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

时间:2022-12-29 02:54:05

导语: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礼记》记载学习的过程与要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九年教育学成之后,有三个境界,首先是对于自己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具有是非善恶判断能力,而且懂得爱岗敬业,友善社会;其次是能够懂得触类旁通,自立自强,意志坚定,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其三是成就自己同时有益社会,成就自己的社会价值。以此观察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素质培育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民族文化底蕴教育让位于工具性教育中国目前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包括三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数父母只教孩子如何读书很少把教育子女怎样做人放在第一位。学校教育更多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比重很小,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更不受重视。社会教育也令人担忧,中国古代的文艺教育中,孔子定的宗旨是“思无邪”,文艺要提倡寓教于乐,里面有个总原则,即是要大众接受正确的知识见解,所以中国古代的歌舞、京剧等文艺作品大多内容讲的是忠、孝、节、义,教人们心地淳厚。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人之学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内在的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要兼善天下,把自己的学问修养和光同尘,融于百姓,造福社会。现在我们很多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是教孩子读书是为了上大学,出国留学,有一份高薪的工作,生活才会过得很好。这固然不是错的,但教育更趋向于功利主义,而对于文化底蕴的奠定,对于道德人格的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却非常缺乏,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道德素养诸多方面的缺失。(二)人文教育内容缺位大学教育必须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只重视经济资本,更要发展文化人,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更要培养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孔子教学有四科:一是德行,二是言语,三是政事,四是文学。现在的教育德行、言语都忽视了,专攻谋生的能力,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人才,有些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优越的物质环境,成就自己祖国的强大繁荣,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选,和他们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密切相关。现在的大学教育,从大学、研究所毕业出来的人很多,技能水平也很高,看起来人才辈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在应对困难挫折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茫然无知,有个别的表现出严重的自私自利和对生命价值的无视等。受过十几年的教育,享受更多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却不能将个人命运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序上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尴尬。从孔子四科育人综合考量来看,从国家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看,大学教育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失,致使长善救失的教育根本和教育的方向发生迷失,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教育弊端。(三)是非善恶判断传统标准缺失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质,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2]29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享受最多教育资源的人群,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梦想,也寄予着国家社会的希望,但是,因为我们目前教育功利化意识的存在,致使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欠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相对自私比较明显,情感和责任感都比较弱;在网络充斥的社会生活中,人情淡漠,处事极端。大学生犯罪每年都有,而且这些犯罪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如杀人,甚至杀父弑母,这样的事情现在经常见诸媒体。部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束缚,生活没有目标,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为依,君子之风渐行渐远,部分大学生得不到好的道德教育所引发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作用荀子曰:“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①意即道德是为社会长远利益而制定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维护和对基因的传承。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观有着全面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对健全道德人格的认识与完善。(一)道德标准:立君子品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君子的教育培养,君子是德行圆满的人,不仅有德之认知,也要有德之实践,在心态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行为处事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义利面前,“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在影响力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周易》《乾》《坤》之卦,将君子之德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是深厚的意思,“德”是指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是承载,“物”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我们所具备的能力和享有的物质生活内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比如财富和地位、健康、长寿等。只有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厚德载物”的反面是“德不配位”,它的意思是我们的德行和我们所拥有的地位、财富、荣誉不相配,结果是必有灾殃。在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8-18《尚书•洪范》中讲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一福,因为它是四福得到的根本。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好德厚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幸福人生的根本。扎好德行的根,大学生方能拥有枝繁叶茂的人生。在经典《大学》中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语》中也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君子务本指的是作君子的首先必须修养好自己德行。所以大学生教育根本与方向必须把道德教育同知识技能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二)道德方向:以德立人早在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4]10韩国经济腾飞,国民人文素质好的原因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就在于其民族文化的底蕴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浸润着中华文化文以载道,有功于社会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团结精神,重和谐、重人性、重孝道的伦理意识融入了其民族文化。新加坡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世界的典范,人人崇尚道德,就是由于对全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使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及其后裔发扬华人文化传统及儒家价值观,进而建立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儒释道的文化教育融入其文化结构并渗透到经营管理之中[5]196。