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01-07 10:17:59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师德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师德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只存在于极少数教师的身上,但是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需要引起重视。(一)敬业精神缺乏,育人意识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情、毫无责任感,突出表现在:部分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较低,职业信念不够坚定,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一遇到两者的冲突,便会舍弃前者而追求后者;部分教师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等。(二)学术道德失范,功利化较重。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如下:部分教师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不顾教师形象为他人做论文“”;部分教师为评职称或获取某些学术界的声誉,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部分教师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目的或学术声望,四处活动,运用潜规则,学术腐败激化等。(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以公权谋己私。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又加上对自身的要求不严,部分教师法制意识淡薄,公然违背我国的法律规定;部分教师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不顾师表,上课迟到、打手机、早退等成为家常便饭;巧立收费名目,将教学当成赚钱的手段;部分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力向别人索取利益或任人唯亲。
二、高校产生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负面冲击。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一些价值文化走向失落和一些非价值文化逐渐兴起,这让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工作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矛盾。一是市场经济下,利益多元化十分明显,使高校教师在“义”与“利”两者的取舍当中产生偏差。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得不少教师缺失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追求。二是市场经济下,网络科技发展迅速,任何对教师道德形象不实的宣传都会对师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如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到高校教师的言行。(二)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不足。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中,师德建设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德建设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工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专门的高校师德规范标准过于笼统。尽管“师德规范”不能等同于“师德”,但是高校师德的有效发展却离不开高校师德规范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高校师德的规定比较少而且还过于笼统,规范中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标准过于笼统,比如说“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等标准都是一般公民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标准也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并没有体现出“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特点。2.部分高校对师德规范的重视不够。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有33.4%的教师认为现行的师德规范只具有非常有限的指导和监督作用;6.2%的教师认为师德规范不具有指导和监督作用。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校对师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部分学校的领导“人治”思想浓厚,制度意识、规则意识淡薄,造成师德规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不能够解放治学的思想,忽视了师德规范的创新,只是照搬上级政策和文件,对师德问题的解决没有针对性。3.有关高校对师德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进程,需要各高校坚决贯彻实施已经制定的师德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师德管理体系。我国高校对师德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有:一是对高校教师的聘任机制不完善,忽略了对准教师的道德修养的考察,导致不合格的教师进入学校;二是对高校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不足,只把教师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缺乏对教师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三是对师德的考评机制不健全,没能将师德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当中,师德的考评内容泛泛而谈。(三)教师自身不注重师德修养。除了社会和学校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之外,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师德建设最根本的内部原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需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师资力量,导致有一些自身素质不合格的人员进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如部分青年教师难以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化,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不高;部分教师对师德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能教好书,搞好科研就足够了;部分教师觉得师德与自身的利益联系不是很明显,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情就可以了,对师德的要求比较低。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途径
面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存在的不足,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法律规章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针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不足,应根据教育实践情况及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主要包括: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程序,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师的素质质量问题;增加对教师权益保护的规定,提高高校教师从教、乐教的积极性;严格对违背师德规范教师的惩戒措施,增加师德规范对教师的约束力;及时对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二)学校方面。加强高校教师对师德的培训学习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水平的可靠前提和基础。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使广大的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奖励惩罚机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制定一个师德奖惩条例,用来规范教师的师德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对优秀教师的师德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对违反师德规章的教师,根据其行为情形,作出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处罚,触犯法律的,移交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处理。(三)教师方面。高校教师应重视自我修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追求。高校教师必须专心学习师德规章制度,系统研究师德,在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师德问题并确定了师德发展目标后,才能为提高自身师德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峰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离当代大学生最近的人,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对学生的管理还涉及到发展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敏感地带”,这些“敏感地带”大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有些学生会想尽办法通过“找关系”或者送礼等手段来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从而获得个人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高校辅导员难免会迷失自我,有损师德师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这块人才培养基地,象牙塔内孕育着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栋梁之才。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高校教师的身上,教师身上担负着祖国今后繁荣发展的重任,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素质和个人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我们在要求学生尊师重道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有极高的素养。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师。故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保持良好师德师风
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成长的必要条件。高校辅导员要想成为让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政治思想过硬
作为一名辅导员,政治思想一定要过硬。要始终贯彻执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得和认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老师要时刻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向学生们传达正能量。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知识转移,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共同进步。
2.专业技术过硬
在所涉及和教授的领域中,自己的专业技术要过硬。对于研究的问题要具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对于一些专业问题不能一知半解,对学生产生误导。平时对自己涉及的专业领域要加强学习,达到知识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通过对所学专业领域的书籍和专业文献的阅读来开阔自己的科研视野,时刻保持充电的状态,科研思维不能落后,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3.对教育工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长期的教育工作来培养。教育工作不是一件可以短期收益的工作,需要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急功近利或者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对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保持一种常态而非一时脑热。
