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探讨

时间:2022-08-23 03:58:21

导语: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探讨

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地满足贫困学生受教育需要,国务院推出精准扶贫政策,力求提升扶贫的精准度,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成为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点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学校要对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予以把握,保证资助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使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针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通过扶贫政策,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上学的经济问题,使大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避免困难大学生失学。精准扶贫政策是维护国家教育公平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目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资助精准性不高

各个高校在开展教学资助工作过程中,力求实现对家境困难学生的全面覆盖。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个别情况了解较少,导致扶贫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同时,当地民政部分在对学生家境状况认证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只要学生家庭进行申报,几乎都予以通过。这一情况下,资助精准性较差,使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浑水摸鱼,得到的资助多用于不当之处。

2.帮扶缺乏针对性

在对困难学生予以资金帮助过程中,由于个体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帮扶政策不协调,不能够给困难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例如,一些高校在帮扶过程中,主要以获得的国家财政资金为主,以此作为帮扶资源。但是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这部分资金很难帮助一些个别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扶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帮扶效果。

3.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考虑

个别大学生具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一些困难学生受此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例如,一些大学生心理敏感,归属感较差,扶贫资助过程中,担心受到其他学生异样的目光。这种情况下,一些困难学生可能出现自卑感,导致压力较大,在社交方面出现一定的障碍。单纯的物质资助缺乏人文情怀,可能导致扶贫政策的作用遭到弱化,使一些学生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

二、基于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路径分析

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为大学生精准资助提供了指导。学校把握精准扶贫思想,要注重对原有的帮扶政策予以改进,结合新的形势,给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

1.做好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扶贫政策带动下,资助的“精准性”问题是大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一是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困难认证体系,能够对大学生具体家庭经济情况予以把握,避免“浑水摸鱼”问题的出现;二是学校对经济困难的识别要坚持动态性,能够对常态困难和突发困难情况予以把握,保证困难认定更加细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服务。

2.帮扶坚持多维度原则

精准资助工作针对大学生的贫困情况,为其提供更加合理、可靠的帮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需要结合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具体情况,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资金,保证精准资助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积极开拓资助渠道,加强对社会力量予以把握。同时,学校立足于共性资助情况,对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减值,自行脱贫。学校要多维度帮扶,关注于大学生贫困的具体情况,对多方力量进行应用,强化扶贫能力,使帮扶政策更加灵活,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3.提升扶贫管理精准度

结合精准扶贫思想来看,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精准扶贫服务,要注重加强管理,保证扶贫管理的质量。学校不单单要强调物质方面的扶贫,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精神差异。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多关注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大学生物质和精神层次同时得到满足。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学生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具体需求,保证精准扶贫质量更高,使扶贫更加及时、可靠。

三、结束语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必须立足于新形势发展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保证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学校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差异,从物质和精神层次进行考虑,使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实现“雪中送炭”的发展目标。

作者:刘毅娟 姜兴健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叶慧,李俊杰.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

[2]杨建新,武喜元.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精准资助:试论国家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适当倾斜[J].财经界(学术版),2016

[3]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