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之路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7 09:08:00

导语: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之路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之路研究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师德建设出现部分教师行为失范、师德滑坡现象,师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师德滑坡、失范现实原因,提出了师德建设法制化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循之路。进一步健全各种配套规章帝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操作性,才能为实现师德建设的真正法制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采取了一些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我们教师的师德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年来,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品行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师德建设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部分教师价值观异化,缺乏敬业精神

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部分教师把教师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传道、授业”重任的事业。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无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授课敷衍塞责;有的教师唯经济利益是瞻,不安心教学工作;有的教师随意缺课或让人代课,经常迟到、早退;有的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甚至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丧失,等等。

(二)部分教师修为不足,垂范不力

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然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语言粗俗;有的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有的接受学生的物质利益后泄露考试内容,或送“感情分”、“礼品分”等,缺乏师表意识。

(三)部分教师的内心处境堪忧,身心健康问题日渐凸显

许多教师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加大,工作时间常常不是以8小时来计算的,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各种检查、考评、验收等也使教师疲于应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人意”,与机关单位、经商的同龄人相比,待遇差别很大。面对这种反差,部分教师忽视了教育的社会人文价值,忽视了为人师表的真谛,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观点,正在腐蚀着这些教师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控能力。此外,评职、评优、提拔、晋级等激烈竞争和常常出现的不公平性,更使教师的内心常感压抑、焦燥或苦闷,削弱了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产生师德滑坡问题原因分析及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师德原动力不足,外在压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是试图通过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化育、自我教育等方式,使优良的师德内化于广大教师思想意识之中。但是,当前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许多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在道德原动力已经不足,片面地寄希望于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达到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做到“为人师表”已经不太现实。市场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一些教师形成了错误的“金钱观”,唯利是图,淡漠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敬业精神丧失,多元化信息和西方错误思潮也改变了一些教师的人生观,言行表里不一,师德失范;此外,由于对师德建设的认识片面,不少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中心工作,师德建设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个人成功标准“唯金钱是论”的价值观念作怪,依靠单一的道德教化方法已经不再奏效。当前,教师主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内在动力不足,而促使教师被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外在压力也不够,要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引导教师按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去履行其职责的外部力量。这种力量只能是法制的力量。

(二)对师德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道德、舆论对师德的评价进入了一种模糊状态

受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在培养教师上往往只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不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师的任用上往往只考虑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往往只考核教学、科研成果,而不注重思想道德的考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教师极力追求经济利益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部分教师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采取了放任或认可的态度,这使得道德、舆论对教师师德原有的约束、评价、制裁功能发生异化。

(三)教师不是神

说到师德,我们会想起许多富含文化隐喻的诗意语言,如春蚕、蜡烛、孺子牛等等。但实际上,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去从事的职业,从理性上说,我们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成员的实际道德水平都能成为社会的表率是不现实的,要求用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期望作为每一名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尺度,是有失公允的。“期待越高,师德在现实世界中越不堪一击”,我们合理的要求应该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依照法定的行为准则从事教师职业。因为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做到的。

4.我国目前的师德规范、制度远未完善,还不足以做到让教师按照预定的规范目标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

我国已颁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大多数省、市、区也制定了本地区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性文件已经初步构成了师德建设的法制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在规范师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规定,总体上看,存在概括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表述为:依法从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等,大多是口号式、概念性的内容,过于空泛和理想化,实践中往往无法操作,特别是对违背师德行为的处罚更是难以操作,结果是没有起到提高师德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增强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操作性。

三、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教育工作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通过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制度来调整好教师的行为,则是师德建设抓在实处、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师德建设的重要核心。

(一)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已经有许多关于师德建设方面的规定,如《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还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规定了教师违反教师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规定高校教师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规定“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际,由学校进行考核并将此结果作为聘任或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

《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这些规定为我国师德建设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师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没有立法障碍。

(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法治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依法治校的范畴。师德建设法制化有利于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从而使教师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能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懂得自己职业的法律特征,自觉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法律所规定的师德规范可以内化为教师内心的道德规范

法的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可以将法律确认、保护的道德标准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自发的行为准则,并自觉遵守,有利于师德的重建。而法的强制作用是规范人们行为,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

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引路的作用,它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优势,是建立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法律规范的法的评价不同于道德评价、政治评价等一般社会评价,它是用法的规范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综合性的标准来评判人们的行为,是国家对社会道德的一种最低要求。通过法律规范对师德的确认、保护,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评价和对违反规范的处罚,可以形成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持续性指引,养成教师职业行为习惯,并最终养成良好师德。

四、完善师德规范,真正实现师德建设法制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

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提出师德的要求,对教师的行为基本是对公民层次上的要求,没有特殊的高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表述上偏重于外显的、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例如,可具体规定:“教师应记住学生姓名;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嘻闹……”等等。

(二)高校应建立师德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开展教师师德质量评估工作

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把师德质量评估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师择优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工作制度;对师德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师德表现突出者给予特殊津贴。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严格规范师德行为,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三)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关

教师职业有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爱心、热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这些单纯从学历上是看不出来的,应进行专门的测评。教师任职前应经过多方面的测评,严格教师道德品质的审查,在选拔教师的标准中应强调人格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