4.关爱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抑或像亲人一般。我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学生知识方面的需求我们要耐心解答,对于生活上的困难要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帮助。有些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退缩和闪躲,我们要及时的给出鼓励。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对于学生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是学生继续勇敢前行的助推力。
5.坚守为师道义,不忘组织纪律
教师不要转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如今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如“八项规定”等一些纪律同样适用于教师队伍。我们不仅不要犯错误,而且有责任提醒和监督别人不要犯错误。在平时工作中不能利用职务之便给某些“走捷径”的人提供便利来获取利益,不能收受学生及家长给予的钱财和礼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更要保持一名人民教师的优良作风,不能以权谋私。
三、关于高校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除了辅导员自身觉悟和素质需要提升外,学校层面也需要作出相应举措。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同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定期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对辅导员入职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录用。辅导员要定期向学生工作干部领导部门做工作汇报,出现突发情况要及时上报。高校纪律检查部门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监督管理,及时对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作出调查和处理。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工作处和基层教学单位要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从宏观上把控相应制度的实施情况。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避免制度不统一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机可乘,做出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
3.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高校要定期开展师德师范建设活动,活动可以以辅导员论坛、播放学习视频、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开展活动过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结合辅导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交流,将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和精神,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触犯组织纪律。谨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立德树人。高校管理者也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作者:刁子龙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主流表现
笔者对某高校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实行了问卷全覆盖,发放问卷1258份;兼顾学科专业和学段、学历,对该校学生发放问卷5000份。共回收教师有效问卷1081份,有效回收率85.93%;学生有效问卷4860份,有效回收率97.20%;共征集到师生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议共9大类2391条。通过数据汇总和分析归纳,以期能客观真实地透视出该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状况的主流表现。1.职业认同感强,对职业发展前景乐观自信。在回答选择高校教师职业的原因时,75%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选择高校教师职业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为这一职业能够实现个人价值。78.63%的教师认为自己很适合做高校教师工作,并且有信心和能力做得更好。在回答自己在学校工作的发展前景时,有87.88%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工作发展“很有前途”和“比较有前途”。2.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熟知各项师德规范。86.89%的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状况“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近63%的青年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65.30%的教师对教育部“红七条”禁令“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3.师德认知客观理性,价值取向积极向上。64.91%的教师将“高尚的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视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是“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17.08%)和“渊博的知识储备”(10.56%)。68.05%的青年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最大的价值体现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是领导及同仁的认可(15.82%),第三是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6.80%)。此外,个人职称职务晋升及工资待遇上涨(4.47%)、学生评价(3.69%)和社会地位(1.07%)等也是部分教师衡量自身价值的选择。87.84%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个人道德”也是师德内容,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68.48%的教师认为,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自我抄袭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对批评学生过火、严格要求学生等个别案例的选择处置方法虽有差异,但均客观理性。对于如何处置经常不上课且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时,有73.28%的教师选择“找学生谈话,先搞清楚原因再做具体决定”。当问及如果有学生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上给予差评的反应时,参与调查的教师中90.34%选择“会很理性,进行自我反思,客观分析其中的原因”。4.师德综合评价良好,师德表现获较高认可。70.83%的教师和78.6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师德良好,责任心强。在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进行自我评价时,自评“优秀”者45.04%、“较好”者43.35%、“合格”者10.30%、“基本合格”者1.31%。96.79%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等“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标准;44.69%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经常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25.4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或者发表一些不当言论;有28.76%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不存在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48.5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从未无故缺课、私自停课现象;38.44%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从没有在上课期间接打电话的现象;有1/4的学生表示,其授课教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思想等问题。
二、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师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给予较高评价,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问题。1.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个别教师对自身师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高度,忽视对相关理论和文件规定的学习,在潜意识中降低对自身师德的标准和要求,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在调研中发现,仍有7.06%的教师不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8.63%的教师不了解“红七条”禁令;有近2.4%的教师“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师德建设;有10.0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道德调控,1.68%的教师选择“无所谓”;有6.95%的教师认为师德表现不需要列入考核指标,3.48%的教师选择“无所谓”。有8.61%的教师甚至认为,个人道德问题“可能会有影响,但高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不大”;还有2.62%的教师坚持认为“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并不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2.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需进一步增强。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职业观念欠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在征集学生对当前师德师风状况不满意的表现排序时,62.70%的大学生首选“教学敷衍”。有14.89%的学生表示,部分教师的教学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很少”或“从不”改进教学方法;21.9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教师“偶尔”或“经常”存在无故缺课、私自停课现象;有29.64%的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很少”(23.41%)或“从来没有”(6.23%)与他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思想等问题。3.师德师风细节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有3.21%的学生认为个别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不太符合”或“不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标准;有32.36%的学生称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或“经常”讲授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45.84%的学生坦承,自己的任课教师存在上课期间“偶尔”(43.16%)或“经常”(2.68%)接打手机的现象。当问及“如何处理经常不来上课或上课时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时,有6.12%的教师表示直接在期末考试时给学生不及格。4.学术道德意识需进一步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仍存有误区。17.45%的教师认为“自我抄袭是自我学术成果的重复、深化,可以理解”;6.66%的教师认为“自我抄袭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7.41%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三、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路径与对策
