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研究
时间:2022-06-24 11:32:17
导语: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针对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依据教学重心不同、资源多样化、实训基地缺乏、现有虚拟环境功能性差、教学管理不足等问题进行了解析,针对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实践显示,虚拟环境教学的效果显著,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环境;课程建设
虚拟环境指以多媒体为主要媒介,通过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交互通信技术、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构建的一个仿真的数字化计算机生态体系。虚拟教学环境是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产业融合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统筹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MIS教学过程及内容围绕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展开,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环境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应的虚拟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MIS课程内容涵盖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现及运行维护等诸多方面,教学组成主要涵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方面,教学形式则涵盖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因此MIS课程对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有着迫切需求。
1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1MIS课程中需要多样化的虚拟环境
MIS课程是多学科交叉学科,不同学科MIS课程重点不尽相同,课程重点不同,对虚拟环境的需求自然不同。理工类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类课程中重点关注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规划与设计实现,重点依据计算机理论和工程管理思想进行开发与设计环境构建;管理类课程则重点关注企业或组织如何进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实现,重点关注管理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的构建;其他学科专业则重点关注管理信息系统在相应学科的管理工作中特定系统的专业化应用案例使用,重点关注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环境构建。因此,各学科领域的不同需求导致相应的虚拟环境的建设需求不同。
1.2MIS课程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案例及项目统一困难
MIS课程资源中,教材版本多样,依据教学重点各不相同;教学案例丰富,涉及组织及企业的管理业务全领域和全范围;教师资源的研究领域和背景跨度较大,这些都导致MIS课程中无法在案例和项目的选取上采用统一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环境建设。
1.3MIS课程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真实场景的体验
MIS课程中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在各种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开展管理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真实场景的教学显得不切实际。首先,高校的MIS课程教学实训基地数量有限;其次,受限于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技术、管理等因素影响,企业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接收大量的学生开展实训;最后,基于教学管理的学时安排、过程要求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高校对校外的、长时间的教学实训实践活动限制较多。
1.4现行的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功能性较差
一方面,现行的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往往都是基于简单教学案例的管理职能小程序,往往只能实现基本管理业务职能;另一方面,现行的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很少涵盖企业或组织的现有信息化建设环境和管理信息系统业务运行环境。
1.5教学管理职能缺失
现行的MIS课程教学环境重点关注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应用实践,忽略了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学管理职能的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监控管理多个方面都需要融入教学虚拟环境当中。
2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设计
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建设中的需求和主要问题,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的代表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要求,具体如下。
2.1系统环境案例选取
案例选取是虚拟环境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考虑案例的普遍性、可获取、代表性、院校的专业性和实践的可构建性。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要求,高校的医疗保健部门是高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依托高校医疗保健部门进行管理信息化案例建设可以在高校内部构建直接、便利的管理信息化实践环境,解决课程中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
2.2管理新系统技术环境建设
MIS规划、分析、设计等方面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环境,技术环境建设内容涉及数据处理组织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网络通信环境及云技术环境等。首先,管理新系统技术环境建设应基于计算机应用开发与实验多媒体中心的MIS计算机支持环境,设计医疗保健管理的数据处理与组织的数据结构设计环境,依托于办公自动化简单数据库应用开发的Access2020数据处理环境。其次,与高校医疗保健部门协作构建校园网内的私有云健康环境。最后,提供必要的网络通信支持,并通过高校图书馆构建资源检索支持环境。
2.3战略规划教学环境建设
MIS战略规划涉及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的确定,企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业务流、数据流重组等主要实体内容。研究中战略规划教学基于高校医疗健康部门进行规划建设,构建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环境(特别是基于调查的U/C矩阵环境),关键成功因素分析(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环境,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RP)环境。
2.4系统分析教学环境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是依据生命周期法和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整个MIS生命周期的设计,包括高校医疗健康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医疗健康管理业务调查、医疗健康数据流程调查、数据字典环境、逻辑描述环境、门诊/住院等子系统划分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分析环境的虚拟学习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
2.5系统设计教学环境建设
系统设计环境是虚拟环境的第二个阶段,通过在虚拟环境中的设计实现,可以在逻辑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怎样做”的问题。系统设计教学环境建设完成可以提供医疗健康业务的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等辅助教学功能,通过微软的Visio绘图环境实现设计,提供基于微软的办公数据处理Access设计环境完成数据库教学的实现,通过微软的宏和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提供虚拟的编程教学环境,完成控制逻辑的设计,最终辅助完成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2.6系统实施教学环境建设
系统实施环境主要是模拟完成相应系统的程序测试和系统的调试、切换、运行及维护。程序测试和系统调试依赖于Access和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应用开发工具提供的系统环境。关于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一是在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环境构建MIS运行的虚拟业务流程,二是在高校的医疗健康管理部门进行真实的系统运行,完成切换、运行及维护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操作实用技能。
2.7基于教学网络云平台构建虚拟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教学任务、课程考核、学习状态的综合管理,在虚拟教学环境中,相关人员研究构建了基于“智慧树网络云平台”的高校医疗健康案例教学的设计,辅助完成虚拟教学的高效开展和实施。
3结语
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针对当前MIS课程虚拟教学的需求和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教学环境建设的7个方面。首先,出于案例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提出了依托于高校医疗健康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其次,虚拟环境的建立涵盖了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的管理信息系统全周期,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的重点和侧重点进行重心的转换。最后,开创性地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纳入MIS课程虚拟环境建设过程中,使教学的一体性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管控和教学的效果。2019年3月起,针对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进行了依托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案例的虚拟环境教学,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构建了校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虚拟运行环境,设计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与分析说明、门诊信息系统模拟操作实践说明、住院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操作实践说明、药物管理模拟实践指南及高级管理职能模拟等虚拟教学文档,基于数据库开发设计环境进行设计医院管理新系统数据库项目设计指南,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虚拟教学过程。调查显示,学生对虚拟环境下MIS课程的教学接受度较高,学生的体验性和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处于较高的水平。2019年9月起,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在已有的虚拟教学环境中构建了虚拟课程混合式管理模式,基于网络云教学平台“智慧树教学平台”实现了虚拟课程的教学管理,构建了基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教学资源、教学任务、教学考核及学习状态监控等虚拟教学管理模块,取得了较好教学管理效果。本文围绕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研究提出了虚拟课程教学环境的问题和建设方案,相应的调查也表明虚拟环境教学的效果显著,虚拟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开发也必定成为MIS课程发展的主体方向。但在相应的设计中,研究案例的选取依然局限于特定领域,虽具有普遍性,但通用性差,如何实现案例的多样性或案例的统一性将是MIS虚拟教学环境建设的重点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赵慧,韩志涌.教育2.0时代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57-58.
[3]吕博.现代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7):96,98.
[4]刘启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链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1):159-162.
作者:赵慧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 上一篇:DRG改革下护理管理策略
- 下一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