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老师师德现况调研
时间:2022-07-09 10:55:43
导语:中职老师师德现况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整体表现
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主流表现是积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教师对自身职业属性、本质有较充分的理解与认识。统计数据表明(见表2),中职教师对“职业理解与认识”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404~4.623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对其职业的理解与认识状况总体上是满意的,即教师对自身职业属性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原理等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大体把握职业教育当前的发展规模、状况以及前景,从而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敬业爱教,忠于职守。[1]但有些题项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在这些题项上教师对自身评价存在较大的离散程度。中职教师专业认同感较强。教师的专业认同表现为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表现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未来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体验到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①调查发现,有99.2%的中职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意识到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并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教育活动有着比较正确的专业理想、信念和端正的职业态度。
2.中职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能耐心解答学生疑问。数据显示(见表3),中职教师对“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4.175~4.605之间,表明中职教师能真诚的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建立与学生的互爱、互信关系,并以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关系为纽带,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不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发展完善服务。“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师者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少一点挑剔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这是至关重要的。[2]据调查发现,有88.4%的中职教师认为,自己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并且,对待学生在课内提出的意见或问题,有93.8%的受访教师乐于接受意见或回答问题。
3.中职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意识有所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职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994~4.588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具有比较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职业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并认真践行“认真施教,精心育人”规范的道德要求。但有些题项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在这些题项上教师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离散程度。(1)中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技能。调查显示,有89.8%的中职教师能够摒弃传统教育中“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的通病,做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并重,并注意培养学生努力工作的兴趣动机;培养学生所需的态度和熟练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从而使学生能看到其所学的知识与今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很多学生面对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此外,中职教师注重对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起到实际性的指导作用。事实上,教学作为师生间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必然发生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2)中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调查显示(见表4),有94.6%的中职教师在上课时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氛围,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拥有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灵活地控制和处理意想不到的教学情景,使其产生积极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成教学目标。
4.中职教师注重个人修养与师表行为的培养。统计数据表明(参见表5),中职教师对“个人修养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991~4.553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对自身修养与行为现状总体上是满意的,中职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和师德修养的高度自觉精神,实践了人民教师自我修养道德的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人民教师特有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教师获得发展,教育获得成功。(1)中职教师注重自身修养。调查显示,有94.7%的受访中职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做到用语文明、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有89.5%的中职教师有较强的亲和力,使得学生很乐意与他们探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大部分中职教师都比较注重自身修养,注意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作风,注重为人师表,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品德习惯等方面都能“以身立教”,以此确定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2)中职教师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比较低,但是教师们不满足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有73.7%的教师有做教学后记的习惯,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诊断,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有92%的教师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升技能,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甚至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性别、年龄、教龄和职称差异分析
本研究对男、女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发现(见表6):从总体上看,男、女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中职教师高于男中职教师。从各领域上看,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上,女中职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中职教师。但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上,两者差异均不显著。在总体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上,不同年龄的教师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年龄在30-40岁间的中职教师的得分高于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教师。在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诸因素上,不同年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个人修养与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上,两者差异不显著。对不同教龄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见表8: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且教龄在16年以上的中职教师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四个教龄段的中职教师;总体上,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9可见,不同职称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从整体上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得分最高,其余得分依次是高级、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不同职称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这四个领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熟识度不高。从调查结果看,职业学校很少组织教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而且有42.1%的中职骨干教师也很少主动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从而容易导致一部分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教育政策机制的引导,进而容易缺少职业发展的方向性。
2.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欠缺。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由教师集体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但是,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2.4%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或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还有少数教师对其他教师的工作不支持与合作,甚至互相拆台、排斥、贬低,造成部分教师间关系紧张、冲突明显,阻碍了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的形成。