1.构建师德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成立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教师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等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师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研判师德舆情,及时有效地引导师德热点,完善师德建设研究体系;重视教师自律意识与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完善师德建设发展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师德建设保障体系;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师德建设责任体系等。2.构建入职师德把关机制。完善教师选聘及上岗竞争机制,把好入口关。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机制,在教师招聘录用和人才引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行考察。实行师德承诺制度,自觉践行高校师德规范;把师德作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遴选的首要标准。3.构建师德教育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实效。4.构建师德宣传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国家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5.构建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6.构建师德激励和惩处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关处理和处分,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
作者:姚昌 张晓波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师德建设困境成因
1.对道德内涵的把握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道德的利益含义。在日常话语中,道德主要被理解为超越利益羁绊的精神境界。由此,行为合乎道德,往往需要当事人牺牲自我正当利益以成就他人。恰当理解道德,我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儒家循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追求内圣外王,达到终极道德境界:止于至善。这里,格物、致知的作用是准确把握事物(社会)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古人用“性”“天”等来表示。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说的就是内圣需要把握“道”——事物(社会)的发展规律。而道德非与利益无涉。孟子讲“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即是说,王道应从人们关注的利益做起。因而道德不是与利益无涉的,恰恰相反,道德意味着对正当利益的尊重与维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本文认为道德应当是主体自觉以合乎事物(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去处理处于冲突中的己方利益的行为准则。当前道德建设之所以难见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道德和利益诉求割裂开来,一味地强调主体放弃自己的利益,违背了道德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2.师德培育上,割裂“真”与“善”。于道德而言,“真”与“善”不可分割。但实践中,两者往往被割裂开来。这种割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脱离“真”讲“善”。最典型的例子是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只讲那24字,不谈“社会主义”。其实,“社会主义”这个部分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表述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此24字建立在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坚实基础上。这是道德建设最要警惕的:离开了“真”,道德将陷入“相对论”,道德的意义自然消解。二是只讲“真”,不讲“善”,认为“真”问题解决了,“善”问题当然就解决了。这在高校最为普遍。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各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关于师德怎么做,就不用多讲了。”实际上,高校教师在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明显有着立场之异、专业之分和程度之别。“真”与“善”被割裂,师德建设只能是知易行难。3.师德考核上,未能恰当发挥学生的作用。当前高校对教师师德考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同行评议、教学督导或类似机构考评、领导考评和学生评议。从实践来看,前三者是主导,学生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是目前师德考评机制的缺陷。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师德之魂是爱与责任。只有以饱满的情感和沉甸甸的责任为基础,教学各环节才能充满人性之光,知识的传递才真正有效。但是,同样程度的爱与责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学中是否饱含爱与责任,即使是同行,也难以通过一两次听课就能准确把握。所以,同行评议、教学督导或类似机构考评、领导考评等方式在师德考评中缺陷明显。学生在这方面则有独特的优势,他们不仅完整地听完任课教师所上课程,同时也听不同教师的课程。这样,学生对教师教学全程师德表现掌握最为全面,评价相对公允。目前的评价方式突出学校评价,弱化学生评价。4.体制性竞争破坏师德生成条件,固化师德困境。在我国,体制性竞争是我国公共部门运行的基本机制。这种机制下,上级依据对下级的考评结果分配各种资源以驱使下级相互竞争,并规避其基于信息不对称可能的背德行为。体制性竞争机制的特征有三:比对手好一点即胜出、奖励以物质利益为主、考核重可量化指标。体制性竞争在给高校带来活力的同时,对师德建设困境形成固化效应。第一,分裂“高校—教师”利益共同体。高校和教师利益共融可以有效抑制教师背德行为。体制性竞争高压下,高校对自身需完成的任务及完成方式选择余地有限,教师作为完成任务手段的角色凸显,高校同教师共融利益逐渐丧失。资源调动能力不足的地方性高校,这种利益分裂更加明显。共融利益丧失,背德投机行为难以避免。第二,消解道德生成的自由环境,抑制道德自觉。自由是道德的前提。体制性竞争剥夺了对高校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学术自由。当下,学术不自由不是人为设定研究禁区,而是不考虑科研规律,一味要求必须尽快出成果,成果必须尽快发表在特定的期刊杂志上或必须为政府部门采纳。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活动无从选择,也无感情,如何谈得上在教学、科研中提升道德修养呢?第三,恶化师德建设环境。体制性竞争要求依据竞争结果在资源分配中厚此薄彼。因事关被考评者的切身利益,考评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必须尽可能明晰、客观且易操作。这样的竞争机制一方面突出物质利益的地位,另一方面,因难以客观量化而使道德“形式重要、实际次要”,从而营造出轻视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对破解师德建设困境的思考
从高校的角度,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以改善学校小环境,为师德建设创造条件。1.尊重维护教师正当利益诉求,努力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这一点是建立在学校可以消解体制性竞争压力基础上的。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关键是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及其利益,实现高校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应当进一步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由其产生,并向其负责。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由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决定。此外,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需要为高校教职工创造发展空间。目前,科研、教学之所以使教师倍感压力,一方面是因为任务的确很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项工作中任何一项要做好都要付出极大努力。即使教师二者均擅长,但“搏二兔”的结果是两者都搞不好。更何况,并非所有教师二者均擅长。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师资紧张的局面一直未缓解,教学任务很重。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多数教师确实难有精力扎扎实实搞科研。但是,如果教师专注教学的话,其基本无职称晋升机会。而且,高校中还有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其中很多同志没有可能逐级提升行政级别,其职业成就感和收入都很难改善。为此,建议推广部分地区已在实施的教学型教授职称评定,以其教学业绩为职称评定依据。仿效行政机关,引入行政工作人员职级制度,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成长空间。2.加强和完善学生参与师德考评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必须加强和完善学生对教师的考评机制。建议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考评由三个环节综合构成——课程中、课程结束以及毕业1-2年后。其合理性在于,课程中,学生感受最直接,但易受教师影响;课程结束后,学生不必顾虑教师因素,可以忠于自己做出判断。但课程中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易受自身对学业、课程好恶影响。而毕业1-2年后,学生经过社会历练,对学校学习生涯的得失才真正有体会,其对教师师德评价更准确。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评价的片面性对教师考评的不公正。学生毕业后评价可以由校友会等来组织实施。3.强化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离开对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道德只会是盲目的,甚至会导向歧路。对我国今天而言,最大的“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梦作为价值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前提是搞清楚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后,在真知的基础上求真信,进而努力在工作生活中一以贯之。4.集小善为大德,营造师德建设氛围。师德绝大多数时候都如拂面微风、涓涓细流,非常情形下,才会惊天动地。因此,本文认为师德建设还要善于并坚持从小处着眼,发现并褒扬教师的小善小德,齐心协力集小善为大德。具体来说,建议在各班级设置一些师德发现员,其职责是发现、记录教师师德闪光点。教师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关切的动作、一次用心的讲授,只要同学们能感受到教师对同学的爱与责任,就可以记录下来,报送宣传部门。宣传部门按记录数给予奖励。对记录下的教师师德闪光点,要通过校内媒体给予宣传。同时,各院系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要给予教师正式表扬。这种做法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师德养成并不是太艰难的事,师德建设的氛围也就容易起来。5.严格师德考评结果使用。师德考评要发挥对师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考评结果要有效,要真正对教师成长起决定性作用,要贯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评不过关的教师坚决不能评定称职,坚决不安排上课任务。在师德反省期间,其相应的待遇必须减或停。而对师德优秀者则一定要褒奖。师德优异者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来发现。褒奖主要通过一次性奖励、提高奖励性绩效、优秀事迹连播等方式进行。
作者:肖立军 王一涵 王明辉 单位:攀枝花学院
第五篇
1高校师德评价研究现状
