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

时间:2022-12-20 09:33:22

导语:高考试题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考试题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

“重思维”,这是2021年高考命题要求和原则之一。“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近年的高考试题通过提供真实情境和丰富素材,设置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要求考生合理调用学科基本规律与原理,用科学思维范式、方法去透过表面,触及本质,最终完成任务,得出结论。这就是新高考的方式,“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所以,站在思维的高度分析高考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训练价值,可以很精准?也非常有必要。有些思维是高考试题已经通过命题设问考查了的,学生只要正确解答这些问题就可以让思维得到训练;同进受命题数量所限,有些思维是未曾考查的,但我们可以“借题发挥”。即对高考试题的情境和素材进行挖掘、增减、拓展或重整,创设新任务?引领学生再次探究,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论证和解决问题等系列活动中,让思维得到反复训练。那么,高考试题究竟具有哪些思维训练价值?又该如何训练呢?下面以2021年全国乙卷第7,8题为例,来分析利用高考试题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例题】(2021年全国乙卷,7,8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与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7,8题。相对湿度%7.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A.气温高C.降水量大8.该城市可能是A.乌鲁木齐C.上海B.蒸发(腾)强D.绿地面积大B?北京D.广州

一、通过信息推理,训练逻辑思维

例题首先以文字信息的形式给出了相对湿度的概念,意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一个地区的相对湿度受实际水汽压和温度的影响。即城区和郊区相比,城区下垫面多水泥硬地,水汽蒸发、蒸腾少,所以实际水汽压城区小于郊区;城区人口多,交通、工业等活动更集中,“人为热”多,气温稍高,所以饱和水汽压城区大于郊区。据此得出结论:相对湿度城区大于郊区。从图形信息可以看出,该城市(因位于我国)相对湿度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一定范围内?饱和水汽压随气温升高而增大,所以夏秋季节饱和水汽压大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的饱和水汽压大,又要相对湿度大,只能是夏秋季节的实际水汽压远大于冬春季节。从而推理得出该城市的气候特征是夏秋季节多雨潮湿,冬春季节少雨干燥。推论到此,7.8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本组高考试题旨在让考生解读信息,利用新学习的概念推理、论证地理结果.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上述思路的厘清过程,既是解题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除此以外,挖掘这组试题的情境和素材,还可以进行很多思维训练活动。

二、挖掘时空变化,训练尺度思维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特色之一;尺度,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近年的高考试题都具有很浓的地理味,学科特色突出,本例题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训练尺度思维:一是把相对湿度置于长短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分析比较。年际、季节是较长的时间尺度,相对湿度的年际、季节差异主要是气候及气候变化导致的,这种分析套路较为固定,思维的差异性只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示。昼夜、几小时、几十分钟等是较短的时间尺度,在这么短的时间范围内相对湿度急剧变化主要是由特定事件引起的,如降水前后相对湿度的明显变化、喷雾作业后相对湿度短暂猛增等。这类分析考査变通和迁移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把相对湿度置于大小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类比延伸。相邻的区域,只要下垫面存在明显的水汽供应能力差异或比热差异?都可能导致相对湿度不同。城区和郊区的相对湿度差异,可视为小空间尺度的比较,绿洲和周围沙地间、河湖和周围陆地间的相对湿度差异,可视为中等空间尺度的比较,海陆之间的相对湿度差异,则是大空间尺度的比较。它们虽然空间尺度范围不一样,但是形成相对湿度差异的机理是一样的。通过改变尺度来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分类思维。

三、引导动态思考,树立发展变化思维

从例题信息看,该地的相对湿度存在季节变化,为什么?我们还可以随着相对湿度的概念发出追问:“降水前后,相对湿度会如何变化?”围绕两个“变化”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动态分析,以此激活学生的发展变化思维。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随着季节变化,盛行风更替,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变化,是导致相对湿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量凝结降落,实际水汽压迅速减小,所以降水后相对湿度应该明显、短暂降低。这是在特定情境下?主要依赖发展变化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与此类似的追问还有:“城区的相对湿度是否一直低于郊区?”这一追问思维难度更大、更为开放,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时空思维。城区局部地点、特定情况下,相对湿度是可以超过郊区的,如洒水车、喷雾车工作后的街道或路段,有些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水汽等都可能导致局部小区域相对湿度异常偏高等。特定情境下,有些地理事象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意料之外”的合理性,在“一般问题一般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切换中,树立和训练发展变化思维。

四、开展比较分析,激发辩证思维

比较例题数据,笔者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不管城区还是郊区,11月一次年5月的相对湿度都比6—10月的低;划分不同的时空尺度是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一种方法。把同一个地理原理运用到不同的时空尺度中去分析比较,能够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重新认知和意义建构,实现理解的深化和结构的优化,促使知识向能力和素养转化。通过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相对湿度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会4一5月份的相对湿度甚至比12—次年2月份的还低。为什么会这样?11月一次年5月为我国冬半年,气候干燥少雨,实际水汽压很小,故相对湿度很低;6—10月为夏半年,潮湿多雨,实际水汽压大,故相对湿度较大。4_5月份的水汽含量并不比12—次年2月份的大多少,但是4一5月份气温回升,饱和水汽压变大,故相对湿度比12—次年2月份的还低。也就是说,相对湿度的大小变化既可以随实际水汽压改变而改变,也会随饱和水汽压改变而改变,这是相对和辨证的。挖掘高考试题情境和素材中的对立面和比较点,引导学生运用对立、发展、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地理事象,在进一步理解相对湿度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激发和训练辩证思维。

五、引导质疑论证,培养批判思维

审读例题信息,该城市冬半年(11一次年5月)相对湿度为55%左右,7—8月最高达到90%左右,这些数据与实际情况吻合吗?如果该城市是北京,相对湿度在5月中下旬就显著升高,8月上旬就明显降低,这和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吻合吗?例题的难度并不大,但是上述两个“不吻合”对正确判断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笔者在“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天气网”查证到两组数据:一组是北京2009—2018年逐月平均湿度(图2);第二组是我国部分城市2013年月平均相对湿度(图3)。以上两组数据都与例题信息有较大出人。另根据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华北和东北一般是在7—8月进人多雨季节。北京的相对湿度在5月中下旬就显著升高有点偏早,在8月上旬就明显降低也有点偏提前,即相对湿度的月份变化与我国雨带在华北和东北的推移也不完全吻合。例题数据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解说和深层分析,可能有季风气候变化大、降水年际和季节差异大、天气不稳定或数据统计区域尺度不一致、测量地点变化等。引导学生适度地假设、阐述、分析和论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让学生尝试用专家的视角和思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例题素材情境做更进一步的缜密思考和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有助于培养批判思维.提高辩证的意识,树立变化发展的哲学观。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恩格斯也把思维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教育的终极功能是发展人脑,学习的本质是思考。“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核心价值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思维的体现,思维方法是学科素养的三大“一级指标”之一。把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发展变化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贯彻到命题中进行考查,是新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从思维高度分析高考试题的考查意图,利用高考试题训练思维,能够直击核心素养培养的本质,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有利于立德树人。

作者: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