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08 09:57:02

导语: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以非诉讼实务的概念为切入点,阐述了以非诉讼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因,提出了以非诉讼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法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包括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三个方面。

关键词:法学;非诉讼实务能力;课程体系;考核方式

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学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非诉讼法律人才为目标。然而,法学专业已经连续几年被列为就业难的红牌专业,究其原因并不是社会不需要法律专业人才,而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比如,传统的法学教育重诉讼轻非诉讼能力的培养,未能面向更广阔的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也未能符合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试图以非诉讼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法学课程改革进行探究,旨在改善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一、非诉讼实务的概念

非诉讼实务,包括咨询、代书服务、专项法律服务和法律顾问服务及其他服务,主要是指律师事务所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与法院和仲裁委员会发生司法意义上的联系,直接为委托人办理某种法律事务的业务活动。在国内一些大型的律师事务中,非诉讼业务在单位或个人的法律事务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在80%左右,也是律师事务所业务的主体。从事非诉讼法律业务的人员,包括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和法律高级职员。非诉讼业务作为律师业务的主体,对于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从事该项工作的人不仅要拥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广泛涉猎企业管理、财税、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国家政策、市场经济规律有准确把握和理解,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拥有丰富的经验。

二、以非诉讼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国内外供求关系的反差。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因而深得高考考生及家长的青睐,全国各大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法学专业来迎合家长和考生的需求。然而,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结果,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的法律专业大学生面临着无法就业,或者就业后薪酬待遇相对偏低的困境。因而人们得出了法律人才饱和的结论,认为过多的法律专业人才相对偏低的社会需求产生了过剩。而美国的投资银行、融资租赁、收购并购、财务保险、大型商贸等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中,法律人才占比高达40%~50%;日本的银行总部人力资源构成中,法律人才占70%。可见,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偏低,相反许多大型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一直是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这种现象与国内的供需不平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实际就业的多元化。从笔者所在院校每年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能通过司法考试从事诉讼业务的人数不高于百分之十,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法律相关的非诉讼甚至法律专业以外的工作。如基层法律所、金融保险机构、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街道办事处等,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从事非诉法务工作或者法律辅助工作。可见,实际的就业情况与大多数院校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差距,其呈现的就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如果认为法科学生毕业后就是高高的审判台敲锤,或者坐在庭审席上以人的身份进行诉讼过程中的唇枪舌战,这显然是对我国法学教育的一种误读,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1]。

三、以非诉讼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法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1.保留基础法律课程。非诉法律人才是法律人才的一种类型,因而,要培养非诉法律人才,还是需要保留基础法律课程,夯实其法律基础知识[2]。从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内容考量,必须增加培养非诉讼人才所需的财经类课程,在总的课时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最优选择就是压缩法学核心课程。按照非诉法律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把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国际法这几门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并且适当的删减这部分课程的课时量,改为每周一次共32课时。而保留的法学专业课程在课时不改变的前提下,需要偏移教学重点,以非诉法律为主,如经济法教学应突出税法、金融法,因为这些内容贴合了非诉讼业务中的公司的设立和变更,企业的上市和改制等法律事务的需求,而不应过多对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的内容进行讲授。考虑到为基础类课程,课程的开设时间应为大一和大二。2018年2月2.增加财经类课程。非诉业务主要服务于经济活动,在熟悉相关金融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保障所服务内容的合法性。所以,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财经知识。为此,校方要增加财经类课程,如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考虑到学生应首先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行融会贯通,因此该类课程应该大二、大三开设,并且设置为必修课。3.辅助技能类课程。根据非诉讼业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需要开设法律实务分析与论证课程,以此培养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3]。除此之外,还应开设语言类课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还应该安排礼仪类课程,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社交礼仪。设置多类型课程是基础,之后还需要调整技能培训方向。在此,就需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引入律师事务所的非诉律师、大型公司的法务经理等,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同时,还要按照非诉人才培养目标,多安排一些实习、实践活动。综合性高校、专业法律院校及财经类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突显特色为本,有选择性地开设各个课程、安排各项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具有深度,适应非诉法律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改革教学方法。根据非诉讼实务的特点,我们应当采用PBL作为非诉讼教学的主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法,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非诉讼实务从业者必须具备的。通过PBL教学法,我们既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非诉讼法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三)改革考核方式。在非诉讼能力的培养目标下,我们必须改革考核方式,非诉讼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熟知法律,还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解决更为具体的不仅仅是法律领域的问题。这些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来进行考查的。因此,我们应改革考核方式。首先,增加考试次数。应该分阶段进行考核,具体分几个阶段根据不同的课程来安排。其次,改变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笔试,采取更为开放的考试形式,如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更为综合多样的考核方式,符合非诉讼人才培养目的的需求。

总之,以非诉讼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应该针对市场需求,对法学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非诉讼法律实务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非诉讼法律实务人才,满足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韩大娜.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法学实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5(19):245-246.

[2]叶敏,李晴晴.法学本科生非诉讼实务能力的多层次培养体系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32-136.

[3]冯军,王静,李晓攀.非诉讼法律实务教学研究[J].法制博览,2013(6):43-44.

作者:杨芳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