高校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师德评价活动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因此,关于师德评价的研究也相应增多,很多学者对高校的师德评价活动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关于高校师德评价的文献调研可知,目前关于高校师德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和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师德评价中的评价目的、评价原则、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等。研究人员对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与建议,如彭鸿雁和李真等人将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师德评价标准尚未完善、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偏离、师德评价方式忽视“自评”[2]。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如童夏雨在其“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构建了由“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师德之基:学高为师”及“师德之本:身正为范”3个方面组成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并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来获得教师的最终师德评价值[3]。秦立栓、牛英华等人在借鉴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对高校师德内涵、特点及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公民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扬与创新3个一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4]。除建立由各级指标体系构成的师德评价体系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引入了新的评价方法,如李永平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Math)来综合计算师德评价指标得分[5]。总体上说,国内关于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是逐渐深入的,从最初的评价体系只包含评价内容逐渐扩展到师德评价原则、师德评价内容、师德评价方式等内容的加入。虽然研究者们和高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高校师德评价的重要性,但是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合理而完善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能够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促进高校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2全评价理论在高校师德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上看,全评价理论的核心要素是“六位一体”的概念,即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而在高校的师德评价中,这六大要素也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从构成要素上看,全评价理论是适用于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的。从评价对象上看,全评价理论是基于学术研究活动所提出的,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等,而高校师德评价的评价对象正是高等学校的教师道德,是在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因此,从评价对象上来看,全评价理论也是适用于高校师德评价活动的。从本质上来讲,全评价理论着眼于学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探讨,而高校师德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同学术活动来体现的。无论是从本质方面,还是构成要素和评价对象方面,全评价理论都是适用于高校的教师道德评价活动的。
3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六大要素,即高校师德评价主体、高校师德评价客体、高校师德评价目的、高校师德评价方法、高校师德评价标准及指标、高校师德评价制度。
3.1高校师德评价目的
从宏观层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目标在于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微观层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目标则是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水平。师德评价的目的不宜定得过高、过宽泛,这不利于评价行为的实施,可以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师德内容的基础上,分层次、分级别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师德评价的微观和宏观目标。
3.2高校师德评价主体
高校师德评价的主体是指师德评价的实施者。目前,很多师德评价采用的是一元评价主体,如由教师所属院系领导或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容易导致片面化,影响师德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在高校师德评价中,评价主体应该具有多元性,即由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来对高校师德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由三大群体组成:学校教师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既可以“自评”,也可以对同行进行“他评”;相关教师管理部门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属于“他评”,通过“自评”和“他评”方式的结合,构成完善的师德评价主体。
3.3高校师德评价客体
高校师德评价的客体是指师德评价的对象,即高校的教师。高校教师作为评价客体既具有教师这一行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其所在高等学校的特性,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等其他教育,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具体的评价工作需要结合高校教师这一评价客体的特殊性。
3.4高校师德评价标准及指标
高校师德评价的指标是对高校教师道德属性的提炼与概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高校师德归纳为以下内容:“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大学生,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对这段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可知,高校师德评价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其中,个人道德是指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它具有普适性,是对高校教师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表1高校师德评价各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诚度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一般高于公民的基本道德,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为人师表,其次是治学和教学,最后是对大学生的关心度。高校教师师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5高校师德评价方法
在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即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其中形式评价是对高校教师师德外部特征的评价,相对较易实现;内容评价是对教师师德内含特征的评价,是质量层次上的评价,相对较难实现;效用评价是指通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对教师师德所发挥的价值和作用的评价,是最难实施的。在图1所构建的师德评价指标中,有些是既可以通过形式评价也可以通过内容和效用评价来实现,而有些则只能通过形式或内容或效用中的一种来实现。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具体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3.6高校师德评价制度
高校师德的评价制度是指由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目的在于保证评价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度的设置合理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质量。合理公正的师德评价制度能够促进高校师德评价活动的实施与发展,而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则会阻碍师德评价活动的开展,甚至会将师德评价活动带向不良的发展轨道。高校师德相关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结果反馈与申诉制度、评价行为监督制度、评价档案相关数据库建设制度等。
4结语
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得是否公平、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高校师德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活动,它具有抽象性较强、操作性较弱等特点,且涉及多个方面。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某些评价标准来进行,应该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来进行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基于全评价体系所构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利用全评价理论的六大要素(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制度)来分析与构建高校师德的评价体系,通过采用3个层次(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方法来对高校师德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师德评价的合理与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师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丹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第六篇
一、《论语》师德观的现代价值
《论语》的师德观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引导要循序渐进,切记急功近利,同时要做到“内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教学相长,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是对《论语》师德观的发展和进步,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师德建设的重要历史依据。[1]《论语》师德观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师德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师德建设是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发展进程的多民族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传统的师德观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食粮,通过对《论语》传统师德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工程师,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履行自身的使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加入符合时展潮流的新元素,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
