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

时间:2022-04-30 03:51:30

导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

1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2014年7月至9月,笔者通过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走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并结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对河北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展开了调研分析。问卷调查主要在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学院等省内12所高校开展,以电子和纸质相结合的方式发放《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价值导向调研问卷》共计2600份,回收2480份,其中有效问卷2260份,回收率95.4%,有效率91.1%。同时,在燕山大学内分4次对218名学生组织了座谈,实地走访了12位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师,调查对象兼顾男女生比例、年级专业分布比例,确保调查数据全面、科学、真实、有效。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2.1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报刊相比,广播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电视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网络又是新媒体……当前所指的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基础上,以各类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形式呈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优势:传播的内容丰富且及时、传播的主体多元且平等、传播的过程双向且交互、传播的方式便捷且隐匿。新媒体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占领受众市场,渗透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层面,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迅速成为承载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干预、形成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社会道德同化与教化的主渠道。在新媒体产生之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同化和教化。而今,作为最高效的大众传媒的新媒体,其道德功能强力凸显,大有超越以往任何途径的道德同化与教化功能的强势。这种功能“是指其传播过程、传播边界和监督功能对社会人群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道德范畴等心理机制的要素产生着显而易见的扩张与丰富作用”。其次,新媒体强化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道德涵化过程抑制了道德濡化过程。“从人类学的观点看,道德社会化是文化的‘濡化’过程,即非正规的吸收文化的过程。濡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规律,除去正规教育之外,‘濡化’成为影响人类心理和道德的主要方式”。“濡化”是指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涵化”是指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条件下,“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变迁的过程”。“濡化”是同一种文化的纵向传承,“涵化”是不同文化的横向沟通。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道德涵化的功能在增长,并因此弱化了道德濡化功能。当代青少年受趋新意识的影响,关注点更多转向外来文化,而将本土的传统文化置于次要位置。再次,新媒体是多种文化意识的汇聚点,多元文化碰撞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多重冲突。不同的文化在各自长期发展和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突出地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文化差异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上的不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价值间产生尖锐的矛盾时,例如集体主义价值与个人主义价值的矛盾、经济价值和道义价值的矛盾、现实生存价值与未来发展价值的矛盾等等,这使得青年大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系列难以化解的冲突,表现为难于选择甚至是无所适从。最后,新媒体环境下道德主体性显著增强。传统的道德教育,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受教育者一直被置于被灌输、被教化、被塑造的客体地位,人对道德的接受是被动的。而在多媒体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手机等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互动性,凸显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因为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原以为经验丰富、轻车熟路的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成效甚微”,难于走出不断失误的怪圈,造成“经济增长,道德滑坡”的巨大落差。新媒体时代下,上述思想道德建设所表现出的新特征,给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直面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肯定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的一面,同时发现问题及偏差,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2.2新媒体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4年两个多月的问卷设计、发放与统计,召开学生座谈会并且深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中进行实地调研,现阶段我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逐渐明晰。此次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问卷的发放兼顾学校类型、男女比例、专业设置、年级分布。第一套问卷给出了具体答案,数据统计按实际选择情况分类计算;第二套问卷采用打分制,答案设置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分五个档次,题目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素质、新媒体的影响”四大方面展开,汇总得分结果反馈思想道德现状。两套问卷相互补充,既横向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状况、个人道德素质等方面,亦从不同年级维度纵向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变化。通过对2260份问卷汇总统计,横向反映出我省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动态,并经科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学生有较强的荣辱意识,爱国主义情感强烈。从调查结果统计发现,在“为莫言成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一项中,74.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一项;89.38%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对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反腐倡廉的举措87.96%的学生表示坚决拥护。90后大学生虽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但政治思想的主流积极、上进,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爱国主义情感单一且强烈。其次,90后大学生的身上承载着朴实的中华传统美德,但是社会公德心淡然。“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关照的人会主动让座”这一问题上,88.4%的学生反映会主动让座;69.02%的学生能做到“在校读书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问候父母”,尊老爱幼、仁爱孝悌这些传统、朴素的中华美德在当今大学生身上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在社会公德心方面,90后大学生的选择令人瞠目结舌。在“天将下雨,会主动帮本寝室同学收回晾在外边的衣服和被子”这一问题上,共有64.25%的学生表明不清楚会不会去做或可能不会去做;在“上课预备铃响了,是否会主动把黑板擦拭干净”这一选择中,73%的学生选择不会去做。在走访思想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座谈后发现:结果与问卷统计相符,可见90后大学生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社会公德心培养方面亟待加强。再次,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主流价值导向仍积极向上。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如学雷锋等)”选项中,仅有24.33%的学生选择乐于参加;“发现舍友闹矛盾时”,45%的学生不愿意“从中调解”;“在食堂就餐时”,66.37%的学生表示会自觉排队。在多元文化的充斥下,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亦呈现多样化态势,但主流价值导向仍积极上进,83.6%的学生表示“上大学以来,已逐渐确定了一个符合个人实际的人生发展目标”。汇总思想道德状况得分发现,总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占25.66%,分数介于80~90的学生占57.52%,仅有16.82%的学生得分低于80。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但主流方向积极上进。最后,网络渗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对网络文明有一定的自控力。调查发现,当需要了解时事或一些信息时,91.15%的学生会求助于网络。84%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学习、生活影响非常大。大一、大二的学生使用网络多为聊天或打游戏,大三、大四的学生使用网络多为学习。在网络文明方面,69.02%的学生表示“对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有很强的抵制和自控能力”;88.05%的学生“不相信网恋具有可靠性”;88.9%的学生“反对网络上关于大学生舍身救人方面的消极言论”。在横向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年级维度纵向比较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难发现以下三方面变化。第一,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从纵深程度加深了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显示,在上网的自控力方面,仅有16.81%的大一学生表明使用电脑时有一定的自控力,17.92%的大二学生能控制自己,大三、大四学生相比之下自控力明显提高,分别占25.66%、39.61%。在使用QQ、微信等聊天功能方面,使用者绝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人数比例占66.9%。在使用新媒体获取有用信息方面大四的学生占57.08%。网络在大学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获取知识更新、查询需求信息、进行科学研究。从使用效果来看,临近毕业的学生更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第二,从入学到毕业,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就业选择日渐明晰。80.21%的新生不关注校园网提供的就业信息,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与举措也不太了解。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们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增加,69.91%的毕业班学生非常关注校园网提供的招聘信息,85.7%的大四学生认为网络中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一定影响。面对网络中主流的价值取向,75.6%的毕业生选择不会改变自己初衷以谋求适应,他们对网络舆论有一定的甄别力,常常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第三,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其工作能力与水平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仅利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显然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厘清教育思路、学会运用新媒体技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新媒体时代加强我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

