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遏止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09-10 04:45:00
导语:有效遏止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它处在更大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这些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本文试图把教师放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对现阶段高校师德失范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有效遏止师德失范行为、提升师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从教数十余年,始终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的高尚情怀,用自己的德育行为,诠释了他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的不懈追求。十七大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当前师德风范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中,如何解放思想、探索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新途径,这对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导致师德失范的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育学不拒绝生态学。教育、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因子在系统结构中的运行,都与其相关因子紧密联系,都与其结构状态和周围环境紧密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在生态系统关系链中,既相对独立,又不完全孤立,其运行和发展,必然受到它所处的各类环境因子的制约和影响。
1.“世风无范”是导致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
教师作为社会个体,他首先受到社会观念意识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属于教师意识范畴,每个历史时期的教师职业意识都摆脱不了这一时期社会存在这一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体制混变致使社会个体在面临与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章可循、有章难依或随意择章的“无范”境地;而在“观念混变”状态中,衡量观念的是非标准或优劣尺度模糊不清,往往造成价值观念多元化,缺乏公众认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权威的社会道德理想,致使社会成员感到困惑和迷惘,产生选择困难,对事物产生错误评价,做出失范行为。高校师德失范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失范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社会根源。
2.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师德要求的淡化是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社会观念意识是师德存在的宏观环境,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就是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关联因子。这一因子的状态、决策直接影响着良好的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是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管理中,却只抓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产学严”相结合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有的高校为了把这一口号落到实处,不再以传道、解惑、授业为教师的终级目标,而是以学术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成绩的标准,对教师的道德状况只作模糊的评价。另一方面,确定评价标准是做好师德监督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师德实施监督管理中,没有一套切实可行、公正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另外,综观当今的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还有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成为最主要的趋势,而且都是自上而下的,这些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某些政策执行者的操作之下,这些改革扭曲成为吓唬教师、惩罚教师的手段,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3.高校本身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是师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高校作为教师个体存在最亲密的外在因子,他的校园人文氛围、价值取向、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良好师德的养成,可是现在很多高校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师德养成氛围。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是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而作为教师所面对的是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实践。然而,一些高校缺少对教师的道德自律培养,一些教师便简单地认为高校就是要把“学问”做好,上完规定课时就可以一走了之,这就直接导致一所高校的教风导向不正确。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对教师的成长缺少关注。就目前普遍存在的师德失范行为来看,主要是教师心理不够健康或者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某些客观上属于失德的行为,其主观原因是教师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控制能力不强,而并非道德因素所致。但是有些学校对这些教师是以处罚来处理,却没有对这部分教师给予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指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让没有经过任何道德培训的年轻教师挑着沉重的教学大梁,而正是这些挑大梁的接受了良好的高层次教育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享受的待遇又是最低的,沉重的生存、住房负担,他们怎么能以平衡的心态来面对教育、面对学生,其观念意识必然是满腹牢骚,这些情绪也必然会带入他们的课堂。
二、营造良好的师德生态环境的策略
“环境”,“从哲学角度,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或说相对于某一主体的周围客体空间分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就是相对于该主体的环境。”环境质量是环境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难易程度表示。我们分析了师德失范的生态环境因素,要有效地遏制师德失范行为,我们同样要从“师德”这一生态因子存在的生态环境入手。公务员之家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高校教师的物质与精神待遇
在2008年3月9日《人民日报》第7版两会特刊上,高校教师庞晓丽委员提出,“别让师生都特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教育又不直接产生GDP。对地方财政薄弱的地方,国家应该予以支持。教育的真谛是爱。试想,一个整日疲惫、心理不平衡的老师,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学生呢?”这虽然不是针对高校的,但是,高校教师也面临同样的困扰。
“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方面,为了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操守水平的提高,我们首先要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站在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来关心教师,对教师多一点理解和关爱,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国家应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关注教师的现实利益和实际问题,使教师的生存条件得到充分满足,解决教师生活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学校中师德标兵的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声誉。
2.以人为本,尊重和理解教师,关心教师的成长
高尚的师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但是教育实践不能离开以人为本。刚步入高校的年轻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热爱教师工作,一定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引导与教学实践,教师才能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就。所以高校中首先要通过文件、制度、规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形成师德教育的舆论导向,使所有教师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的努力目标。其次是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同时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来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及时发现教师的不良倾向,对于教师的某些客观上的失德行为,我们应该对这部分教师给予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指引,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其次,对于困难的家庭,有关部门要采取统一措施,给予支持,学生有贫困,教师群体中同样有“贫困”。再者,高校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教育发展依赖于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内部的改革应以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以高校一线教师的建议与要求为导向,要切实克服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改革以教师为敌的偏向,进一步舒缓教师的压力,引导教师提高对改革的认可程度和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令教师在改革中获得愉悦、获得成功、获得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监管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落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因此,建立健全评价、监管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十分迫切和必要。
(1)要做到师德评价有章可循,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让教师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了解职业目标,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师德标准时要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可在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在教师中开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大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规律,逐步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具体明确要求,统一标准,逐步达到师德评价有依据。
(2)要确保师德评价的明确具体、统一准确、容易操作。一方面师德评价应将师德要求具体化,使之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要统一标准,这不仅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要求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统一标准,各有关部门之间也要整合师德评价规则,完善分工合作,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整体。
(3)在师德评价过程中要创新机制,严格考核。完善的评价体系必须通过良好的机制来运行,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当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二是采取个人自评、群众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结合,过程考核和终端考核结合的方法,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以促进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洁.教师的生态环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9.
[2]王岩,陈宜俍.[M]环境科学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王薇.别让师生都“特困”[N].人民日报,2008-03-9.
[5]马骏,梁积容,张国春.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6]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 上一篇:金融危机视域下特区产业升级论文
- 下一篇:次贷危机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