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无缝对接分析
时间:2022-04-22 10:34:43
导语: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无缝对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对计算机的合理运用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一种教学风向,也使得整个数学教学的开展更加合理高效。在对计算机加以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数学教育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中职数学教学需要与计算机应用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推动彼此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进而促使中职数学教学能够与计算机应用实现无缝对接,为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基础。本文主要对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计算机应用;无缝对接;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尊重,也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需求。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很难迎合素质教育需求,所产生的教育成效也会处于较低的水平。为此,中职数学教学应当进行积极的教学拓展和优化,合理加强对各种全新教学办法的应用,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数学实践能力。而在中职数学教学拓展的方向上,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融合无疑是较好的思路。现阶段的中职数学教学已然加强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所开展的数学教学也应当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角度进行考虑,尝试着将数学教育与计算机应用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综合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中职院校数学与计算机的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已然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导当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还成为了培育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实践方向。但在现阶段的中职院校教学当中,依旧有许多的专业教学保持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本身的教育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教学便属于其中较为明显的存在,这两种教学的开展虽然是以学生的职业导向为基础,但是并没有过多地呈现职业教育特征,即便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也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全面提高。中职教育与普通中学的教育性质有所区别,它所关注的应当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在培育的方向上,需要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引导,多方面帮助学生展开应用实践,即便是理论知识占到大部分的中职数学教学,也需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服务。但是现阶段的中职院校数学与计算机教学,整体的教育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准确把握住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指引力度也非常小,难以迎合学生的未来成长需求。此外,在基础的教学方法上,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教学都没有明显的灵活应用特征,不能够实际地应用到生活问题的处理当中。
二、计算机应用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现如今的中职教育体系当中,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了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我们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出相应的实践情境,并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专业知识。在中职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知识水平展开相应的教学,以确保每一位学生能直观准确地接受数学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抛物线及其方程”时,教师可以优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抛物线,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最为基础的认识,然后再展开教学,以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数学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制作一些动态的动画内容,将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真实地观察抛物线的起落运动轨迹,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切地认识抛物线,准确掌握相关的性质。(二)计算机应用能够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虽然中职数学教学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当中,已经加强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但仅仅是将一部分纸质的教学资源以电子信息的模式呈现出来,教学的本质依旧是灌输式教学。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方向上来探索,中职数学教学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延伸,并且要致力于持续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内容演示的过程中,如果通过粉笔来完成整个操作,那么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整体的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但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展开合理的教学,就能够迅速地将整个演示过程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播放PPT中的教学演示,并以公式的推导展开讲解。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节省相当多的时间,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计算机应用内容,如简单的数学动画,不仅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策略
(一)寻找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共通点。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首先需要找到两者的共通点,接着才能展开相应的教育对接。中职数学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教育开展应当与其他的职业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以共同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优化过程中,在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上,应当充分结合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开展需求,并积极寻找两者的共通点。同时,由于数学教育与计算机应用本身的教学差异较大,因而并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完全地结合起来。在这样的状况下,中职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取舍,对当前的教材内容进行多样化的筛选,寻找其中能够与计算机教学相对应的内容。在近些年的中职教育优化中,为了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已经进行了计算机方面的拓展,因而寻找到中职数学与计算机应用课程之间的共通点并不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技能成长需求,开展科学有效的数学和计算机教学。比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当中,逻辑用语属于较为基础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与数学当中的二进制知识联系起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认知,持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二)以计算机课件的形式展现不同的数学知识对。于现如今的中职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整体的教学成效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高,那么相应的教学开展也会较为顺利,整体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对于学生而言,在长期的直接理论知识灌输当中,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已经处于相当低的状态,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全新的教学方式或者内容添加到数学教学中,必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算机教学课件无疑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内容,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并且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接触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由于中职院校所选择的数学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抽象特征,因而学生不容易形成直接有效的理解。如若通过计算机课件将这些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必然能够快速形成相应的数学认知,接下来的学习也会较为合理有效。中职数学教师在准备计算机教学课件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所涉及知识的全面性,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找到不同数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之间的联系,并且要将一些乏味的数学内容通过生动的计算机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逐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完全改变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得数学知识变得现实生动,还能够与计算机教学形成互相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和计算机实践的综合有效性。(三)强化学生的数学印象。中职数学教学在与计算机应用无缝对接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目的,积极利用计算机应用当中各项信息技术来对教学形成辅助作用,并且需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习难度来设计相应的计算机教学课件,使得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能够变得生动有趣,深层次强化学生的数学印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中职数学教学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难题不能够进行口头上的讲解,否则学生将很难产生正确的理解和感悟,转而需要科学利用计算机应用中的各项技术,逐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比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内容时,学生在函数以及函数图像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各项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功能,带领学生直观地了解奇偶函数的图像知识,并产生相应的感悟和学习认知。这样的教学流程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课程的枯燥乏味,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整体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数学记忆,并且也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探究当中,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印象,进一步改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中职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合理针对性地选择采用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为数学教学带来全新的活力,而计算机应用无疑是较为良好的优化方向。中职院校应当逐步优化基础的数学教学辅助手段,积极加强对计算机课件的应用,为学生的中职数学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逐步实现中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宏刚.浅议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24).
[2]王世福.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2018(Z1).
[3]闫利菊.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
作者:张红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上一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探讨
- 下一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