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
时间:2022-04-25 11:07:36
导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体验式教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生主体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在自主体验和团结协作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运用,由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也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基础”课中的体验式教学主要采取了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朋辈影响、创作体验、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在改进中加强体验式教学,就必须要始终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紧扣教材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完善配套保障机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反思
、教育部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的定位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①知行合一是“基础”课的目的,也是课程教学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将其运用于“基础”课教学是一种有益且必要的探索。
一、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基础”课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生主体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在自主体验和团结协作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及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独立思考,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实现知行统一。“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课程内容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可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2.学生主体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体验、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体认。”③一方面,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各种直接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和感悟,获得丰富的教育性经验,有助于学生的主体认知、主体自觉和主体践行。另一方面,“基础”课的课程内容涉及大学适应、理想信念、成功成才、人际关系、择业创业、道德实践、法律生活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学生熟悉度高,也较为感兴趣,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开展。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而内的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④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根据建构理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知识只有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才能被理解,情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会话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资料搜集、信息共享等,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体验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相应情境中,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与他人进行协作和沟通。因此,体验式教学法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有益实践。“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不同在于,它不止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力求做到知行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具体实践
体验式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有其适合的特定主题与内容。在“基础”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以及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朋辈影响、创作体验、实践调查等具体的实践方式。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进行模拟和表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直观感受所扮演角色的情感态度、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每周播报。将学生分组,两人一组,每次课的开课5分钟,上讲台播报一周新闻。这可以督促学生去关注时事新闻,学会筛选新闻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表达。二是“我是代表”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专题中,着重讲“两会”,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两会”,提前让学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模拟代表提议案。学生准备议案的过程,就是了解世情、国情、社情的过程;在参与模拟“两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两会”的流程,进而更直观感受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效果远好于教师的单方面讲解。2.情境再现体验来源于生活。情境体验则要求“基础”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现象、焦点问题,以不同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实现情境再现,然后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融入情境,指在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通过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的作用,引发强烈的情境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体验”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借鉴了广东卫视一档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的主题与方式,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选择,等学生选择完后,将视频故事继续播发,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选择的,社会是如何选择的。在讲到道德专题时,选取了2013年2月3日发生在上海街头监控拍下的一幕,给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场景:某人走在街上,旁边有钱散落……让学生说说会怎么选择。随后,给学生看监控拍下的一幕以及后续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也始终保持对后续发展的好奇与热情。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通过感官刺激作用大脑,引起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身体力行。3.朋辈影响朋辈群体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因其相似性、易沟通的特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设计了“校友来了”的主题活动,通过校友的现身说事、现身说感,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的校友走进课堂,跟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在讲到人生价值主题时,邀请了苏大研究生支教团队的成员给学生讲述了支教的感受与体会,整个过程,学生都沉浸在支教成员所展示的支教生活情景和收获中,抬头率几乎达到100%,这种同辈间的交流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在讲到大学生活时,给学生观看了苏州大学学生标兵宣讲团的宣传片,有些标兵就在所教班级中,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感悟,相互借鉴经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邀请学校绿色协会的“青年绿色营”的成员,讲述了2015年7月开展的古镇水环保调研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直接感知身边的环保。在择业与创业的学习中,让学生课后观看了《职来职往-苏大专场》,邀请参加“职来职往”的学生到课堂讲述职业规划和求职的直观感受,邀请创业者跟学生聊创业,邀请人力资源部门的校友来跟学生谈职业素养。让更多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校友,走进课堂,一方面可以减缓学生的“审美疲劳”,感受不同的风格,获得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同校的校友,能拉近距离,学生更愿意与他们交流沟通,这种近在身边的榜样,更能获得情感认同。4.创作体验创作体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将成果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学生通过亲身去做,能直接感受所授知识,并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我的偶像”、“我是拍客”和“青年爱国说”三种主要形式。第一,“我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作用明显。顺应青年学生的偶像情结,在职业道德专题中,我们以自愿为主、考核为辅的方式,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任务,即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说说自己的职业偶像。学生参与度较高,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职业偶像,大部分学生都制作PPT,详细介绍自己偶像的成长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什么喜欢他们。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都谈到了职业成就的获得与遵循职业道德的关系,进而也谈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规划。这种自我的学习与感受,比教师在课堂上举无数例子讲述职业道德更为深刻与有效。第二,“我是拍客”。针对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喜爱与熟练掌握,我们设置了“我是拍客”的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拍一些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照片、微视频,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在社会公德的主题中,许多学生拿起手机、照相机对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或制作成PPT,或编制成短片,或录制微视频。