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
时间:2022-03-17 07:02:00
导语:略论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7年春,我全程参与了我县“以德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活动的相关工作。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师德建设之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师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原因有二:一是现实中有许多教育管理者还未准确把握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思维模式还停留在“科层化管理”的层面上;二是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师德教育活动的无奈应付和盲目的抵触心理和情绪,认为“我们教师的师德已经不错了,只是领导要求太严了”的思想还广泛存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德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以为,要想真正提高师德教育的主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认真把握和深刻理解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
什么才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新时期时代内涵的师德精神呢?我以为,爱与责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来源于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只有这三者达成完美统一的状态,才能构建出师德精神的整体风貌。
一、“爱与责任”:师德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爱:
这里所说的爱,特指教育的爱,它是一种兼容并包的爱,一种爱满天下的爱。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爱教育事业本身,爱学生(这是教育爱的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他还应当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上的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只有这种博大无私的爱,才能造就出一个为人师者的宽阔胸怀。无论你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是资历老的,还是新入行的,且不管你是志愿加入到教师队伍,还是被逼无奈跨入这个行业的,只要你是一位教师,你就注定要铁肩担道义,大义写春秋。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因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要义,就格外凸显出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之不同。更因为教师是与人类的精神史进行对话的人,是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人,他的劳动自然蕴含着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职业无尚荣光。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对教师不满、对教育行风不满意的人,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教育触及了其它行业的利益;二是教师辜负了家长的期望,满足不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家长的美好愿望。这是教育爱的特殊之处,它必须是抛开个人恩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民、爱生之情结,投入自己的教育情感,全身心地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试想,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狭隘的人,一个只有自己小家、一点小爱的人,怎么能有高尚的师德呢?
(二)关于“教育的责任”
与教育爱相伴而生的是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教育承载着社会和每个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它的责任也应孕而生。一个不具备“爱教育、爱天下”之情怀的老师,一个不愿担当起“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老师,其师德水平是令人怀疑的。这应该是为人师者最起码的师德要求。但恰恰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也被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本人所忽视。
教育系统抓师德建设,往往倾向于要求老师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要这么做,要那么做,多是停留在强制执行的操作层面上,鲜有从教师内心角度出发去分析教师对职业的投入度、热爱度、认同度等深层次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师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师德教育要在分析教师从业的动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内驱力上下功夫,引导教师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不局限于教师眼前的小利益,放眼全球,植根于全人类、全社会,以包容万物之心打量我们的生活世界,以一颗博爱之心与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诠释自己的职业。倘若能这样思维,那么大多数教师的不平衡心态(多由攀比对象不恰当而引起)、不正当要求、不合理思维等就都将得到自我缓解、自我疏导。一旦教师打开心结,心胸得以开阔,思维得到解放,以教师之灵气,定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进入到另一番新天地。.
二、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传统意义上的师德规范,大多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等等,一般都从教师从业的态度上做文章,只要教师珍惜教育岗位,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对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能不折不扣的予以完成,态度是端正的,行为是积极的,大多数领导就会认为这是一名不错的老师,最起码是师德合格的老师。但我却以为,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师德精神应该是师德师风和师能的完美结合。只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是不足以成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中的应有之义还应该包括丰富的学识、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高超的育人技巧以及堪为人师的高尚风范,亦即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并不排斥教师应该恪守的基本的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是所有从业教师的职业底线,但守住底线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得到人民群众“基本满意”的评价。倘若在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上出了问题,人民群众就会对教师、对教育投“不满意”的票。比如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乱订乱发资料,不搞有偿补课,不参与打牌赌博等基本的行为准则,只是对教师的师德底线的要求,却远远不是一个优秀教师高尚师德的全部。要想得到全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同,教师们必须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上下功夫,走内涵发展之路,追求师德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的“爱与责任”,来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精神。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有德无才的教师只会让人惋惜,有才无德的教师则会让人生厌和瞧不起,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会令人景仰、让人尊敬。目前,我们教育行业内需要的正是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上对教育的需求也大多表现在对优质师资的争夺和期盼之上。择校热、转班热、超大班额现象等,无不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有关。人民大众需要“好”的教师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他们对好老师的标准大都暗含着“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值得信赖和放心的职业精神”,要求教师具有令人尊敬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试想:一个只会埋头苦干、蛮干甚至加班加点拼命去干的所谓敬业的老师,能得到家长、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吗?这样的老师,即使他有主观上干好的意向,却不具备客观上干好的能力。这样的教师,照样不会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塑造一批师德高尚的教师,还得从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做起。正师风,强师能,二者双管齐下,才能打造出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一个教师,倘若他能自觉地肩负起教育的历史使命,有一份师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为“敬业”之本义;能爱学生、爱教育、继而爱天下,有一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当为“乐业”之思想基础;能在教海中游刃有余,学识渊博,人格高尚,驰骋教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唤起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人类良知,开启智慧和美的大门,引领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当为“精业”之最高境界。此为新时代师德精神之三重境界也。
胡锦铸总书记在第23个教师节上对全国教师的淳淳教导时所说:“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选择教师这门职业,是我们人生的抉择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无怨无悔。
愿天下的教师都以此为己任,抵达幸福的彼岸!
- 上一篇: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初探
- 下一篇:师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