二、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高校过于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忽视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师德建设中的极力价值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使师德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进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建设效果不明显。[3]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理念中过于看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师德建设缺乏明确性、定量的衡量指标,对学校的师德建设专断独行、过于武断,不听取老师的建议,导致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过大,建设进程明显缓慢。
(二)教师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作为育人的主要实践者,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某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很好地履行和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于轻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有效地掌握和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偏颇。同时,教师过于钻研教学理论成果,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评职称和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对自身的精神建设有所忽视。
(三)师德建设方向不明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价值的不利影响,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对集体价值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自我价值过于放大,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急躁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对我国师德建设方向都有所冲击,导致部分老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移,不利因素对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的严重影响导致师德建设方向出现严重的偏颇,教师教育目标不明确,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示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4]
三、《论语》师德观对当代师德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平等对待
孔子在对弟子的教育过程中提出有教无类,在他看来,学生无论地位高低、智力高低、长幼大小、贫富多少,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体现的就是有教无类的思想,表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面前没有社会级别的高低区分,人人平等,表明孔子的教育对象是不分阶层、种族和氏族的。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创新,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权利专断独行的局面,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范围,形成了平等、公平、公正的师德品质。当代师德建设要根据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进行合理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在教育理念中不断地践行人本思想,将思想上的意识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不同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上的教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无障碍,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到严中有爱,掌握责罚的力度和尺度,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在学生遭遇挫折时,要给予鼓励,为学生树立信心。总之,在思想观念上要对每个学生平等对待。
(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传授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并善于使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对于学生的求知态度是诲人不倦,正是这种富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成就了孔子一代伟大教育家的美名和他在教育学上的不败地位。孟武伯问孔子仲由怎么样,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这正是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各个特点能够准确掌握,才可以培养众多对国家有贡献的弟子。[5]教师要将“诲人不倦”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仔细调查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要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性的点拨,将教学内容、进程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后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扩展。
(三)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一层楼。他对那些善于思考、习惯跟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启发。他强调老师要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学习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耻下问,善于虚心学习,通过向知识理论强和教学方法先进的老师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探讨,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教和学两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含量。[6]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起到对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目的,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师德建设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竭话题,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论语》中的师德观在我国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性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师德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个人修养、主要方向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师德建设要根据《论语》中的师德观加强改革进程,将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传统师德观与现代师德建设进行性有机结合,建设符合时代特性的师德建设体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者:朱艳萍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农业部
第七篇
1师德与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
1.1师德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国守法,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尽心竭力;关爱学生,携手共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明德惟馨;终身学习,精业勤业。从陈宇[1]对广西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调查结果得知,师范生渴望受到师德教育,希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但他们对本校师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环境各个要素的建设水平评价普遍不高,介于中等偏上。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隐性教育环境建设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并未能很好的做到环境育人。
1.2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
大学校园景观主要有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校园景观小品、校门、校园标志物等构成要素,将景观要素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可把景观分为艺术与美学、历史与文化、思想与道德、环境与生态、情感与心理、体验与参与、科教与创新等类型景观类型[2]。李鸿葆[3]提出培养师范生的高师院校营造的校园景观文化有大学的共性,更要突出师范教育的个性。在个性上要突出崇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理念文化为主基调。将这些理念文化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中,水乳交融,学生被潜移默化,心理反复体验,从而体会美感,愉悦身心,净化心灵。
2广西高师院校校园景观现状特点分析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可知,广西4所高师院校中大部分师范生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教育意义浓厚、大树成荫、学习休憩场所充足的校园景观。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广西师范大学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共休闲空间基本满足,只是偶尔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活动,但外界干扰不影响自己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该校的室外公共休闲空间景观较好,能满足学生们的自习、讨论、休息、散步等活动。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2%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公共休闲空间的选择余地小,活动空间比较少,活动时相互间干扰较大。同时,对其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知,只有广西师范学院14%(见附图)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景观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或时代特征,其他3所学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另外,广西师范大学43%的学生认为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不太明显,或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而且,4所高校里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教育功能的景观也只有图书馆、校训石等,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因此,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渗透,加强教育景观理念的传达,校园环境不能仅仅是虚有其表,却经不住推敲,无法为之驻足,更无法引人深思。附图广西4所高师院校校园景观文化内涵调查统计注:A——景观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或时代特征;B——景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地方特色或历史文化有所反映;C——景观的文化内涵不太明显,或过于抽象,难以理解;D——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3玉林师范学院校园师德教育功能景观设计分析
3.1玉林师范学院概况
玉林师范学院(下文简称玉师)坐落在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的故乡,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的千年古城玉林市,占地面积120hm2,是桂东南地区唯一一所广西自治区直属的本科院校[4]。学校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面向农村基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对于该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提出的设计理念是:以师德教育为景观设计之核心,承玉师精神,启学之大者;塑爱国启发型、爱岗敬业型、师者大爱型、教书育人型、为人师表型、学无止境型等师德教育景观,以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郡,筑德才之良巢。