3.教师敬业奉献意识不高。敬业奉献精神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服务于教育的重要表现。从中职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看,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有23.5%的中职教师没有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也不高;有25.4%的中职教师很少在课下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成效,有34.2%的中职教师上课的教案很少调整,说明中职教师缺乏专业责任意识,缺乏对学生甚至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进而缺乏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4.教师创新精神有待提升。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创造精神是进行创造性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但是,从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有27.2%的中职教师很少阅读专业书籍,从而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科的特殊性,了解不同的教学过程和特点,更不能详尽掌握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有35.9%的中职教师很少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缺失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能帮助教师了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有甚者,有53.5%的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项目教学法,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几乎一成不变,甚至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大,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5.教师与学生课堂外沟通交往的机会较少。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基本关系之一,其状况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师德水平,因为教师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有些中职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往的时间与机会不多,除上课外,参加共同活动或其他交往比较少,致使交往方式比较单一,交往内容和深度也比较有限,从而缺少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如,有19.3%的受访教师只是偶尔甚至从不参加学生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缺少与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此外,有13.2%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也只是偶尔能找到共同话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畅通,其结果是有16.7%的中职教师不太清楚甚至不清楚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兴趣间的差异性,从而不能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以上是对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的调查,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滑坡”现象,对这些现象应加以分析,认清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推进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建设。
(四)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来考虑。
1.社会公众的漠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这种以学历教育为成功标志的当今社会中,社会公众迷恋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仕途教育观念,对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则十分鄙视,职业教育也就被烙上了弱势教育的烙印。同时,对职教教师的劳动价值也缺乏应有的认同,与此相应,职教教师自身也很难在公众评价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尤其是在与普通教育相比之后,而且认为职业教育是那些被升学竞争淘汰下来的人的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也就成为教育需求中“最无奈的选择”。传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职业教育自身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职业教育的开展缺乏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教教师特别是中职教师的职业热情和积极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蒸蒸日上,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倾向于经济地位。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和职业的差别。③我国中职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促使那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困惑,甚至是失落,也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钝化了中职教师的职业热情。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些中职教师不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敬业奉献精神下降,缺乏专业责任意识等问题,与社会影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校管理的忽视。从学校管理制度来看,教师职业晋升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是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职业生涯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能否安心工作。教师向上升迁的机会有限,管道偏狭———无论资深或资浅,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没有明显的差异。④这种体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晋升制度,主要依据学历、资历等指标,并且在评定过程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中职教师也说到在教师职业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到退休也就是个优秀骨干教师罢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其评价目的倾向学校行政管理;评价主体局限于“他评”;评价内容偏重教学效果,等等。在这种学校管理制度下,不仅不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相反会导致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不利于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误导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将会影响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状况。[3]从学校管理者领导方式来看,许多中职学校管理者仅把教师当作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具,忽视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个人需求,采用专制的领导方式对待中职教师,使得教师对学校发展的知情权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更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各方面发展规划的制定,从而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缺乏认同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调查中所表现的部分中职教师不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缺失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说明中职学校关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3.教师认知的偏差。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认知偏差,即教师对人生前途认知的偏差,对教师职业价值认知的偏差。首先,部分中职教师对人生前途认知产生偏差。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教师思想消极,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对精神追求、对理想信仰淡漠,认为“人性自私”才是“永恒真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竞争心理强化了,促使在教育中一味地追求“量”的改变而忽视“质”的提高,进而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对学生的终生信仰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人民教师,若不具备坚定和正确的信仰,就不能对未来产生明确的信念,不具有纯洁的教育理念,其社会认知势必出现偏差,终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作用。[4]在调查中反映出的部分中职教师缺失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意识下降,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表明中职教师不能更好的抵制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其次,部分中职教师对职业价值认知产生偏差。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一种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经济地位相对不高的职业。一些教师往往是以金钱来衡量职业价值,认为经济待遇好的职业就是有价值的职业。因此,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中职教师,即使成为教师,也是身在岗而心不在岗,以单纯的挣钱为目的,无心钻研本职工作,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缺乏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探究,容易形成角色错位,影响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的方向,进而对教师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中职教师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差导致有的教师敬业奉献意识下降,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与学生沟通交往机会较少,不清楚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等问题的出现。
