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应急人才双语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21 08:46:44
导语:汉语国际教育应急人才双语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事业如何借国家发展战略之势,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专业+外语”的复合型“双语”人才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专业设置和岗位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实践提升能力为核心,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双语教学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具有世界视域的战略合作倡议。2016年教育部发起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大力支持建设孔院和孔子课堂,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已有153所孔院和149个孔子课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截至今年7月,已有144个国家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下,作为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走出国门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应急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站在更高维度,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为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加强双语课程建设,突破传统双语课程模式,培养具备“专业+外语”的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急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能力培养必要性
1.专业能力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对外汉语专业发展而来,名称的改变使专业本身国际性和开放性的内核更加突出。如今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高校已有300余所,河北省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17所高校均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纵向比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历程,横向分析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集中于“双”字,即“双语”“双文化”“双向”“双技能”,且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势在必行。2.岗位从业需求近些年大学生英语水平有明显提升,但是英语能力“羞于口头、涩于笔头”仍然是普遍现象。大学英语教育力度逐年加大,实用性英语教育呼声愈来愈高,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普遍反应所学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然而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报名通知》中,要求学生具备大学生英语四级及以上水平,且通过面试(非笔试)测试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可见,单纯的语言教育无法满足提升专业外语水平的需要,会考试的英语人才无法适应激烈的岗位竞争。因此,通过双语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输出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成为必然。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国际性特征将更加鲜明。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以及从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角度,需要通过双语课程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双语双料人才。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培养模式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对获取信息进行主动接收、整理,经过人际之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基于这项理论,双语教学应做到: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双语教学课程是集专业和外语二合一的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实现课程目的;第二,强化合作与实践。未来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小到走向讲台,大到服务于国际间的战略合作,急需强化合作与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有效的交际环境与语言环境,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突破心理障碍,实现专业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1.从专业实践角度出发,提升双语教学质量首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外语运用能力。因此双语课程开设以前应该学生应该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建构起对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的基本认知,逐步搭建知识体系与框架。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角度来说,即帮助学生完成初级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在下一阶段不进行盲目实践。第二,双语课程教学应在教授基本方法、基本结构、基本规律、思想方法等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实践。通过互动、交流,主动整理、完善、搭建自身知识体系,特别强化语言与文化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实践任务并形成书面报告。通过视频录像,记录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审视自身知识储备水平,完成对学科的重新认识,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并形成书面报告。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书面报告对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典型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理论结合实践,有的放矢进行双语课程教学与指导。2.双语教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每种语言都是一套完成的符号系统,附着了文化的烙印。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师和外国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因此,每一位汉语国际教育人不应该仅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双语人”,更应该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文化人”,即能够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同时形成对异国文化保持敏感意识,有意识和兴趣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和内容,能够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同时表现出对于异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人们普遍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归咎于外语水平不高,然而语言交际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非语言交际、社会交际、人际交际等多个层面,跨文化交际面临的不仅是语言障碍,更多是思想、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培养地位。双语课程可由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完成。中文教师以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结构与规律等作为主要任务。外籍教师负责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一方面避免学生将课程作为“翻译课”学习,保证学生有效了解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增添了课程趣味性,提升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课堂形式。“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实质是一项需要经过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五个步骤完成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突破传统课堂壁垒,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环境与机会,如结合中外传统节日和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共同完成活动与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突破心理障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3.以应急为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海外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区域合作是国家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开阔思路,以服务应急为特色,与海外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第一,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亚洲国家为重点开展深入合作。以国家汉办2017年至2019年招募的普通志愿者数量为例,亚洲岗位平均占比约60.77%(如下表)。北美洲、欧洲、澳洲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低于东亚、东南亚国家。选择亚洲院校开展合作,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第二,与海外院校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国内学习,第四年学生赴海外院校进行小语种学习,小语种成绩双方学分互认。同时,通过助教、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与国际社会活动变得空前紧密,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方面。未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聚焦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提升,加强双语课程建设,同时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2).
[2]白玉寒.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17:6-1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2.
[4]吴泓,董波.“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
作者:李圆圆 徐娅棋
-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经济法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 下一篇:中职班主任高效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