物质,但聋人还存在与听人恋爱的现实沟通问题。

3.信息传递缺乏连续性。聋生课堂由任课教师、手语翻译教师、聋人学生三者合作完成教学,讲课教师是信息发出者,进行全程翻译的手语翻译教师是信息传递的介质,是信息的再次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聋生通过手语翻译获得信息,教师难以同步观察手语翻译的速度和表情掌握课堂的进度,教师看不懂手语,难以掌控手语翻译信息传递水平及学生的反馈。双向信息交往构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在三者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被动变成了旁观者,教学效果易受课程内容、手语翻译信息传递作用及学生自身的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三者信息沟通的连贯性至关重要,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

4.教师被动教学与学生关系淡漠。任课教师按照课时安排、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聋生班级的教学,由班长统计人员到齐情况,聋生课堂也有省掉点名回答问题等环节,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缺乏良好的开端。教师认得学生面孔但叫不出名字,教师也不了解学生,教学处于被动状态,教学过程受到抑制。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名词,亲切的称呼他人的名字是尊重的表现,是良好沟通的开始。名字的手语表达相对笼统,如“zh”手势可以表示张、郑、周、赵,“zh”由于手势的方向及运动路径略有差异表达不同的姓氏,任课教师难以准确打出各位同学的名字,缺乏良好的互动,师生关系淡漠,不利于班级教学活动的展开。

5.简单的传话筒。手语翻译将教师的信息传递给聋人学生,手语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一门课程由一位手语翻译进行全程翻译,课堂90分钟的连续翻译难以呈现良好的翻译效果。长时间翻译造成体能不佳且思维运转不畅,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传译,如翻译“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往往使聋生一头雾水,应加以解释性翻译如:时间地方以及人员支持上都占有较大优势。

(1)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对策和内容都应有所调整,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研发。作为高校的教师应积极加入到思修课程的研讨中,应针对聋生特点和课程实际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与聋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加以深化,如聋人的人际交往、恋爱观、婚姻观、就业观及法律相关知识。

(2)习得手语名字达到良好的沟通。任课教师依赖手语翻译的信息传递来完成教学,缺乏应有的反馈及积极的课堂回应,使教师缺乏被认同感和教学的成就感,极易消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理应积极主动地与聋生沟通、互动。优秀的教师的一项评定标准是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聋人的名字需要手语来拼写,学生的名字用手语难拼、难记、难区分。大多数聋生有自身特点的手语名字,他们也会给喜欢的老师起手语名字,手语名字像英文名字,中文名字一样重要,并非是通俗理解的起外号。记住学生的手语名字是对学生的一种重视,是彼此的良性沟通的开端。师生对彼此的接受和理解,是顺利教学的基础,增进彼此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3)建立师生教态语言,达成共识。教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与学生彼此达成共识的服务于教学的手势、姿态,即教态。教态语言更适合聋生课堂的使用,教态能较好的弥补语言沟通的障碍。如普通课堂教师在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时问:大家听懂了吗,教师问聋人学生听懂了吗存在不妥之处。教师用右手打一个“ok”的手势,放在眼前,表示大家看懂了吗,大家要认真看,此处为课堂内容重点,伸出右手向下表示大家不要在用手语聊天了,注意向前看。

(4)充分发挥手语翻译的介质作用。课堂手语翻译具备专业的手语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充分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教师,每位教师的讲课风格不同讲课进度有别,每位手语翻译手语表达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速度,应互相调节彼此融合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了解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了解课堂,专业教师与聋生交往机会少,手语翻译应充分发挥介质作用,帮助师生间了解和互动更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手语翻译教师应提前与老师沟通下节课的讲课内容更利于翻译的展开,深入理解任课教师表达的思想将更利于发挥翻译的作用,做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

(5)采用引导式教学。教师应摆脱简单说教式教学,应采用引导式教学,导入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如讲到就业求职先请学生思考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学生的答案通常是网络、报纸,再次引导聋生认识到手机、网络求职具有简单、便捷的优点。正如课堂上我们这些正利用手机查阅求职信息的同学,请大家彼此进行信息的分享,便轻松将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到课堂积极地讨论中,进而引出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人脉共享这个渠道,这种引导式教学强于简单的语言描述和手语表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是聋生学习生涯的导向标,引导学生肃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交往能力、树立法律意识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和手语翻译教师是聋生思想的引航人,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导向教学;在生活中,坚持以身作则为学生肃立良好的榜样,促进聋人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9.

作者:张晶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