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我们的古圣先贤又是如何定义道德及教育的呢?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学说相结合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三家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皆以孝亲尊师为其理论基础,虽说法不一:儒家讲明明德、止于至善;道家讲与天地合其德;释家讲纯净纯善。但方向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我们成为好人、善人、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道”是指人类认识超越时空的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指人类顺从自然运行法则做人。道德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道是行的德是做的,真做到真有德。如果我们都能做顺道而有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而社会则会达到儒家讲的“大同社会”。中国对于教育的本质讲得非常清楚,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什么叫“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教者,上所行,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育孩子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这个‘育’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善’,而‘善’要有标准,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6](三)道德目的:长善救失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长善救失。传统文化的经典如《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周易》都是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结晶,熟读这些有价值的书就可以直探人性本源,就可以较轻便地了解人类的智慧,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宽广,眼界就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这样的基础再去学习应用型知识文化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熟读这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会使大学生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胸怀博大。21世纪的人类正需要这样的人才,谦和,温良,善待别人。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仁爱),二曰俭(节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让)”。如果我们拥有这三件宝贝就会终身受益,社会就会减少很多暴戾之气,就会祥和安乐。大学生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会陶冶性情、涵养气质。透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提升作用例举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更好运用传统文化智慧,落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哪?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所揭示的是人类可以通过领悟和学习使自己的德行和自然规律相吻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儒家这叫明明德,它能止于至善;在道家这叫得道,它能与天地合其德。在释家叫做觉悟,它能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而能代表这种境界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和其经典著作。正是因为古圣先贤的教育体现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抛弃了儒释道圣贤的教育就等于抛弃几千年中华民族高度的文明。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去教导。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有着全面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构成人生最幸福最完美的教育。以下以儒释道三家经典著作为例,简要阐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作用。(一)《弟子规》:内化孝道北京师范大学刘冰教授为新生开讲的第一课便是《弟子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也著书《大家都学弟子规》。《弟子规》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根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写而成。《弟子规》把几千年来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教导浓缩在一起,阐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何为人处世,读书学习和修养品德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能够帮助大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为成就幸福人生打下最优质的基础。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弟子规》的核心精髓就是孝道教育。孔子《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皆开。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一切做人教育都从这里产生。2014年9月21日首届中国大学生孝文化节在“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湘潭大学启动,在此次会议上,线上、线下首发《阅读坚强———“最励志大学生”胡志鹏的故事》、《一群大学生的孝行故事》两本讲述大学生行孝故事的图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各地知名高校大学生因“孝”的名义聚在一起,用校园力量启迪社会,以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孝含有天地之性,纯有圣贤之德,是一切道德的总纲。如何教孝呢?《弟子规》从以下五个方面经文诠释孝亲的细则规范:第一,孝养父母之身———冬则温、夏则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第二,孝养父母之心———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揖深圆、拜恭敬、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兄道友、弟道恭等。第三,孝养父母之志———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等。第四,孝养父母之德———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建等。第五,孝养父母之慧———能亲仁、无限好、见人善、即思齐,凡是人、皆须爱、行高者、名自高等。如此实现孝的三种境界:小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孝敬天下人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至孝(成就圣贤的品德,普利群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8]4。(二)《太上感应篇》:明辨是非善恶《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修德名篇。古之大儒皆以此而潜修,并提名为“元宰必读书”[9]3。《太上感应篇》虽然是一篇道教经典,但其教育内容广泛,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言行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是大学生落实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经典。首先,学习《太上感应篇》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以更博大的心胸来认知和包容这个世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乐人之善、济人之、推多取少”……这样的经典智慧可以引导大学生将情怀投射到更大空间,不仅以善心对人还要以慈爱之心对待其他的生命,做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如果大学生学习了这样一篇经典之作,并且能够内化于心,就不会发生大学生虐熊、虐猫事件,也不会再发生类似药家鑫、马加爵事件。其次,《太上感应篇》很多内容也以警示的方式告诫人们要敬畏因果,敬畏规则,“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要想成就好的人生就一定要遵循自然与社会规律。再次,《太上感应篇》作为劝人向善的经典,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祸福、荣辱等具有很大作用。