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师德建设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9 05:45:00
导语:校园师德建设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中国乃至海外知识分子的强力推崇。孔子的智慧是十分伟大的.他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毫不吝惜地夸奖他们。比如他说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等。他对学生很有感情,颜回早亡,他大哭。孔子还不单纯教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没有高尚师德,没有对学生深深关爱的老师是提不出这些理论的。
从目前社会整体来看师德建设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但也要看到师德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劳动的这个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并处处为人师表。有的学校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冲突,存在着由此引起的奉献精神衰落和不负责任倾向的加剧。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
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可塑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也就成了建立和谐校园的关键,而师德则是根本。我校从努力“立师德促生规”做起,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只有老师心中充满阳光,才会把阳光撒播在孩子的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第一智慧,如果为人师者能用心点亮“师德”之灯,让我们的爱和温暖洒向每个角落,校园定会更加和谐。校园需要平安和谐,平安和谐是我们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一个平安而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校园。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的校园。和谐而平安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而发扬教师良好师德,就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根本。师德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它是塑造未来人才需要的净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用高尚的师德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学校这块土地会更适合幼苗的成长。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重视加强师德的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多年以来,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的要求更加广泛、更加严格。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而且要“保护学生安全”。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师德建设的宏观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有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给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培养的要务是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加强师德培养,构建中学和谐校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一点看起来不重要,但实际影响力却不小,一个怡人的环境对师生性情和情操的陶冶是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一个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琅琅书声的地方,你还有不拼搏的理由吗?怨不得很多家长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漫步在北大清华这样的校园里去接受心灵上的熏陶。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处理好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利益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和维护利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为了自身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在人的诸多需要中,其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所谓利益表达机制,就是使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渠道。为此,首先,我们要顺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教师的各种思想问题,听取他们不同的心声,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表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畅通的利益表达平台,充分做到信息上的畅通。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及做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三,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抓好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于业务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要敢于重奖,在整个学校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做到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与有形的物质激励相比,无形的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影响力更为广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做好舆论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他们思想上、事业上的进步也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如果管理者对他们的所取得的成绩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宣传表彰,在他们内心深处则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精神文化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积淀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德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生和谐相处,制度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前《试论构建和谐校园》教学与管理,2005(8).
2.于兆波《法制视角下的和谐校园与工会使命》2006,(6):19~22
3.张青山《深化工会工作,构建和谐学校》2006,(11):23~24
4.陈绍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四个环节》安康师专学报,2004,(2).
【论文关键词】:平安和谐校园师德建设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和谐校园是育人的最佳环境,中华民族是世界的礼仪之邦,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源远流长。本文通过对师德的现状调查,指出了创建和谐校园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及对策,对进一步培养合格人才,加强师德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 上一篇:师德建设探究论文
- 下一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