大学生作为我省建设“三个河北”的青春力量,对于实现我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加速“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并启动“十三五”规划作用重大。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顺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1加强媒体管理,优化新媒体文化环境

面对新媒体中大量充斥的精神垃圾,大量泛滥的碎片化、虚假信息,我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台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可以由政府出面担任把关人,负责新媒体信息的“把关”工作。在信息接收阶段,把关人通过信息过滤将积极、正向的的信息予以保留,使之进入传播渠道,同时剔除反动、消极的信息,做好信息的筛选工作;在信息传播过程,“把关人”不断搜集受众反馈的意见,调整新媒体渠道中信息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做好信息的过滤、调整工作。通过不断健全《河北德育网》及省内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大正面典型案例宣传和网络舆论监督工作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省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整体来看,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难于胜任多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和新要求。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以往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新任务重视和研究不到位,工作模式主要还停留于改革开放前的灌输和说教旧有模式。另一方面,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估计不足,对许多事件发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使是这一时代的一般性事件也常常称之为“突发事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构起来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善的传授是一种唤起而不是教导”。柯尔伯格的理论恰好道出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苍白无力、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也启发我们思考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一向重视的思想道德教育多属于“显性教育”,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隐性教育”,即潜移默化的教育。为此,必须净化媒体文化环境,发挥先进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以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道德现状。2014年在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中也指出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并且在省内高校中开展“辅导员大家访”、“辅导员工作创新案例征集”、组织优秀辅导员开展“50名大学生的一周”等活动,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及归属感,在辅导员队伍中树立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广大辅导员更应该明确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以骨干辅导员为榜样,不断汲取新知识、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利用网络新载体开张形式多样的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就业服务工作。

3.3发挥主流媒体的实力优势,导控舆情性质和走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股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但只有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首先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媒体内部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和指尖,博取受众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夸大负面新闻,制造虚假信息,传播不道德信息,垃圾信息,给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处于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本来,新媒体传播机制的多元扩张和日益丰富,大众传媒的道德功能不断被强化,但由于多数媒体传播原则是经济原则、娱乐原则、迎合受众原则,而不是道义原则或善的原则,致使媒体道德功能的消极作用被无限强化,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侵犯公民的人格与人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主流媒体必须勇当大任,肩负起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和传播的重任;应对网络谣言四起,主流媒体新闻必须回归本真;服从国家大局,娱乐赚钱当以国运为重。

3.4坚持他律与自律结合,有效地实现自我管理

从理论上看,学界关于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问题频发根源的研究,有人着力从网络内部进行归因,有人侧重从外部环境角度探讨问题的成因,有人则重点分析人的一些特殊秉性和心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应该说,三个视角统合起来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完整、准确的结论,其中人的问题是核心。蒋艳艳等人研究指出,新媒体在便利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使传媒环境突显出后现代化的趋势,向去中心化、泛娱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强调后现代媒体环境下的道德重建,“必须促进‘他律’与‘自律’的动态融合。激励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为‘他律’提供基础;发挥外在规范的‘他律’作用,将其内化为‘自律’”。从实践上看,继美国《计算机伦理十诫》之后,英国、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网络行为准则。我国也早在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制定并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4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从效果上看,国内和国外的这些规定还都不够系统,可操作性欠佳,实际效果不如人意。面对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社会公德心淡然、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等现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厘清思路、认清形势,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服务意识协同发展,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李宁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