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数学思考

时间:2022-10-29 11:08:00

导语:经济研究数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研究数学思考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学研究中,数学工具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普遍。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经常存在滥用数学、假用数学、错用数学和误用数学等问题,这类问题又常常是低级错误。只有本着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把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放在数理逻辑之上,才能最终消除上述问题,才能使科研成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科学的推敲。

关键词:经济研究数学工具;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数理逻辑

一、影响区域创新体系要素耦合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自组织发展的障碍

我国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产业链不长,产品仍处于低端水平。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与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鞋业、家具等。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产业进入壁垒低,且使用的是低技术,但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然而,这些集群由于缺少必要的规模,技术整体难以升级,只能生产一些低档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定位;同时,由于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业务关联和技术关联并不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很难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也阻碍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

(2)知识流动与扩散的半经狭小。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与扩散的创新不足。大学及科研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创新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存在外部不经济,从而抑制了创新的产生。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通过模仿与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的问世,很快便会由集群内其他生产者进行模仿而广为传播。这种只“模仿”不创新的活动,不仅加大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削弱了集群竞争力,而且还会使创新能力越来越削弱。

(3)集群内部公共品供应不足,中介服务有待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平均化水平较低,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是解决企业群所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需要中介组织引导集群内企业共同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我国集群企业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已有的一些中介服务既不规范也不完善,不能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甚至在混乱的秩序下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说,现有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单一,在咨询服务方面提供显得尤为薄弱。

2.地方行政区划的空间壁垒

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往往突破国家或政区的边界,而按照区域的竞争力在不同的层次上重新整合,并以这些新组合的地域单元,推进更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也不再按照传统的行政划分而分工。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是超越行政区划分范围的经济区,是跨区域的经济分工和合作,是跨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然而,这种跨区域的创新体系的合作与建设毕竟还是少量的,总体上还是以行政区域单位为单元,从各个行政区的政策、资源等各方面探讨区域创新的工作。

在我国单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限制了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连贯性,极可能因此而割断了地缘上的联系,也因此可能出现产业结构的高度类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3.科技创新特色不突出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源条件,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沉淀,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能脱离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不论是从区域创新目标还是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正在建设的区域创新体系,把较多精力投入到区域技术创新方面,而且这种措施往往陷入公式化,缺乏区域特色,尤其是缺乏针对社会和制度创新的创新思想和政策。

4.科技投入有限

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长较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2000年开始,中央逐渐加大了财政投入,从2000年到2004年,年平均增长近19%,而地方政府的投入在近三年内虽有增长,但四年来平均增长却只有15%左右,明显低于中央的投入水平。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总体水平低,占各地财政的百分比不超过4%,有的甚至低于1%,且各地的财政投入水平差距较大:2003年和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地的财政投入都在200亿元左右,而有的地区则不到10亿。较低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成为地方科技发展的瓶颈之一,进而阻碍了RIS的构建与发展。[4]

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路

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要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研究能力。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以及资金协助,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各具特色的创新机构。二是有一定科研开发实力和发展规模的企业要建立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的自主研究型技术中心;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与总体实力相对较弱,要求建立起消化、吸收型的开发机构或产品开发部,设置专职负责技术引进的技术人员,注重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四是强调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和协调成长,不仅要对基地的龙头骨干企业扶强扶优,而且要对中小企业实施足够的支持,努力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此外,还要重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是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其实反映了产、学、研等要素缺乏耦合的问题。为此,必须密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充分调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积极性。

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通过市场的自我运作,以及各大创新机构的努力,形成一个区域内多个企业、多个机构的一系列技术、制度创新,从而形成—种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态势。二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不断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程度,使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完善区域的技术价格市场,确保技术转让价格公平合理的实现。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提高创新服务的市场化程度。针对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状况,区域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主要应抓好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对会计事务、资产评估、技术转让中介、产权交易、投资咨询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3.构建RIS,需要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科技投入要优化结构,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稳定增加对区域内科技基础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力度,引导产业的技术升级,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充分给予支持;稳定增加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二是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引导金融风险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可以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研发相结合的机制,强化企业对产业技术选择的参与和市场导向的自主决策,充分发挥企业对产业技术的识别能力,加强产业技术选择和创新的市场决策程度,使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研发主体。

(2)调整产业政策,消除区域创新障碍。

以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而不是在全地区范围内实施“一刀切”的政策;同时要组织和协调好创新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RIS的构建,在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3)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供优越的创新空间。

环境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要件。政府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更应创造一个适宜创新的区域文化和制度环境。比如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一个以信任为基础,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的区域,必将促进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网络合作关系,建立起共同学习的机制,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促进要素的耦合与生长,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强大的创新能力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前沿学刊,2005,(5):37-42.

[3]倪鹏飞主编.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中国科技及统计数据200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司.科研中国网,20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