断恶章告诉我们什么是恶行:“慢其先生、谤诸同学、是非不当、杀人取财、弃法受赂、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讪谤圣贤、散弃五谷、违父母训、损子堕胎”……大学生就会自然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达到道德自律,知行统一,真正做到“慎独”。《太上感应篇》可以作为培育优良品行的最好参考读物。(三)《十善业道经》:道德人生儒释道三家学问融汇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佛教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演绎入世的责任承当,所关注的世界更加广大,以悲悯之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形成系列的规范体系(戒律),来成就生存世界的美好。《十善业道经》是释家文化之根,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要尽可能地做到至善至美、无私无我,利益他人。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伤害生命而要救生和护生),不偷盗(不占别人便宜,不得偷抢他人财物,不准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不邪淫(不观看色情书籍及网站,婚前不能发生性行为,不能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说真实语),不绮语(说直语),不两舌(说调解语),不恶口(说柔软语);不贪(不贪心),不嗔(即对别人不憎恨,不发脾气),不痴(不愚痴,不坚持邪见)[10]66。十种善业中,前三者是身体方面的善行,中间四到七条是语言方面的善行,后面是思想方面的善行。如果大学生也能参学《十善业道经》,“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即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做到心善、语善、行善,不允许心中夹杂毫分不善,必然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达到更高境界。

四、健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和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健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大有好处。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途径:(一)运用现代新媒体工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价值引领力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引导作用。新媒介主要指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以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互动性反馈的社群的媒体形式。它给每一个人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而相互表达的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大多数人都通过社交网络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为了满足自我存在的需要,不论是通过私人的或是公共的新媒体空间,与新朋友和老朋友们保持联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新媒介的使用让“主流化引导”成为个人的素养需要,也成为社会教育的使命。新媒介体系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科学发挥这一功能,可以有效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相互激荡的交流特征,引导学生在观点冲撞、意见分歧、理性的筛选、真相的引领等进程中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强化。现在电视和网络是最好的传播工具,应该合理利用,比如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制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在电视、书刊等媒体大量传播;互联网的一些官方网站,可以让国人乃至全世界都更加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更能促进包括大学生在内所有人的身心和道德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现代越来越普遍的微信、微博、QQ等软件不仅成为人们交流的便捷工具,同时也成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影响力的工具。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学习”“JL5356”等公共微信,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学校或社会团体可以创建发挥这些大学生常用软件的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学校也可以利用选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优势,依托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无疆界、跨地域、大众化的开放性沟通平台,拉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打通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提升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传播对大学生的凝聚力。(二)在大学生中普及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和教育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11]3到了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先生进而提出:“经典训练不仅限于教育范围而要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12]62-63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12]62-63所谓经典诵读和教育就是指通过经典篇章的诵读构建耳濡目染的精神生活氛围,也就是精读、熟读乃至背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创造性人生,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和消化,不断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不断自我完善人的本性,从而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让大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完善其道德品质,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底蕴,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之良方。在当代,在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大学生更加积极地接触、了解、诵读、践行、传承经典名篇、名著是我们整个社会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推动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渗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元典的根本精神当中也蕴含着原创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的功能而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活力,向异彩纷呈的现代化形式转化发展。而那样的中国将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会真正地‘仁者无敌’”[13]。学习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其完全落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才管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是整部经典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学”就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导;“习”就是练习、做到;“时习之”就是时时处处都要把所学的做到;只有学而没有习即使学得再好也会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学问和知识,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1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在教育岗位上传承和落实,以优秀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提升和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理想、信念、情操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进步则国进步,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才会成为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组织部分。

作者:张自然 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