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03 09:22:53

导语: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社会与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有“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众多的大学生中,较大部分都曾经有留守经历,这会给从小给大学生埋下一定的心理阴影。本文就对“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一、前言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有相关统计结果表示,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上都有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有少部分大学生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在这个范畴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有着留守经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含了“留守儿童”背景因素。只有相关部门加强重视度,才能形成有效的疏导,给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的,这给我国的九五后和零零后打造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环境,这也使得这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思想存在极大差异。这一代人的思想更独立一些,有着自己的见解,然而,在该背景下,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这就导致大学生从小在思想文化上的变化较为剧烈。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很多特征所组成的,而每个特征在各个人的身上的构成也不同,这就引发了差异化的出现[1]。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不管是在稳定性、勇敢性、兴奋性、聪慧性等方面,都比没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低一些;而在怀疑性、幻想性、敏感性、独立性方面,则要比没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高一些,这也充分区别开了有无“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人际交往、关系维护以及消费等方面都有着网络化的特征,他们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已经逐渐形成网络化的生存形式,在行为意识上也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的现实交际。在互联网当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与现实交往相比较,范畴更加广泛,关系更加平等,可以让拥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时,他们就会偏向于互联网支持,在虚拟世界中随意欺骗他人[2]。比如,我国近些年来所产生的网络诈骗等事件,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出现。并且,当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长时间进行虚拟交流后,当再次面对现实交际时可能会手足无措,甚至一些比较沉迷的大学生会导致人格和交往情景分裂,使得大学生更加放任自己,不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变得更加的自闭、孤独,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二)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在日常运行中,将重心放在办学风格、科研成效等方面,并没有如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到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高校更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和政策支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呈现出缺乏专业人员、资金设备不足等情况。虽然大多数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但从整体上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并不好。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心理教育对象不明确导致的。尤其是在对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极其容易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成长特征[3]。而针对“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制定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如此,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化现象,虽然有很多高校在校内构建了对应的教育机构,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并没有落实实质性内容,主要呈现出形式主义。这主要是因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没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导致的。与此同时,纵观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高校都还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尤其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更喜欢各自为政。这种现象在一些新建的高校中最为突出,久而久之,不但不会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反而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和预期不符合[4]。

(三)家庭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不足无“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因素导致的,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和社会、学校有着关系,还和家庭有着密切联系,且在心理教育中,家庭扮演的角色甚至比社会和学校更重要。大学生在学校当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多都是在年少时或成长过程中所埋下的隐患,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家庭积极配合。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原生家庭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家庭经济情况、氛围、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留守状态等。而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所给予的爱和鼓励都可以让大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这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5]。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并没有多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使得大学生从小缺乏了必要的父爱、母爱,因此形成了独立、孤独的性格,而这种经历将会影响大学生之后人格的形成。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最为关键的阶段就是青少年阶段,“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由于缺乏了父爱母爱,会使得他们缺少安全感,更多的是具备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当在遇到烦心事时也不愿意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沟通,更愿意闷在心里,当事情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大学生逐渐产生抑郁、孤僻、敏感等心理问题。相比之下,由于女生的身体原因,心理问题会比男生更为严重。留守儿童一直都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从小养成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敢和陌生人交往,也不敢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且,有相关研究表示,大多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内心深处都有着一定的自卑心理[6]。大学时候的人际交往要比初中、高中阶段更复杂,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不仅建立在友谊上,还建立在利益上,这导致大学生越来越成熟。但由于“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自己的性格原因,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表现出自卑、偏执等缺陷,导致人际关系发展遭到了制约。

四、“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加强学校的重视度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重要的场所,其可以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7]。当在对“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必须要意识到这类学生的特殊性,并明确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思想,加强重视程度。一方面,学校必须要建立对应的心理教育制度,在政策上给出硬性支持,从而防止人为干扰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原有的机构上加强建设,引入一些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经验还是理论方面都更为全面,更能够站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展开教育辅导工作。以此来有效的形成思想干预,对“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进行高效、有序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其养成正确的性格、三观。

(二)增强家庭参与度

父母不但要给大学生提供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当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时常和孩子联系,如今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除了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身体之外,还应当要关注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必须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孩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意识到自身角色对于孩子未来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8]。

五、结语

导致“留守儿童”背景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的干预、加强学校的重视度等对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柯海娥,杜高鹏.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4).

[2]王秀媛.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辅导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30).

[3]杨小云.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向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4]蔡其飞,刘胜,谢超,等.计划干预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控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

[5]郭西梁.留守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以豫南某师范类院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5(2).

[6]刘丽.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7]胡敏,黄山.大学生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J].青春岁月,2011(22).

[8]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10(6).

作者:曾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