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引领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10 05:46:00

导语:发展观引领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观引领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德理想爱心敬业

[论文摘要]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成效好坏的关键所在,对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有十分重要影响和主导作用。师德建设必须从师德之魂理想、信念,师德之本爱心育人,师德之基敬业爱教这几个方面去努力践行,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目的。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品质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它要求教师“师品,德高为师;师智,学高为师;师技,技高为师;师表,身正为师”。师德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的共性要求,它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责的特殊性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它是师德的支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升华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如何做到以上这些要求呢?以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而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努力践行。

一、理想信念是师德之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理想信念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主导作用,而政治理论课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信”,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意为之勤奋学习,将来才会决意为之尽心竭力服务社会和人民。然而,要学生做到的,政治课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要学生相信马列主义,自己首先就要相信马列主义,打铁还须自身硬,身教必须重于言教,笔者为此始终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放在首位,坚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加以运用指导教学。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思想多元化和信仰危机困扰着大学生,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讲资本主义好成了时髦,说社会主义好反成笑料,不然就认为是违心的假话,僵化的大话和失真的空话。同时,在一些教师中也存在着一些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迷失信仰,教马列的却不信马列,讲社会主义却不爱社会主义,去迎合某些学生的错误心理,二是盲目信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空洞说教,无法打动学生的迷惘的心灵。面对上述现象,政治教师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那么在教学中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去影响和主导学生的思想。所以,政治教师只有确立好理想信念,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三信”,即真信、真学、真教。真信,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产生义无反顾的激情,教学才有动力和目标。否则,只是为了“饭碗”而轻信,教学必然穷于应付。真学,就是必须具备追求真理的学习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往往是执著的,勇往直前的,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动力,教学才有滔滔不绝的源泉。否则,只是为了“教书”,教学必然照本宣科。真教,就是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敬业感,敬业感是爱心和奉献的体现,只有树立了敬业感,才会产生教书育人的热情,教学才有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只是为了“交差”,教学必然敷衍了事。

通过“三真”教学,坚信自己真理在握,也坚信真理是能够说服人的,从而以自信的教学形象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如能做到上述几点,就是抓住了师德的关键,也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二、爱心育人是师德之本

政治课老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具有特殊的育人地位,而育人必须要有爱心,只要有爱心,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有爱心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因此,爱心育人是师德之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爱心育人具体用“三心”育人来展示,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一是要有一颗“圣贤的心”指导学生,在导航引路中育人。有一颗“圣贤的心”是指教师要向圣贤看齐,向圣贤学习,为学生播种理想,导航引路。这既是政治课的性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有一颗圣贤心首先就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因为教育性和示范性是教师劳动的一个特点,“政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达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其次,必须做到答疑解惑。当代大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时代骄子”,要面临学习、社会、经济、就业等压力,学生难免有时会感到矛盾、痛苦与困惑,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教好书,育好人。再次,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和严格的治学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格品质,以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完善自我。公务员之家

其二,要有一颗“父母的心”呵护学生,在温暖和关怀中育人。有一颗“父母的心”,是育人的重要保证,是指教师要热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充满爱意和无限温暖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既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所在,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法宝。首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爱无差。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不仅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全面关心学生进步,不仅要把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要关心学生其他科目的共同进步,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心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理想的追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遇到有学生为入党问题的困惑求助于我,在了解了事情的原由后,我对该生进行了真诚、客观、实事求是的说理引导,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使该生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该生十分满意,至今仍与我保持联系。再次,热爱学生,要反对两种态度,一要反对对学生的溺爱、迁就和放纵。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爱中有度,严中有方。二要反对对学生的讽刺和体罚。其三,要有一颗“朋友的心”了解学生,在沟通和交融中育人。有一颗“朋友的心”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指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沟通交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来感化学生,带动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权利,进行民主教育,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其次,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走到学生当中,以平等的心态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再次,打开心扉,与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应该去掉“尊容”,永葆一颗不衰竭的童心,以童心换童心,以真情换真情,在平等、民主、融洽、和谐气氛中相互沟通,从而达到以情育人之目的。

三、敬业爱教是师德之基

在一般人眼里,教师的专业技能或专业水平与师德似乎关系不大,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就不会专心致志地钻研业务,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水平。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当中做到敬业爱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它即是教师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师德的基础。有位学者说过:“老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播撒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新世纪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关系不是“杯水与桶水”的关系,而是“流水与一眼泉”的关系,教师要成为“一眼泉”,就必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学习障碍的诊断者,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独立学习的指导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句话,就是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因为敬业就是爱心和奉献的体现,只有树立敬业精神,才会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教学才会有动力和成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如缺乏敬业精神教学必然效果不好。比如政治课党中央的要求很高,而学生的心理准备又很差,在不少学生看来,只要应付一下就行了,但政治课本身却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而且要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这就需要在备课上付出大量的劳动。为此,这些年的假期、双休日笔者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这门课的备课之中。期间阅读了《选集》、《邓小平文选》、《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大学的《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等著作文章,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站得高一些,讲得深一些,知识丰富一些,这样学生就有耳目一新之感,避免了空洞说教,授课有了成效。由此可见,只要敬业爱教,就能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所以,对政治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四个一点”,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教得好一点”。站得高一点,就是教学要身在教室,胸怀祖国,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将教书育人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多为国家培养人才。看得远一点,就是教学要明知道路困难曲折,坚信前途无限光明,应该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敢于与时俱进地在新形势下去追求和宣传真理。想得深一点,就是教学要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说明现象。政治课教学最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应坚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理论观点求新,密切关注国内外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新形势,搜集案例求速,联系实际求活。教得好一点,就是教学要看重学生德才的收获,尊重学生对实效的评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教学能得到学生的首肯是最大光荣,能听到学生的掌声是最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5年元月1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