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时间:2022-03-05 03:44:00

导语: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教育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几个小插曲:临近中考了,有一名学生因讨厌数学课而去了游戏机室,任凭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与教育仍无济于事,令人深思的是他还是该校的一名所谓的“优秀生”。又如在某教室里传来了“你,敢骂我”“谁叫你把我的书给扔了”“那又是谁的作业不完整”••••••的吵闹声,事后了解,原来是一位学生因数学作业不完整而遭到班主任的批评而发生的一幕闹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评价这件事呢?又如,在某教室里教师对学生说圆周是一定点到同一平面上等距离点的轨迹,学生们抄在笔记本上,可是谁也不明白圆周是什么,于是教师拿粉笔在黑板是画了一个圆圈,学生们立刻就欢呼起来:啊,圆周就是圆圈,明白了!。这种教育模式学生会喜欢吗?这样的教育理念还要继承与发扬吗?下面我谈谈本人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的,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们喜欢数学的一些作法。

一.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建构良好课堂氛围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从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得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浊夜”的人生追求。而今天的中高考制度也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实,所以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事情,有兴趣的要做,没兴趣的也要做,教学过程就像是往箩筐里放箩卜,放进去就行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本人认为要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变的教学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大家都能跟睛教师设置的步伐,因而课堂是能踊跃举手发言,开动脑筋,能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想学到的东西。在一些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选择“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数学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用一边串的数学题,由浅入不深层层推进,提示一个个解题的关键,展现解题技巧,使整个课堂充满数学的灵气和魅力。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依样画葫芦。近些年来,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我们选择教法的空间很大,如”探究性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活动式数学教学“”开放式数学教学“”整体与范例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等,避免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古板而教条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本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普通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永远不会忘记。再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倒。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这是一个用活动用实例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课的任务。象这些精彩的情景,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首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无论是年过九秩的教育家斯霞,还是尝试教育法创始人邱学华,抑或是东北大汉魏书生,他们无不是微笑的天使。热情的微笑展现于脸颊,蕴含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同时,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等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其次,数学教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法宝,特别是毕业班的师生,迫于家长学校社会的层层压力,大搞题海战术,并且各科齐头并进,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苦不堪言。变“熟能生巧”为“熟能生厌”。这时教师就不能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成的证明解法和答案。而应该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的安排更合理化,力争达到“教师游题海,学生驾轻舟”。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社会家庭同学的影响或诱惑,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情绪,出现了厌学逃学等恶性后果,这时我们不宜大声喝叱,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到底。而应循循善诱,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从日常的教学做起,从点滴入手,防微杜渐,注意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态度和信念,防止不良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师生共同商议并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朋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再者,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进步

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举手等待老师批准。。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忙着自己回答,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教师板书:11-8=10+1-8=10-(8-1)=10-7=3。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演算了一道数学题,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此法不仅有助于老师增进学生间友情,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一定的积极古代读书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虽然可佳,但现代学生的个性发展明显,还能忍受这样的苦读吗?这种的学习方法还会有创新的空间吗?根本上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应大力提倡“扎实基础+创新能力”的优质数学教育,让学生主动建构,调整自己的以心理认知结构,在打基础的同时求发展求创新。作为教育“促进者”的我们应积极建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一同的数学。

结束语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而是社会、家庭、老师的强迫下学习,我们的教育会是成功吗?这些年来本人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并且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探讨,虽然一些说法有待于提高,但应该说收效尚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让我们的下一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