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测量与策略

时间:2022-12-06 10:53:38

导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测量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测量与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一大热点和难点。本文深入挖掘,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这一创新概念,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构建三级指标体系进行实证调查,为实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给出建设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社会公平度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劳动力趋向于城市,由此引发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近年来多次在政府的红头文件中被强调,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是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教育需求与教育现存问题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实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一方面回应了民众的诉求,保障了民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真正公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可以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的研究,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公平度的呈现。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国外学者注重有关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如约翰•罗尔斯在他的社会正义理论里将“平等自由”和“差别对待”两项原则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认为在分配过程中若出现收入或地位的差距时,应当对最少受惠者予以补偿,这样社会才能良好运转下去[1]。在罗尔斯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上,艾瑞斯•M.扬提出关系正义理论,从人际关系互动的层面入手,指出关系的不公平独立于社会分配领域并且广泛存在[2]。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3],瑞典教育学家胡森[4]等人将教育公平进一步划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并分别阐释,这一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二)国内研究。国内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分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教育政策”。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研究分为对教育融合问题的集中研究和对教育困境的全面探析。如苏良亿基于场域理论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在融入城市学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课堂学习上的矛盾冲突,交际冲突和身份认同冲突[5]。张铁军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主体是进行融合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析维度[6]。胡恒钊等学者们通过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给出化解城乡“二元”意识、推进教育一体化和教育融入、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等理性选择[7]。对于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财政政策和义务教育政策的解读和评估。刘俊贵研究发现“两为主”教育政策缺少对其经济投入方面的支持和相应的财税权限支持,最终造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状态[8]。以汪卫平为代表的学者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经历了从“户籍捆绑”到“逐渐松绑”再到“积分排名”三个阶段,其中对于实施积分入学的地区,应以完善积分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落实为主要目标,而未实施积分入学的地区则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9]。梳理发现,国内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学者们大都将流动人口的概念等同于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随着人才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城市引进的人才也加入流动人口的队伍,因此这样界定具有片面性。二是学者们大多对是否公平进行定性描述,对教育是否公平的评估标准模糊不清。

三、指标体系构建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教育公平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衡量教育公平的实现状况是贯穿受教育的全过程的。为了构建统一的、严密的指标体系,也为了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本研究从学界普遍认可的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筛选出入学条件、办学水平、个体融入等7个二级指标,并且进一步更为细致而具体地划分出18个三级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构建起衡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现状的体系,将衡量教育公平现状的指标量化,更有针对性地探寻提升教育公平的对策与途径。(一)构建基础。学者们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政策的评估和对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上,许多学者也建立起了衡量教育公平的指标评估体系。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深度也在不断拓展,但是依旧缺少对现状的深入剖析与数据的支撑。流动人口不光包含务工人员,引进的高知人才也是无法忽视的一大群体。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这一群体,没有把针对引进人才子女在异地就学的教育公平状况考虑在内。评估“公平度”也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因此,利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这三个维度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进行测量。通过具体科学的量化研究,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否公平进行合理描述,结果更具说服力。(二)指标原则。设计评估指标是为了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学生、家长、教师这三方主体能够加深对教育公平现状的理解,人们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教育评估的结果,从而从具体而微的指标出发不断地提升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指标的设计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可比性、可量化性。客观全面的原则不用赘述,为了保证指标体系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教育公平的现状,选择的指标一定不能基于片面现象。而从大量相关文献中选取的这些指标都经过了科学的检验,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还是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的。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就需要经过量化,从而对评估结果进行打分,所以指标一定要可以测量,可以比较,可以量化。无法量化的指标与要实现“公平度”测量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使用的,更无法对提出提升策略提供借鉴意义。因此保障指标的科学、准确也是极为重要的。(三)初始评价指标构建。在学者的研究之上,基于J省Y市自身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现状,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构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将定性判断转为定量测量,科学理性地判断教育公平的实现状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同时将教育政策所涉及到的因素以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因素方面着手,从多方参与主体的反馈构建起完整、客观、科学的评判指标体系。初始的18个指标成为了测量公平度的“模板”,也为研究教育公平在Y市的实施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策略提供了范本。

