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

时间:2022-02-10 03:31:00

导语:师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

“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烛,师德如炬,光照人间。这些都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德业双修,人文并重,言行相掩,为人师表,做到“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统一。

师德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普通人的道德有何异同?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定位师德?目前对师德的定位究竟有什么偏差?在定位师德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我们在研究师德问题、推进师德建设时应该明确的重要课题。

一、何谓师德

师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道德形态,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1]顾名思义,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德既有道德的一般性,即作为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为人之道和处事之德;又有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这里的特殊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尊重学生等;二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高尚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列。”[2]因此,师德既有作为普通人的道德的有限性、普通性的一面,又有作为一个崇高追求的人在为人、为教、为学等方面圣洁性、崇高性的一面。科学全面地认识师德既要认识到师德的高尚性,又要认识到这种高尚性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普通性与有限性。

二、师德的高尚性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创新文明的重任,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是文明的使者。教师不仅应具备一般人所应有的道德,还应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更为高尚、圣洁的师德。道德的修为、境界的提升、人性的完善不是一时的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终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师德具有无限的高尚性。高尚的师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而是一种境界,是需要人付诸一生不懈努力追求探索的动态的过程。

具体而言,师德的高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应是求真的道德。教师首先要追求真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比喻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雨之云、无源之水、无光之灯。《礼记正义·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1051-1052教师应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终身学习、知识渊博,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宽广的学术视野,博大的包容情怀,敢于创新,服膺真理。作为教师不应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多少上,更为重要的是教授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方法。教师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教授学生学习实践、求知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自己追求真理,还应引导、垂范学生追求真理,让学生养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

2.师德应是趋善的道德。人生两件事:学做人,学做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师者,万世师表。教师应是善的使者,带来善的福音,传播善的因子,践行善的行为,做出善的表率。教师应是社会良知的表率,应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公平之心为人、为教、为学。

3.师德应是臻美的道德。教师应有美的仪表、美的言行,更要有美的心灵、情操、品格,以自己对美的追求教育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践行美的人。

4.师德应是播撒大爱与希望的道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有博爱之心,大爱之举,爱吾子及人之子,爱吾家及人之家,爱吾生及人之生。爱心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教师在播撒大爱的同时,还应播撒希望,播撒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之希望、民族兴旺发达之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之希望、人类和平进步之希望。

5.师德应是担当使命与责任的道德。知识决定命运,教育决定未来。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教育大计系于教师。教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意味着平凡而神圣的使命肩负与责任担当。

三、师德的有限性

师德既有高尚性的一面,同时又有有限性的一面。所谓有限性就是师德虽然有高尚的一面,但我们不能把它无限地拔高,对教师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我们在对教师寄予一种高尚性渴求的时候,还应当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关照教师的物质、精神、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如果我们无限地拔高师德,忽视了其作为普通人的现实的需求,就会导致师德的神化,神化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师德失去实践的根基,导致师德的伪圣化与虚无化,造成人格分裂,影响师德建设。因此,我们在认识到师德神圣化、高尚性一面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师德的有限性的一面。在科学认识师德、加强师德建设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人性的通约性和一般性上认识师德,防止过度拔高师德,避免师德的伪圣化和虚无化。从人性的通约性和一般性上认识师德,从认识普通人的视角认识教师。在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要对教师职业和教师群体进行人性化的理解与关怀。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物质需要、精神追求的活生生的人。人是什么?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人有自在本能的自然生命,又有超越的价值生命。人之为人既有自然本能方面的欲望和追求,又有神圣、高洁的超越的精神、价值、理想、信念追求。如果仅追求前者,没有超越层面的价值、意义等方面的追求与提升,人就会陷入物欲本能的深渊,会逐渐地被物质化、低俗化,人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会与动物无异。如果仅追求后者,人就失去自然生命存在的根基,人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们经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某教师因积劳成疾累倒在了讲台上。我经常想,如果我们的教师做一个节能灯岂不更好吗?如果让我们的老师能更加健康地在讲台上多站几年,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英才岂不更有意义和价值吗?我们经常说要“以学生为本”,这没有错误,但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教育而言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我们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往往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以教师为本”。我们很少考虑教师的感受,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如何?教师的情绪状态如何?教师是否出现了职业倦怠等。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并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要用崇高的品质提升师德,防止对师德的世俗化、低俗化理解,让高洁的师德成为教师的灵魂和自觉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肯定我们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主流是好的同时,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师德令人堪忧,导致了一些人对师德的低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实践操作,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了践踏、戕害学生生命的现象,在学生和教师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和德育开展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防止过度拔高师德,避免师德的伪圣化和虚无化的同时,应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用崇高的品质提升师德,防止对师德的世俗化、低俗化理解,让高洁的师德成为教师的灵魂和自觉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们经常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有德无才为贤人,有才无德为小人,无德无才为庸人。贤人无才不能解惑,小人无德不能传道,庸人既无德又无才更不能传道、授业、解惑。贤人只追求为人之道,小人只强调为学之道,二者皆是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均不具备为人师的资格。只有将“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有机结合,德才兼务、德才兼备才堪为人师。

因此,科学全面认识师德,要正确理解人之生命的自在性、自为性,把人之生命的自在性有机结合起来,用生命的自为性提升生命的自在性,用健全的自在生命为高洁的自为生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既能够防止过度拔高师德,避免对师德的伪圣化、虚无化的理解,又能避免对师德的庸俗化、低俗化的理解和现实操作。

可见,科学全面地理解、定位师德不仅关涉着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幸福,还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和快乐的成长,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正确认识,高度重视,谨慎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