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情况及策略研讨
时间:2022-05-18 05:10:00
导语: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情况及策略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并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辅导员队伍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方能肩负此大任。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实现高校育人基本目标的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师德建设是源头性工程。辅导员自身道德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时时处处都对学生产生着春雨润物的作用。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在向高校反馈着学生最新动态与信息,能辅助高校更好地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第一要素
辅导员是人才的培养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不仅是对辅导员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强大的力量,对青年学生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青年干部、青年教师担任的,青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不断地加强思想、专业以及道德修养。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育人质量、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的必要手段
高校稳定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阴晴表”。高校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广大学生思想是否积极,是否稳定。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支具有高政治素养、高师德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的保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的现象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辅导员群体中成长起大批优秀教师,但是辅导员队伍也存在着师德缺失现象。师德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比人才短缺、资金短缺更为严重。因为这种危害往往是一种隐性危害,其后果无法估量。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的突出问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混乱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但有部分辅导员对共产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事件,自身无法做到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由此产生了工作方面的消极心态,并进而传递给学生。当辅导员自身的理想信念出现危机时,就会很容易产生迷失与价值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往往无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实惠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也无法对学生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塑造与培养,最终就会大大减弱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战斗力。
(二)缺乏敬业精神,功利主义盛行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趋于多元化,在辅导员岗位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很多人在学科专业上面临一个很大的转折和重新学习的迫切问题,但部分辅导员不愿沉潜下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吸收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使得思政工作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部分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跳板,缺乏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奋斗的决心,一旦有条件就会转为专职教师。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功利主义会对辅导员队伍造成极大的侵蚀与破坏。
(三)缺乏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观念淡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辅导员缺乏与学生交流,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与热情,那将失去从事思政教育的基础。部分辅导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忙于个人经济利益的追逐,或忙于人际关系的营建,忽视学校的思政工作,甚至出现了辅导员一年下来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及日常表现,既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安全的保障。(四)人际关系实用主义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长期与人相处,自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及时获取学生各种信息的有利渠道。由于辅导员手中掌握着学生家庭背景等信息,部分辅导员对这些信息加以取舍,对有着良好背景关系的同学照顾有加,以期未来学生家长能或多或少地帮助自己。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些辅导员在高校内与同事交往也是有所选择,以是否对自己发展有利作为交往标准。这样的辅导员无论是在学生中还是在同事中都会造成“势力”的印象,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辅导员工作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策落实不足,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实际上是从政策上规范了辅导员的职业身份。但目前全国各高校逐步实施定岗定编,使得辅导员“双肩挑”的身份无法得到切实落实。在高校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任课教师,很多都不把辅导员当专业教师,更多地认为辅导员就是搞行政的。由于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管理,在科研成果上根本无法直接同从事思政研究的专业老师相竞争,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相应的政策照顾,大部分辅导员的职称停留在讲师层次。种种因素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社会。高校处在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这些思潮对师生的影响更为深刻与激烈。辅导员队伍中也出现了“向钱看”的声音。一旦思政教育同经济意识糅合在一起时,本身纯粹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交易原则的泛滥,师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是否有利可图,那么最终将出现道德的滑坡。这无疑是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辅导员“入口关”把握不严辅导员应具备良好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在辅导员选拔过程中,应严格进行筛选。但现实中或是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或是一些单位饥不择食,使得不少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也混在了辅导员队伍中。这些辅导员自身素质不硬,无法抵制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物质的诱惑,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以致学生对辅导员队伍总体素质产生怀疑。
(四)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尽管辅导员有着自身明确的工作职责,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辅导员接受学校和学院双重领导,工作内容纷繁复杂,往往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大量的个人休息与科研时间需要搭进去。但许多高校只注重学科建设、科研等,对辅导员关怀不足。一些辅导员会因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对工作产生抵触,进而失去了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高校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分配政策以及职称评定政策,对辅导员给予倾斜。破解辅导员“讲师一辈子”的职称难题。
四、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正视教师身份,强化职业认同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往往被强化服务角色,以管理服务者的形象示人,较少意识到辅导员作为专业教师的身份。高校辅导员应根据现实工作内容的安排,加强专业学习,树立教师形象。高校有关部门应以师德建设为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推出高标准、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同时也要提供条件,确保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得以贯彻落实。
(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修养辅导员的育人工作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爱心与耐心,要有甘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这需要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在工作中事事为学生着想,处处以学生为重,才能以德育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关注之下,学生会对辅导员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做出反应和评价。以较好的形象展现自己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能影响和引导学生。这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作用,这能够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效果。
(三)勤于学习,精于科研“学生都是高材生,辅导员‘讲师’过一生”,这既是一些高校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调侃,也是过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反映。这种状况,不仅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统思维中,高校辅导员都是凭人格魅力以及经验积累来开展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理论水平。这种思想不仅不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现实中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这要求辅导员一定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在知识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里,还要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及时做到在网络环境下的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获取。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展知识范围,更新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紧跟形势发展的步伐,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胜任辅导员工作。
(四)完善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与道德规范制度师德建设应当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加以实施,建设和健全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辅导员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开展的主要前提。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司其职,避免多头领导和一切琐碎工作都压在辅导员身上的现象出现。同时还要建立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条例,在发放工作酬金和奖金时,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以及与专业教师同工同酬的原则。制订完善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使辅导员的工作做到有章可依,为辅导员的服务和行动提供指南,为辅导员工作考核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三管齐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学校从考核层面、辅导员从素质层面予以落实,方是建设高校辅导员师德的良策。
- 上一篇:副市长在国税表彰大会讲话
- 下一篇:市长在老龄保障补贴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