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师德提高高校师德建设
时间:2022-02-10 06:04:00
导语:优秀师德提高高校师德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规范着历代为人师表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现代教师师德的基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了公民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总书记在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而且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因此,解决新时期的师德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吸取传统道德精华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以德教人”、“以德育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要努力吸取传统道德之精华,做到以史为镜、以德立校。
1.高校道德建设要以诚为本
“民无信不立。”(孔子)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正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真诚相待。失去了诚信,整个社会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高校道德建设必须以诚信为本,这不仅是个人为人处世的需要,更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2.高校教师要以德修身
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主动的以德修身。学校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倡导“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唯师道立而善人多”,树立远大理想,热爱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地以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到依法从教,以身立教,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3.高校管理要“教而后刑”
荀子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国》)学校教育也应要积极遵循以上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待一些后进生,要先教育,力争进步;如若不行,再施以严厉的处罚。而处罚的目的并非处罚本身,仍然是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迫使他改正。
二、弘扬传统师德,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树立高尚师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每个人自觉参与、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师德作用的发挥无不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自由自觉为前提。正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师德是一个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互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体将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对外在的约束和要求给予认同和接受,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再创造,传授给学生,改造社会的过程。
1.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的大学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高校教师本身、从高校教师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而是把师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高校教师的约束、强调师德教育对教师的驯化以便教师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师德要求行事,高校教师在师德面前是被动的。这样,导致教师对教育事业毫无热情。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或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高尚师德的养成需要高校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培育人。如优良的校风,敬业、爱岗、奉献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等等,为广大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也能使青年教师一参加工作就投入到一种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环境中来。师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对教师的理解、关爱和尊重。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教师首先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普普通通的人,也应包含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要关心教师的疾苦,注意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应该脱离物质基础片面地理解师德和抬高师德标准。
2.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想把师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建立一套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要广泛宣传,树立师德榜样,在高校和全社会营造崇尚优秀师德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广大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大学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荣誉感。同时这样的优秀教师应和在科研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一样,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起来,使奖励落到实处。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为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用这些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用强制的手段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为老师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规章制度,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很容易让老师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日久天长,使之转化为教师内在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品质是高校师德的先天基础和后天补充,对师德的成长发挥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制度化的师德培养,发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只有教师的自我修养才能全面地渗入到教师的生活之中,所以它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既全面又持久。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的劳动。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真正提高自我修养能力,才能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首先要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先要“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其次,要培养“慎独”自律意识,“慎独”既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即在无人独处的时候,依然能谨慎不苟地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违背原则,自觉为善,自觉拒恶。这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老子提出“重积德,则无不克”。韩愈在《原毁》中提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固不怠;轻以约,故入乐为善。”董仲舒提出教师的道德修养“治我”要严,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朱熹提出“主敬”、“存养”、“省察”,即道德修养要严肃认真,谨慎谦恭,内无妄思,外无妄动,随时随地存心养性、反省自察,自觉去恶向善,自克自律,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竞争又是教师的竞争。在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建设,探求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良方良策,为大学师德建设步入良性发展道路献计献策。
- 上一篇:高校招生委员会工作大会发言稿
- 下一篇:农产品优质监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