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2-19 10:50:00
导语: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新活动,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因此,教学中有意识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一堂新课,教师一开始就立刻精心设计,创造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分别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请学生说出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我马上答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感到惊奇:“难道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时,请他们分小组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老师的奥秘,验证老师的结果是否正确。当这种学生急切想知道其中奥秘的时候,老师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加以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热情,为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良好情境。
二、培养求异,大胆猜想
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困惑,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种探索方法的基本程序就是: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探索规律,验证结论。它就是要让学生先敢于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这样得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一题多解,开拓思维
鼓励学生想出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记得一次数学练习课,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某化肥厂计划生产1200吨化肥的任务,前三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大部分同学列式为1200-(1200x40%~3),即先算出每天生产的件数,再算出一共要用的天数。也有的同学这样列式:1200x(l-40%)二(1200x40%÷3)+3,即先算出剩下60%所需要的天数,再加上先做的三天既是完成任务时要用的总天数。我启发:“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是,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法:1÷(40%÷3)。顿时,下面的同学讨论开了,有的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这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鼓励这位学生大胆说出他的解题思路。原来这位同学把这道题看成工程问题,将1200吨化肥看作单位“1”,先算出每天完成这件工程的几分之几(即工作效率),再算出所需的总天数(即工作时间)。他讲完后,下面的同学茅塞顿开,频频点头称是。这时候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她受到前面这位同学的启发,想出了更绝的一种方法:3.40%。她的讲解令全班同学鼓起了掌。通过这道题的思考解答,激发了同学们反复琢磨、认真思考的热情,同时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解答中找到了乐趣。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拼、数、比、画等,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认知材料,既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和实践活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几种三角形的3个内角剪下来,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发现都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把知识建构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每个小学生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这种潜质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果,这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作者:黄如意工作单位:温州市苍南县龙港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