3.2爱国启发型景观设计分析
现代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担负着传承学校历史、本土传统文化及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重任,其所使用的景观要素、营造的空间场所也应是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爱国守法、以德育人是师德教育的第一要求。学校应营造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雕塑景观、展示本土传统的文化景观及人文景观,以表达爱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玉师校园内爱国主义教育的景观只有1处,位于西校区图书馆及大礼堂道路中间,由于树之遮掩,勿忘国耻的纪念碑(见封四彩图1)更显隐蔽,故教育作用极弱。另外,校园应该把更多爱市、爱校景观文化因素及地域特色融入到校园景观中去,形成特色景观。据调查,玉师校园景观没有形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文化底蕴欠缺、艺术性美感不足、生动性不够。建议把带有桂东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引入到校园景观中,如把桂南采茶戏、广西八音、喃嘟管、钱鞭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尤其是采茶戏场景、广西八音乐器原型等民间文艺变成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创建“你言我语”学习专区,让非遗再现校园,加强玉林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启发学生爱国、爱市、爱校情怀,创建具有桂东南特色文化的校园。
3.3爱岗敬业型景观设计分析
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其“贞”,松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品格正是坚韧挺拔、持中秉正、爱岗敬业的最好诠释[6]。玉师作为桂东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唯一的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未来地方中小学教师,这样的使命感让玉师人要有更加务实的职业理想、更加浓烈的教育大爱、更加积极的职业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职业意志和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这样的校园精神对每位玉师学子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校园精神的传达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同样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校园环境景观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的整体把握理解,促使他们更深刻地鼓舞自己的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在玉师东校园图书馆的西北面,挂榜山下有一片育师林(见封四彩图2),该处原是一处天然山林,虽经过改造,但林中缺乏休憩设施,加上凌乱的林下灌木、藤本、杂草丛生,导致学生不敢入内学习休息,让本应是一处具有教育意义的好景点被荒废。故应对现有的育师林进行改造,以松树、柏树为基调,于林中蜿蜒曲折之地铺以青石板小路,配几个休憩的亭台和坐凳,亦或只是几块自然山石为休息之地均可,清理掉一些灌木杂草,并沿途安装路灯,以提高安全性。如此学生每天可入林内晨读、休憩,同时体会松柏之志、欣赏松柏之茂、豁然松柏之后凋也。如此宁静的环境大可培养学生凝神敛气、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精神,足以面对将来工作的艰苦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加兢兢业业的奉献于基层教育事业。
3.4师者大爱型景观设计分析
“花开并叶生,果成花已落”这种奉献精神能很好地表现师者大爱、厚德泽人。玉师东校区原有荔枝(Litchichinensis)林、杧果(Mangiferaindica)林、龙眼(Dimocarpuslonggana)林,但后因学校缺乏专业规划,大刀阔斧的建设,使这些果树林被摧残的所剩无几(见封四彩图3)。建议玉师校园在保护原有果树林之外可多植其他有果植物,在见证花开花落、果满枝头的过程中,体会这种积蓄营养、果满飘香的道理。加上天南湖旁的桃花岛(见封四彩图4)、二期图书馆旁的桃苑景观之隐喻,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数几十载,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可启发学子传师者大爱、树桃李满天下之理想。
3.5教书育人型景观设计分析
荷花(Nelumbonucifera)被文人喻为“净友”,为品德高洁之意;莲(Nymphaeaalba),花之君子者也[6],但有些设计者和建设者往往只得其形而未知其意。如玉师的东校区图书馆旁是睡莲池(见封四彩图5),由于疏于管理,睡莲已铺满整个池塘,无任何美感,更无谓“花之君子”了。又如教学楼前的大草坪(见封四彩图6),虽然大气开阔,但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景观做铺垫,就显得刻板粗糙,毫无内容。再加上教学楼、图书馆、校门口三者之间的校园道路布局不合理,每逢上下课高峰时段行人流量激增,学生往往会选择横穿大草坪。久而久之大草坪已被践踏成“V”型路,甚至连博学楼到厚德楼中间的草坪也被“走”出“X”型路(见封四彩图7)。由于道路景观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众多学生发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就有了路”的精神,在大草坪中走出“园路”,这样随意践踏草坪绿地的行为显然已成为玉师大部分学生的习惯,但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却更值得我们深思。建议玉师东区大草坪应进行人性化设计,把学生们走出来的路铺成嵌草汀步,统一疏导人流,草坪中心可放置孔子雕像,草坪边缘可配以文化长廊,宣扬孔子文化,环境育人,好仁者无以尚之,终成至善至美之仁人。
3.6为人师表型景观设计分析
“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竹品质[6]。为人为学要能不偏不倚,秉持公正,追求真理而不妥协。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玉师东校区校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几乎不出现竹类,建议可在育师林东侧沿道路边缘配以竹类植物,如紫竹(Phyllostachysnigra)、黄皮绿筋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等,均可形成较好景观且彰显松竹君子之交的寓意。另外,据调查得知,玉师东西校区均没有校园雕塑,而校园雕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大学精神的存在和载体之一[7]。建议玉师重视纪念性雕塑景观建设,促使形成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景点。如陶行知雕像等,如此伟大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乃万世师表,更是师生心灵的一份敬畏庄重,一本生动的为人师表的教科书。
3.7学无止境型景观设计分析
校园学无止境型景观主要可以体现为营建体验与参与型教育功能景观,它是校园景观固有的功能,即校园内营造出具有开放、半开放、私密、半私密等空间类型,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校园交往、学习场所,如玉师西区图书馆旁的竹下坐凳(见封四彩图8),又如东区天南湖旁的置石斜坡(见封四彩图9),亦或是东区运动场边围墙上的涂鸦(见封四彩图10)等,这些景观场所总能启发引导学生们自发参与其中。另外,建议玉师东校区应充分发挥原有的生态园、中草药园、花圃的科普教育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认领校园之花花草草,参与美化校园建设,形成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学生课内课外,学无止境。
4结语
让校园景观参与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虽然是本人设计中提出的目标,但是景观的其他教育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高师院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中,需摒弃对景观作为单一个体的研究,应转入规划、建筑、生态、教育、心理等多学科融合的分析。高师院校校园景观设计是个复杂又特殊的课题,玉林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唯有根植于师德教育,根植于办学精神与本土文化,才能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郡,筑德才之良巢,才能使母校成为学子们心中暖暖的风景。
作者:梁芳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第八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特点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普遍的爱,即爱每一个学生,可以这样说,热爱教育事业必须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事业。但是热爱学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不容易。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像父爱、母爱等,是只讲奉献而不讲回报的,是大公无私的、广泛全面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师爱是神圣的,所以师爱就是师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所从事的是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并不是对一部分人或某个人的教育。只有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能出现以下行为:对少数学生偏爱,或偏心少数学生,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要么置若罔闻,要么斥责一番,使得相关学生不再有举手发言的勇气,不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课堂,教师则在有意无意间,以一个眼神、一句评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如此等等。受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个别教师或许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从而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评价不公平,没有激励的语言,甚至还会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给教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师要从人格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育中的失败往往来自师爱的不公平,教师要给予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将神圣的师爱撒向每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平等公平的角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呵护每一棵嫩苗
