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路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2 09:14:00
导语:教师之路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言岁月无痕,而我感激岁月有痕。有稚童相伴的日子怎能无痕?何况我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岂不是更加有痕。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星之光,脸颊上盛开的微笑之花,红领巾下珍贵的水晶之心……送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和美丽,留给我太多太多的启发和教育。是啊,流动的是时光,沉淀的却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爱,它清醒了我朦胧的追求,净化了我的灵魂,坚定了我对教育的执着。记得师范毕业那年,正当我满腔热情地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等到的却是我十一年寒窗苦读,为之奋斗的“都市梦”的破灭,毫无思绪的我,背着行囊,走了四五里的泥泞小路才来到学校。然而迎接我的却是破烂不堪的校门,漏雨透风的教室,痕迹斑斑的黑板,坑洼不平的地面……我呆住了:这就是我梦想中施展才华的神圣的天堂吗?但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第一次面对40多期待和信任的眼睛,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突然明白:这群质朴的农村孩子,他们多么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不也有权利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吗?既然我已经选择当教师,那么就不应该再去计较城市或农村,不应该在乎条件的优厚或贫乏。更何况,披荆斩棘难道不比锦上添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吗?我被这些孩子征服了,他们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从那一刻起,我决心为他们而留下,虽然有过进城的机会,可我一次次地选择留下,那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让自己也感动的执着。孩子们一次精彩的发言,一段感情真挚的朗读,一份娟秀工整的作业,一篇充满童趣的作文,都会使我激动不已,幸福无比。激情,诗人宣泄在作品里,农民播撒在田野上,而我却把激情挥洒在课堂上。七年“大汗淋漓而乐此不疲”的教学生活,使我懂得了让学生怕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让学生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让学生爱,老师首先应该真诚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抚,哪怕是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激起涟漪,鼓起他们上进的信心。有一次,我们班苏如龄同学因为感冒发烧3天没有到校上课。星期四早上,我走进教室,发现苏如龄来了,我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我的宝贝,你可好了,我真惦记你呀!”没想到全班同学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赶紧补充道:“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爱你们!”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天的早自习,同学们的读书声格外响亮。我想,作为教师,只要你爱得真,爱得诚,你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慈母般的爱,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为教育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真正能让学生认可的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板着脸,硬塞给学生那些生搬硬套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让阳光撒满每个渴望的心房呢?为什么不能用更灵活的方式,更鲜活的泉水去滋润那本是干枯的土地呢?于是,无数次不眠之夜我在灯下苦读,在迷茫中思考,在思考中追求,在追求中创造,在创造中前进,在前进中自我超越,探寻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让语文教学尽量生活化,让每一节课都闪烁着生活的灵动感,都有生活的影子。特别是在课的导入上,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研究和探索。母亲节、圣诞节、燕子、风筝、风琴等,反正能用到的材料我都用了。这些形象直观的教具,再加上激情洋溢的讲述,使学生如临其境,一开课就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点燃了学生心中求知的烈火。学生学得很起劲,我也乐此不疲!俗话说:“凤头、豹尾”。因此,课的结尾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我总会开发一些“趣味题”让学生做。什么“辩论会”、“有奖竞猜”、“成语接龙”、“热点访谈”等等。这些虽然只是每节课后的小小调剂,但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乐于参与。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就是我的教学思想------让五彩的阳光,绽开学生生命的笑容,让快乐抒写学生学习的乐章。对学生阳光雨露般的爱心和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铸成了我教育的成功。从“教学骨干”到“优秀教师”;从“优秀班主任”到“优秀辅导员”;从“学科带头人”到“教研教改先进工作者”;从“教改标兵”到课堂竞赛一等奖;从“惜时增效”展示一等奖到市级论文的发表;从学校的“教导主任”到“副校长”……回首这一路历程,我渐渐懂得:生命的花环要靠自己去编制,成功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或观众,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生活的编导,并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做主角。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也许我是平凡的,但是我充满自信:成不了太阳,做星星也要做最亮的一颗;成不了森林,做树木也要做最有生命力的一棵;成不了花朵,做绿叶也要做最肥硕的一片。只要我们坚信自己,自强不息,定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地!让我们深海探航,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吧!
- 上一篇:街道党工委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 下一篇:教书与育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