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下的师德师风的展望
时间:2022-10-03 03:56:24
导语:大学文化下的师德师风的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优秀的师德,是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发展的前提。一个时代的师德,从本质上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而大学作为学术的高地,引领着时代的精神方向,师德的精神内涵代表的就是大学的精神追求,大学的文化本质。”其次,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前提。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人,是社会未来的公民。学校作为家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桥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甚至是决定着未来公民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选拔,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把它提高到和学术能力同样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师法明确把教师提高民族素质的要求提高到了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这也显示出了要提高民族素质,要在教书的同时育好人,离开了这点,教师就不成为教师。司马光也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群体,就必须把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育人从教的首要任务。
1大学文化视野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建国之后我国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书爱人、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等师德师风的精神内核受到了广大学人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市场原则、经济原则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师德师风的精神内核究竟应该如何和这些原则相接轨、相适应,就成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师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师德师风的区别和联系,就无法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来看待和批判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良倾向。其次,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也逐渐纳入到了公务员岗位系列。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职业和教师岗位要求,面对作为社会职业和公务员系列的教师岗位,我们在职业素质、职业要求、从业资质等方面仍然有大量的工作亟待完善。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然面临一个旧理念重新调整、新理念需要完善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成为制约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障碍。
2大学文化视野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的几种理念
要推进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力度,从历史传承、时展、岗位要求等各个方面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新理论,才能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才能化解和厘清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倾向。
2.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坚持爱人精神为价值理念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起源于人类自身对生命和价值的一种认同和关爱,正是以这种精神为追求,人类才把教育作为延续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手段。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其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也必须以爱为核心,把这种爱的精神和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时至今日,教育的方式、功能和价值等虽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其以关爱为本质和价值仍然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纵观中西方大学的发展历史,以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大学始终强调教育中爱的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原始社会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到后来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学教育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教育,都强调教育要以爱的精神为其教育核心。而西方近现代大学的出现与基督教文化信仰密切相关,其大学文化中渗透着浓郁的基督教神爱精神。因此,我们说爱的精神是大学中的核心精神,是指导大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求。在现阶段就必须坚持以爱人精神为导向,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教师自身的道德的提高为前提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如何,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古人云:“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王守仁也曾经说过,人贵在“知行合一”,这里的“知”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知识修为,“行”主要指人在思想道德意识和知识修为指导下的道德实践和具体行为。思想道德意识和知识修为是人从事实际行动的前提和条件,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知识修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行为;同样,人的实际行为也反映着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知识修为,二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因此,我们说,教师自身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一致,才能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会产生效果,才会使学生听其言,信其行。
2.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热爱学生为依归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把热爱学生作为其教书育人的前提。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体素质或者是心理素质都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成长,获得美德,增长才干,解答人生的种种难题和困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表现为,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等的自觉的持久的关爱和高度负责,也就是常说的要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前途、命运的关爱和高度负责,教师才能真正热爱真理、热爱学术,这是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作为学生人生启蒙导师的根本。其次,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要亲身体会,做出表率。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表明了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热爱学生还必须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严格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现,热爱学生不是置学生于严格要求之外,而是抱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目的来严格要求学生。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也都处于转型时期,他们的许多行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迫切需要教师从严治教。思想道德品行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成长上严谨慈爱,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负责、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2.4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热爱学术为根本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重要方面和职责,更是大学中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爱只有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道德素质施加影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如果说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首要条件,那么高深的学术水平则是教师之所为为师的根本,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传承人类具有的各种文化知识,这不仅是教师本身的需要,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
从古至今,教师作为学问的代表,不仅传承了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进行着各种发明创造,不断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而科学研究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现代大学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对人类贡献的大小,这些都与广大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密切相关。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高校对大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离不开教师对爱人精神的具体实践,而师德师风建设又必须以爱人精神为导向,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抓手,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大学品质与核心竞争力的新跨越,不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范如永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上一篇:职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构
- 下一篇: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