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教育质量研究
时间:2022-11-23 10:57:51
导语:师德建设教育质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师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1.以德治理学校,以师德建设为本。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与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与碰撞下,部分教师在价值行为选择上滋生了浮躁情绪和言行失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深化课改的大潮中,教师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完善,实践能力需提升,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要想彻底改变这些现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基于此,我市提出了“以德治校、以德治教、师德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育人先律已,师德至上”,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抓手。2.按需设计内容,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许多学校给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规范要求和量化考核标准。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教师中出现“疲于应付”、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认同感迷失、价值观发生偏移、育人意识淡薄等现象。针对以上现状,在深入调查教师生活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教师的发展,包括民生改善和业务能力提升。同时,全市自上而下统一思想,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靠教师,只有教师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学生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发展才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3.以质量为核心,增强学校竞争力。教学质量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尺,是各校立足社会的根本,是教师高尚师德传承的具体体现。教师师德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专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现,是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保障。由此,我市研究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即提升教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4.以教改为载体,构建师德培育路径。师德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决定了其建设成效。一般性的宣传号召与强加式的说教和管理,不仅缺乏针对性,且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与增强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反感和抵触。教师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经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过程所达到的境界。我市各校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围绕教学质量提升,以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师德实践培育途径,使师德培育与教师职业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相结合。
二、师德建设培育平台的搭建
1.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平台。从古至今,教师都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化身,只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而忽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情感需要。然而,经济社会的“精彩”,建立在贫困基础上的师德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因为教师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望梅止渴”当中。若忽略了教师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就会导致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难以激发教师的内动力。教师民生问题是教师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师德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市政府、教育局关心和尊重教师权益,切实提高与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近年来,逐步提升教师的待遇,组建各类教师群体的阅读、棒球、茶艺、烘培等各期教师免费培训,加强教师身心和谐建设,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各校工会建立健全教师生活定期联系制度,全方位提供工作生活的关心,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使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责任心与荣誉感得到增强,构建与形成了教师和谐的工作环境平台。2.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平台。职业发展是教师工作的源泉与动力,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我市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指导,深入研究不同学科教师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分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新进教师五个层次,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域与校级五个级别,为教师量身定做职业成长规划,制定培养目标和标准。为了确保培养质量,采取教师职业发展校级领导亲自负责,各校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围绕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从教研、科研、实践锻炼等三个层面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3.师德建设的实践环节。(1)抓学习,夯实教师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与奋斗目标,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学习是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教育信念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金平湖教育论坛”为平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课程改革”“学校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教育”“弘扬红船精神”等专题学习活动。同时,新教师上岗前,我市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或教材解读等专题培训活动;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践行红船精神”为主题,开展演讲、朗诵与知识抢答竞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等微党课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开展“爱与责任”大论坛,按区域开展系列活动,让各校教师都能参与其中,诠释“爱与责任”,感受“爱与责任”,落实“爱与责任”。同时,把传统的教师技能大赛改为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教师说课大赛,要求教师结合红船精神,以课改为载体,谈师德自身建设和践行情况,努力实现全员、全方位与全过程育人。(2)抓教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部体现,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教师能否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乐学的第一步。教师对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师德自我建设的过程。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以文化育人为导向,拓展教学空间,由课内走向课外,优化教学模式。围绕教学能力提升,我市借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两个载体,一方面每学期以教学思想大讨论专题为契机,制定教学改革要点,从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乐学的第一步教学环节实施、课后拓展、师生交流等多个环节逐个突破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引领作用、名优教师的带动作用,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示范课”“互听课”“教学研讨会”“师生面对面”等活动,走进学生心理,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3)抓“引、带、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教学、学习与研究的主人,学校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以“引、带、推”三举措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引”就是理论引领、专家引领、案例引领等,使教师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与专家的零距离对话中与不断自我反思中,明确发展方向。“带”就是“骨干带动”,让教师借鉴骨干教师的成长轨迹,进行对照反思、学生推动。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开设教育论坛和建立教学论坛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感受到同伴的智慧、同伴的专业成长。通过做“引、带、推”三字文章,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带动、自下而上推动”的格局,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4)抓评价,规范师德培育过程管理。建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不但有利于规范教师行为,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行为的认可与激励。评价旨在引导教师更加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市在师德模式的创建上着重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把握量化细则的粗细度。对于能界定清楚、更有利于规范教师行为的条款具体化,并制订了“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正负面清单”,使其有可操作性;对于相对模糊的条款则弱化评价,引导教师自由发挥,多做一些奉献性的工作,以培育他们的崇高意识与奉献精神。二是对评价有关条款的权重比例进行科学界定,通过量化指标既能评价教师遵守规范的情况,又重视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文关怀。三是量化标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根据社会变化、专业建设需求以及基础教育规律,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与完善。(5)抓激励,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对教师的激励主要依靠营造教师获得相对成功的氛围和环境,提升教师内在的幸福感,激发教师对学生与职业的深厚感情,从而使教师给予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怎样激发教师的内动力?满足教师情感需求是核心。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加强情感管理激励机制建设,强调民主管理,一方面各学校不断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科研的良好环境,尊重教师特有的专业地位与个性,提升教师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展师德标兵、争先争优、优质课等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典型,积极发挥榜样的激励、导向与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强化教师的核心责任意识。教育的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以师德为根。有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学生的幸福;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幸福;有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团体,是全市的幸福,更是提升全市教育质量的关键。
作者:赵芳 单位:平湖市教育局
- 上一篇:中职德育自立教育论文
- 下一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经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