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中践行三严三实的探讨

时间:2022-02-05 03:21:59

导语:师德建设中践行三严三实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德建设中践行三严三实的探讨

提出的“三严三实”,将修身、做人作为“严”“实”的重要内容,突显了强化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是领导干部的言行之规,也是高校强化师德建设的必经之路,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品艺双修、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师德,作为教师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师德问题,历史上有过很多精彩的论述,从中国古代的“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指出的“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以及爱因斯坦所讲的“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等等,都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阐述了师德建设在文化传承和教育延展中的重要意义。

1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师德建设关系着学生的全面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能否通过教育实践得以体现,因此,必须要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1.1加强师德建设,是坚持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教育法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主体,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将党和国家的目标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方向。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高校通过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的师德体系,不断强化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客观要求。

1.2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特殊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揭示了教师在人的心灵净化、品格塑造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育的内在属性和教师的职业特性。“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展示的是知识转移和思想继承的高度统一,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也是其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作用培养对象的素质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产生重要影响。

1.3加强师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形成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人生发展走向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思想的传播者和文化的承载者,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学识修养、价值观念、责任担当等,都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通过教育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导航作用,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将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1.4加强师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新时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亟需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大学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无论是专业知识传授,还是道德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又要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优良品德;既要培养学生实实在在做人,又要培养学生勤勤恳恳做事,让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我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校绝大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为人师表,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敬。但是,在师德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政治观念淡化,职业理想模糊

缺乏明确的理想追求。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导致胸无大志、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对现实迷茫、对工作淡漠,不能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追求融汇在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2道德素养滑坡,人格魅力下降

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不足。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业务素质,不重视政治素质;只重视知识水平,不重视道德修养;只重视学历,不重视人格人品。有的甚至出现学术不端,弄虚作假;贪图私利,以教谋私;言行失范,作风散漫;对学生漠不关心,对教学搪塞敷衍,对同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以上这些行为,给学生传递了负能量,抹黑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2.3敬业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

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扩充,知识结构陈旧老化,还不注重钻研教学,吃不透教材,形不成融会贯通的知识、理论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照本宣科,讲不出重点、难点,授课效果不好。还有的教师不能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教学中缺乏思想交流,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不会及时教育引导,缺少情感投入,教书与育人明显脱节。

3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师德建设的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引发师德失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冲击教师的思想观念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浮躁、功利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教师队伍,导致有的教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德师风的完善和自身修养的提高。

3.2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引导不到位

首先是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没有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存在“重师能轻师德”的倾向。其次是师德教育基础薄弱,针对性不强,存在着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形式不规范、教育时间不确定、教育人员不落实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以上问题相互叠加,负面作用进一步增强,直接影响了师德教育的效果。

3.3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由于师德考核、监督和奖罚机制还未得到系统健全,制度体系建设落后甚至部分脱离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师德建设没有深入到“实打实、真对真”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师德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4.1师德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必须明确核心价值观在强化师德建设中的统领地位。首先要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教育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其次要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师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辱感、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最后要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创新的精神支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教师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

4.2师德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特定环境下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对推动师德建设具有熏陶和启迪作用。以校园活动为形式,促进师德养成,通过将师德师风建设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更易接受、参与的文化形式吸引教师,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受教育、强素质,升华道德境界。以校园舆论为媒介,加强师德引导,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加大对师德师风的正面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完善师德监督,不断规范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师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同时,要正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发挥和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促使师德建设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4.3师德建设要与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

中国传统美德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为人师表的师德精髓与爱岗敬业的职业特征结合起来,激励教师将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行正言,强化教育过程中的道德示范作用。将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和宽以待人的交往方式统一起来,突出施教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搭建起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4师德建设要以转化为根本目的

突出“转化”在师德建设中的衔接作用,以转化促养成。师德作为社会道德的构成,既体现为私德、又表现为公德。强化师德建设必须将私德的培树和公德的促进统一起来,将公众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一个脉络明晰、循序渐进的过程,使教师在思想深处产生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终形成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进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道德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道德支撑。

4.5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自我约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充分利用制度的刚性机制对教师的行为约束,才能为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提供最终的保证。

作者:张印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