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即尊重学生是师生建立和谐统一关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对立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很重要,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尊重你,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走向极端。师爱包含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如果对学生不论对错都不闻不问,那将对学生成长发展带来很大的伤害,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不管什么情况、什么时候都不能批评教育,而是始终要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的,严慈相济。在给予爱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对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所有学生。但严格要求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走向“严厉”、“严酷”,发生讽刺、挖苦、歧视部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个别学生的现象等等,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个体特点,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是无的放矢的,这是违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理念的,这些不依据学生个体特点而进行教学的老师,也一定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倾听发言要认真耐心。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认真听清楚,注视学生,一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等待其发言完毕,也不要在学生发言时干些别的事情,或不等学生回答完,而又让别的学生继续回答同一个问题。这样就在不经意间对学生造成伤害,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比较大。4、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语言一定要考虑能否起到积极的引导激励作用。对出错误的学生评价时一定要宽容,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要把答对与答错的两个学生进行对比评价。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倍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课堂教学中的师德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让我们关爱尊重全体学生,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让良师益友般的师生关系成就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让教师的师德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潜移默化,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充分体现吧!
作者:杨凯山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九篇
1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1政治信仰动摇、事业心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他们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但也确有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失,事业心不强,他们不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更不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而奋斗。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事业的错误言论,给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1.1.2缺少爱岗敬业精神,得过且过
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大,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为了谋生,一旦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会立刻毫无留恋的离开教学岗位。还有一部分教师利用高职教师不用坐班、自主支配时间比较多的优越条件,奔波于各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大量兼课,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兼职、兼课和商业活动上。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工作,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毫无新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校的形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1.1.3服务意识淡薄,师生关系紧张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实施场所,必须提高领导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服务意识,尤其是教师的服务意识。然而,我们仍有部分教师服务意识淡薄,他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要,只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和内容灌输;也不在乎学生是否听得懂,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他们不尊重学生的意见,不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也不尊重学生的权利。由此师生间难免会产生隔阂,难以建立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1.4教学、管理任务繁重,疲于应付
在许多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或教师骨干从事“双肩挑”工作,在一些系、处(室)承担了大量的管理工作。另外部分专职教师为了多拿课酬,教学任务严重超课时。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使他们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认真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科研工作。如此一来,教师业务水平下降,课堂质量下降,学校的竞争力也随之减弱。
1.1.5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自身缺少社会公德,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在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他们不注重细节,上课抽烟、打手机、随地吐痰,甚至言行不一,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1.2高职院校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思想因素,也有客观的环境因素,是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1.2.1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精神越来越贫穷。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少部分教师。其表现为教师倾向于讲“实惠”和功利化、短期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工作中较多偏重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对贡献和服务精神嗤之以鼻,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表现冷漠。
1.2.2高职院校聘用、考核、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师德建设非常重视,也制订了相关的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考核制度。但是多数还是流于形式,内容空泛,无法执行,不能取得实际效果。高职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师德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师师德的长期建设。另外,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一般只注重学历、职称和专业素质的考核,而忽视道德素养的考核,违背了“德才兼备”的用人准则。
1.2.3教师门槛降低及教师自身忽视师德修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院校学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对于在“人才抢夺战”中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则面临高素质教师“引进难”、“稳住难”的新问题。因此在教师的选聘上不得不降低门槛,只要达到学历要求和专业要求,形象和试讲效果稍微可以的基本可行,有的甚至受人为因素影响,连这些硬性指标都可以忽略。部分教师自身对师德认识模糊和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他们重技术业务,轻思想修养,不拘小节,律己不严,服务意识淡薄,育人观念欠缺。
2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教师选聘,素质与修养是必要条件
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教师作为成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基本已经定型,就算后天受环境熏陶想要有所改变的话,那也是成效不大。所以各校在教师选聘上,要把好关,杜绝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关系户进入教师队伍。当然在素质与修养考核指标方面,必须科学合理,以避免虚而不实,起不到切实的作用。
2.2教师考核,师德要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名目繁多,并且有一些指标是形同虚设,而师德所占比例不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应该重点放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上,其中包括教师的政治表现、个人修养、教学水平、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如此一来,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教师自然就会提高对师德的重视程度。这比简单的说教,或是几次师德学习活动要来得更实际,效果也更明显。
2.3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的打工心理比较强,过一天算一天,课余时间不是用来钻研教学,而是想着在哪多上些课,多拿些课酬,这种无视教学质量、冷冰冰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必须树立高度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观念,放下盲目自尊的高姿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多听学生的意见,认真钻研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4加强师德建设,细节不可忽略
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必须通过一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直接传达出个人的修养与品质。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与方式,也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品德修养,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得体、文明、礼貌。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教师礼仪,穿衣打扮要符合教师的身份。穿着要庄重、得体,女教师不穿吊带衫或是超短裙,不化浓妆或是“恐怖”妆;男教师的头发要干净整齐,穿衣要规范,不穿西装配运动鞋。教师的教态是一种无声语言,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也体现自己的修养。如上课时能正确地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讲课不搞成“讲座”、上课自动关手机、站着不抖腿等,都能体现自己良好的修养,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战略意义,同时也表明师德建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师队伍。
作者:周桂凤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第十篇