在课堂展示交流时,不管是介绍者还是观看者,都对其中的内容有非常强的亲近感和熟悉感,课堂氛围比较活泼。同时,学生在拍摄或观看不文明行为时,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教育。第三“青年爱国说”。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生的不同时期,若仍然以教师主讲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进而觉得重复枯燥。在爱国主义的专题中,我们采取了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表达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学生结合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爱国。有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录制了视频,并自己配文配音,从历史的角度谈爱国;有的学生从分析抵制外货现象,谈全球化下爱国的新形式和新特点;有的学生从如何做好自身的微观角度,谈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爱国。学生自主讲课,就需要去了解理论、查阅资料、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从而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爱国主义的价值所在,切身体会个人与国家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清楚地知道个人日常的行为也关系着爱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5.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基础”课的第二课堂,它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践调查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30%。主要做法是,让学生选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调查问卷、文献资料查阅等形式进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分享交流心得。通过实践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会活学活用。在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体验式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实践反思
体验式教学是“基础”课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积极探索。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反思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要促进“基础”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服务学生成长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⑥因此,读懂学生是任何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和核心,是提高课程针对性的关键所在。读懂学生,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诉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课间课后、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发展中的难题,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在此基础上,针对性设置体验主题,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教师要将“基础”课的意识形态诉求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对接,使情境的体验过程“既是‘基础’课实现意识形态目的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和获取人生智慧的过程。”⑦其次要把握规律,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并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价值引导及行为塑造。2.紧扣教材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作为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教学内容。因此,在探索体验式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明确教学形式辅助教学内容,要把握好“度”,防止因形式冲淡内容而出现“仪式化”学习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课程设计中,首先要吃透教材,在把握教材内容体系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生需要和接受特点的教学内容。其次要准确而生动展现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服务不同的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方法之一,有其特定适合的主题与内容,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效果随意而用,为了体验而体验。在“基础”课教学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易于实践的主题则适宜用体验式教学法,而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的内容则不太适应,需要教师讲清理论。3.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一比喻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时也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如何将盐溶解并被自然而然的吸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统一是好的教学方法的应有之义。体验式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认知和自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提高教学实效。但体验式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更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题确定、场景创设、活动组织、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在自主体验过程中的疑惑能够及时解答,能够用课程的理论来解释现实问题,通过理论的彻底性来说服人。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其次,要提高课堂设计能力,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语言,都要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和适合学生特点。最后是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既要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又不能跑偏主题,走错方向。4.完善配套保障机制目前,“基础”课中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学生集中体验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有所受限,需要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一是课堂人数保障。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师生的密切互动,对人数有其特定要求。目前“基础”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如果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体验式教学,往往就会出现只有部分积极分子参与、部分人观望的现象,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在实践中采取了教师提前做计划、将学生分组、轮流参加的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提高了,但因小组人数过多及轮流次数过少,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问题比较突出。这需要在未来教学中通过控制班级人数来改善。二是考核评价保障。考核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既与情境的设置是否科学有关,也受考核方式的影响。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表现纳入课程总体考核中,并确定合适比例,实现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统一,推进考核的全程化、多元化、常态化,能有效推动学生由重“听”到重“学”再到重“行”的转变。三是活动载体保障。“基础”课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要加强与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主阵地的沟通合作,拓展课程教学的活动载体,将课堂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结合,增强学生体验的丰富性和生活化,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都要尊重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基础”课属于理论课程,但又是一种特殊的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⑧。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就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课教学中包含着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并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促进学生逐渐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强“基础”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体验式教学也要随之改革创新,并且同其它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切实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5.
②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8.
③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④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⑤薛伟芳.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4(6).
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⑦赖雄麟.以旨趣促智,内化于意,外显于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提升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⑧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作者:胡绿叶 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融通与实践
精品范文
7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