四、公平度评估研究

(一)层次分析法定量研究。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将决策的目标、决策准则和解决方案按照相互之间的关系分为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或子准则层)和最底层(方案层),由上至下绘制出层次结构模型图,由于本文构建的是三级指标体系,所以存在准则层和自准则层。如此一来,上下两层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确定下来,相邻的两层之间上层是下层目标层,即上层对下层存在支配关系,详见图1。2.构造判断矩阵。建立起递阶层次结构以后,将处于同一阶层的因素两两比较,目的是在对应的准则层下按照相对重要性给A1,A2,…,An-1,An进行赋权。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使用Saaty的9级标度法进行标度,构建出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1)层次单排序法的数学原理。权值的大小体现的是影响程度,将同一层次两个元素进行两两对比来确定该各元素图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三级指标体系的权值,以此能够得出各元素的重要性排序。而有时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所以要用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所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w,w的分量表示就是相应元素单排序的权值。(2)矩阵一致性检验。用上述方法计算的排序权重作为决策依据,必须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其可靠性。一是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的值:Aw=λww={w1,w2,…wn};λmax=,CI=λ|n。若CI=0,矩阵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0,矩阵的一致性较高;CI的值越大,矩阵的一致性就较低。二是查找表格得到相应的评价随机一致性指标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多次(500次以上)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根计算之后取算术平均得到的。由龚木森和许树柏通过重复计算1000次所得出的1~15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三是计算CR:CR为检验系数。为了判断矩阵是否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RI进行比较,CR=CI/RI。当CR<0.1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二)计算结果。1.各目标层的一致性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各准则层的检验系数都小于0.1,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2.得到合成权重后的三级指标体系。计算出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最终得到了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如表2所示。将数据代入合成权重中,计算出最终得分0.6742,说明J省Y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不仅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努力,更需要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以此寻求提升之道。

五、公平度提升策略

(一)从学校角度分析。入学所需证件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阻碍之一。调查中也不难发现,扬州市内中小学教学质量越好的学校,往往入学条件越高,使得许多流动人口子女不满足入学条件,失去了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此,建议学校放宽入学条件,加大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开放程度,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的比重来提升入学机会公平。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增设心理健康、安全知识、社会交际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面对各种处境和压力,帮助其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其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二)从家庭角度分析。正所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家长要摒弃两种不好的心态,既不能将学习视为无用功,放弃对孩子的培养,也不能矫枉过正,过于“望子成龙”,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不少外来务工的父母工作繁忙,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家长应尽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帮助孩子共同进步。家长也应当配合教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三)从政府角度分析。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最直观的教育过程公平。对比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远低于普通公立学校,因此建议政府优化教育投入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此外,政府肩负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子女入学门槛的责任。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此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生产力;同时建议政府实施明确的公共政策来规定入学的必要条件,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四)从社会角度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其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其教育公平问题需要社会整体承担解决的重任。因此,在社会层面,要高度重视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建议成立相关的公益社会组织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通过维护其教育公平来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

[2]艾丽斯•M.杨.正义与差异政治[M].普林斯顿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

[3]詹姆斯•S.科尔曼.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公平[M].汪幼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9:193~215

[5]苏良亿.场域视域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冲突与融合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6):115~121

[6]张铁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问题探论[J].理论导刊,2018,6:111~116

[7]胡恒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农业经济,2019,1:69~71

[8]刘俊贵,王鑫鑫.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3,34(9):72~77[

9]汪卫平.城市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准入条件的演变(1978~2016)[J].上海教育科研,2017,4:74~79

作者:安 妮 蔡梦莲 蔡樱子 丁 萌 赵一超 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