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休闲心理

时间:2022-03-15 09:51:00

导语:小学生休闲心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生休闲心理

(一)兴趣导向性

小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首要的前提是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有意思,有实用价值,他们也不会去参加。因此,对于孩子兴趣的了解非常重要。

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有一个家长检查孩子功课的时候,发现课本上用彩笔画了许多卡通人物,虽然笔法还很稚嫩,但也颇有几分童趣。这个家长本来想批评孩子,让他不要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可是转念一想,孩子是不是有画画的兴趣呢?于是找来孩子谈话,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画画,尤其每当脑子里想起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时,自己就忍不住想把它们画出来。这个家长告诉孩子喜欢画画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在听课的时候画,也不要画在课本上,要画可以抽出时间,在专门的图画本上画。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报名参加少年宫的儿童绘画班。后来,这个小朋友在绘画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就是做家长的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当初这个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可能这个小朋友的绘画爱好也就埋没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家长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弹钢琴,觉得好玩,闹着也要学钢琴,家长觉得这是好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买来了钢琴,请了教师。结果没有多久,孩子忍受不了练琴的枯燥,哭着喊着不肯学了。父母将罪过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他们对自己兴趣的认识还达不到理性的高度,所以父母在作出有关孩子兴趣发展的决定时还应该多加思量。

(二)群体倾向性

小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这是儿童对友谊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建立一种特殊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以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总是以安全、卫生之类的理由不让孩子踏出家门,也不让孩子将同伴带进家里来。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上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场所去玩?这固然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有许多同龄人,尽管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

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自由倾向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乐。有的小学教师认为,现在组织班级活动不容易,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就总有人不来参加。其实,这里面可能就有学生觉得受约束太多的原因。当然,对于班级组织春游、逛公园这一类的活动来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安全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就不给小学生任何自由活动的机会,这样会引起小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玩乐。比如,去爬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力量、胆略,向大自然挑战。

(四)角色扮演倾向

游戏活动在小学生的休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游戏活动之所以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游戏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或者向往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使得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不能保证、不能实现的成功感和创造欲望,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儿童经常想显示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被保护的对象。在游戏中,他们遵循自己制订的规则,不被大人操纵,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我的欲望表达出来。这种角色的扮演起着从非现实到现实的桥梁作用,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