加强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职教社会地位,切实增强社会的认同感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存在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很难形成职业自豪感。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并完善对人才合理选拔的制度,营造中职学校毕业生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其次,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口招生力度。第三,在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各类技工工资待遇等诸多实际利益问题上,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第四,职业学校内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构建良好条件。第五,对中职教师进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了解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自身发展形成良好的职业承诺和职业效能感。[5]再者,在我国,教师职业是一种付出和回报不均等,职业声望与职业报酬不相当,缺乏一定吸引力的职业,特别是中职教师从总体上对工作感到不满,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不佳,等等。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薪酬制度,制定一些向中职教师个人生活需求方面倾斜的“惠师”制度,除了工资方面,在人事、医疗保险、住房、退休、带薪假期等方面都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在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状况。然而,在目前职教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况下,提高中职教师社会地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不过如此。
(二)优化学校过程管理,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落实到中职学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把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应该突出教书育人的绩效,重点考核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方面,严格执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并把这些方面纳入到教师的学生问卷调查中,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评估体系,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6]中职学校要定期举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专业知识渊博、专业能力熟练、专业理念与师德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教师”,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行为表现差、业务水平低的教师可以实行淘汰制或待岗、转岗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重要性,如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要强调和凸显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防止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对自身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中职学校要定期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和组织教师开展对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中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鼓励中职教师更新专业理想与信念,以强烈的荣誉感和事业心投身教育事业;引导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增强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使中职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等层面上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7]此外,在学校的管理上,还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权、话语权,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所发展,让教师体验到工作具有挑战性,工作着是快乐的,把自己的个人追求通过教育的过程得到实现和发展,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给教师带来职业满足感和效能感,才能使教师成为自觉创造其职业价值和职业自豪感与幸福感的主体。总之,中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改变教师管理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这样才能有可能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走“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对话
在培训形式上,要使受训教师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者,通过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创造机会让教师走进专家,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和交流经验,接受新思想的碰撞,拓宽教师的眼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倡导“同伴互助”的策略,变原来“一人讲,众人听”的单调的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与教师参与资源共享相结合的“互动式”培训,以自学为主,专家引领,榜样示范,教学反思,协同合作为辅,推动校本教研下的同伴互助,建立“引领式学课”、“合作式备课”以及“沙龙式研讨”等形式使教师在交流中得到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对话与发展。①例如,学校每年可定期举行中职教师基本功大赛,通过对教师专业理想与信念、师德风范、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能力和个性风采及修养等方面的展示,来展现教师的形象和素质,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努力构建“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
(四)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
提倡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可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等等。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身立教,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同时,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做到关爱与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其实,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学生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教师那毫不吝啬的表扬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信,学习起来信心百倍,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又都是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可能就是从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的。因此,师生双方的情感和精神交流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提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交往与合作。我国中职教师师资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偏低、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问题,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比较少,使得中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校要主动与生产部门联系,使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加强中职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工的交往与合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切实落实“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标。教师缺乏交往合作意识状况的改善,还要期待社会和学校为教师创设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教师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提升的安全的、健康的环境。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乃至教师与高级技工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传统的“操作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过程。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途径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有效科学合理的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教学行为反思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专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反思,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这是一个教师是否有意识的完成对自身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形成、内化以至提高、升华的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结果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广大中职教师应该培育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进程。由于调查问卷方法的局限,笔者在分析时主要依据能搜集到的有限数据及获得的有限信息,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现状。但是,它却能从中职骨干教师身上获得最真实的信息,相信这些信息会对我们了解其现状,发现其问题,即时采取相应措施等提供参考。
作者:李蕾蕾赵雪赵宝柱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上一篇: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
- 下一篇:小议影像技术在师德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