一、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顾名思义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行为活动中养成并遵守的基本准则,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种集中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师德的建设不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才都是影响深远的。[2]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师德与学生的学风,优秀的师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无形中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种推动力,优秀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由此可见,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不仅关乎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质量,更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国家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培养进程中的根本性与导向性因素。而现如今青年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良好的师德除了对青年教师本身的完善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以及加强校风建设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培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符合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规律,符合国家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当今社会对教师内在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达,为了保证“学生有学上”,各职业院校也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生的录取进行了相应的扩招,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使得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与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不相适应,促使各职业院校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吸纳和启用,很多“八零后”教师就这样登上了职业教育的舞台[3]。虽然青年教师的加入给职业教育注入了一定新鲜的血液,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思维更加多变,这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有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正经的师范培养就参与了我国的教育事业,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的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现状有待提高与规范。
1.很多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所欠缺
人们对于事物的评判与态度往往都有自己的价值准则,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准则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在面对自身利益与道德标准有所冲突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价值准则的缺失,道德立场的不坚定使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师德建设质量变得不稳定。很多社会上负面的价值观念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产生不小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工作与生活上的不如意时,常常会将保护好自身利益作为首要目标,自私自利,缺乏职业道德与学生教育方面的责任心。
2.很多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态度不够端正
一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并没有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他们之所以选择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只是因为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部分青年教师在面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困难与问题时,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申请调岗等逃避手段来解决,甚至在拿着工资的同时,进行“副业”的发展。这不只抑制了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发展与提高,更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抹黑”。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理解得不够全面与正确,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教学重点往往只是完成对学生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与形成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这与我国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要求相悖,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默契和谐的教学氛围。
3.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团队精神较弱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很多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效果的提升都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教师作为教育团队的一员,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必要的,这有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当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之间由于缺乏团队精神,使得教师之间关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青年教师团队这种各自为战、缺少合作的相处模式使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促进也起不到积极作用[4]。
4.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不过硬
部分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培训与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教学方式方法都有明显不足。专业技能的不过硬导致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在进行科研与课改的时候缺乏严谨周密的工作态度,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案的准备不认真,对课堂环节设计缺乏创新意识,只是一味地照着课本进行教学,敷衍了事。他们对于学生教育的教学态度不严谨,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养成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态度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提高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相关策略
1.加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优秀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师风师德建设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在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信息的提炼与研究,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师风师德的建设意义并掌握提高的相关办法,才能在进行实际建设中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要主动进行相关的教育实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教师对于这种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要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还要带动学生与同事,使他们加入到实践教育活动中来。这同样有助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之间友爱氛围的产生以及与学生之间默契的养成。
2.职业院校教师要端正个人的思想态度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要勇于面对自我,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对自己日常教学与行为准则进行反思,这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在面对自己的不足时,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要勇于承认并正确地认识,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良好的表率。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奖惩制度,可将教学质量与奖金进行直接挂钩,对教学工作持敷衍态度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惩罚甚至是辞退。
3.青年教师要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现如今,无论任何职业都讲求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所有人团结起来的力量就是无穷的。对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来说,团队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是指教师之间要形成团结友爱的职场氛围,而且指的是青年教师之间要多多进行课程研究与讨论[5],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研讨有助于教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并且对教师教学模式的丰富与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联系周边或者同类型的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开展跨校教师的交流活动,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通过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或者对优秀老教师教学方法的吸收,完善与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青年教师要养成团队协作的习惯,在他人出现教学困难时,青年教师要乐于帮助他人,集思广益,促使教学问题更好更快解决,这对于青年教师自身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
4.加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当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团队中存在的综合素质不强的情况,除了教师主观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外,学校也应该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培训,从而帮助青年教师丰富自我,完善自我。[6]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更应该积极参加相关集训,这不但有助于教师自身技能的提升,还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师聘用时,也要做到宁缺毋滥,坚守人才录用的原则,绝不能因为急于扩充本校的师资力量而降低了录用标准。职业院校还要对教师考核制度进行丰富与完善,从根本上加强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力度与约束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青年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使校方与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促进校风与师德的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虽然教师师德的提高是一项大工程,当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通过学校相应措施的完善与建立,以及教师团队自身对师德建设意识的提高,我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团队良好的师德建立也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黄成 单位:浙江省交通干部学校
- 上一篇:项目管理在电力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 下一篇:网络营销差别定价策略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