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4-17 09:56:46
导语: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文章针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实践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及探讨。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几大问题展开课程的探索及实践。试图通过微课编排及微课平台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及方便师生课上、课下交流、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课;微信公众号;树状知识体系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走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不在单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查阅文献,书店浏览或购买书籍。网络时代给我们的艺术师生带来新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媒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创作素材,为艺术设计教学与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来,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手机移动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随身的移动设备就可以上网,并在有WiFi的环境下可以任意享受网络冲浪,不仅方便了生活和娱乐,同时也给我们课上使用网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而,伴随着学生学习条件的转变和时代的需求,出现了适合网络学习及课上辅助教学,课下辅导自学的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与课程类型。传统讲台单一授课的方式,特别是单一的语言表达或者讲义播放,使学生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项目任务虽然让他们体验了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内容,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上无法得到锻炼,特别是一刀切的项目任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微课与现行课程进行融合、与在线课程相整合、与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进行结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班级的整体教学,个性化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结合网络平台的各种方式,对微课进行学习,从而课上、课下巩固环艺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便于资料的查询和浏览。
二、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所谓“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曾对教学活动产生过积极的进步性作用,且至今价值犹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学习理论的问题越发明显起来,越来越不适合当前高科技迅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本课题针对微课平台对艺术设计环艺课程中需要拓展的动态知识及实践演示等难点,通过结合微课平台来解决并完成,并通过课题的调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中学习者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利用好的教学方法作用于学习者个体内因素来实现的,只研究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所以,需要对参与其中的所有内容同时进行互动研究,从而为整个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专业课程教学程提供一个理性、完整和同步进行的教学系统。深入研究微课理论,发掘其与影响设计理论及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一个以微课为基础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同步参与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深化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三、课程中微课制作遇到的问题
在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和细化中,遇到很多理论和技术的问题。在环艺课程的微课制作中笔者遇到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症结。诸如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微课内容的针对性选择、艺术理论知识点的贯通和链接及知识点对应的案例选择,都给微课制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微课短小精悍,要在短时间内有力的说明一个问题,微课教学是知识点的凝练和知识体系的升华。这就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学习学习兴趣及易于知识消化理解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整体构建及微课的辅助教学、课程立体化、层次化、丰满化。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1.笔者通过自己的十年高校教学经验及课堂上遇到的症结,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通过课程改革中的微课教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目的。本人认为,在课程微课平台的创建中,寻求各个知识点中的难点和容易试图歧义的点,寻找问题,问过问题编排和问题合理解答,制作出相关问题求解式的微课。在微课制作课程中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每届学生课程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情况中找到该课程的各章节的容易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编制出微课中针对教学的问题求解式的微课程。其过程分为以下几步:①课堂反馈,结合调查问卷。在教学过程中,口头及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征集学生对课程教材章节目的疑难困惑点,并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类型,并针对各种问题,设定适合学生接受吸收的微课制作的手法及微课情景;②结合教材及作业情况制作微课,在微课程制作之前,反复研究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推敲知识点间的关系和联系,提出大层面及细节问题,并设定微课的制作途径和手法。同时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中,进行组对,便于同类型易混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③针对不同学生基础,进行问题的编排和解答。艺术生文化课悬殊很大,所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调整微课的形式及内容量。问题由简极深,深入浅出,便于各个层次学生消化理解和学习复习。2.在以往艺术设计教学中,光靠大纲和制作PPT课件,已经不能再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胃口”。采用灵活多变、知识含量大、信息更新快的微课教学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微课的制作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及现场制作视频展示,更加直观的演示环艺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和不易表达的知识点,既直观有清晰的展示图样和实际操作过程。并可以在微课制作的时候,教师提前根据知识点设定好场景,更好的便于学生课上、课下学习吸收。3.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逻辑性不够清晰。课上讲解时,知识点联系不紧密,知识点链接的也不够紧凑。会造成不断重复或缺乏系统分析。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设定知识体系的树状管理。通过把课程按照知识点块状分解,并在大块知识点下分枝,以大化小,以点逐面。把课程的整个体系逐步细化。逐一细化分解,既能做到知识点间的关联管理,也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更好的养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点细化的树状管理见图1。
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微课体系构建的方法
在环艺设计专业课程《家具设计》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微课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以下方法,制作微课,辅助正常的艺术设计教学。1.调查问卷法,针对环艺课程微课建设的若干环节进行问卷调查。如学生对微课的认知程度、对每次课上微课时间长短的要求、对微课视频、图片、语音讲解、动画示范等环节的实际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学生对微课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微课的环节及内容,更好的服务于课堂及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质”与“量”。并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依据教学大纲和归纳总结好的微课知识点进行语言导入录制、知识重点、难点讲解录制;并准备在课上应用的相关环节;课下通过微信交流群,进行课程辅导及作业辅导阶段,对所学知识在授课结束后进行课下辅导及知识延伸讲解。通过课程作业微信交流平台进行作业辅导讲解。对微课教学理论进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思维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找到环艺设计作品诞生和更新的方法和规律,并作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为微课在环境艺术教学创新形式的发展提供参考例证。通过课题教学总结,影像记录、收集资料、统计学处理等,获得第一手材料,结合图纸进行归纳分析。最终以微课的视频形式进行编辑制作。并通过以往课上教学的难点、重点分析及课题辅导教学的分析。统计出,课上容易出现问题的症结,并试图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及分解难点。2.总结归纳法并通过对前人对微课的探讨及研究成果,针对环艺课程进行总结归纳,把有利于环艺课程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展知识范围、拓宽思维领域的优秀方法进行继承学习,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问题及症结进行逐一的攻破及解决。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与对知识的吸收、理解率。达到课题的预期目的。建设名为“课程乐园”家具设计的课程订阅号。通过微信订阅号,把课程分为六大章节,分别发到公众号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及课下复习。每期公众号都以课题组组长的一段引言开始,如第一期为家具设计的概述、第二期为漫谈现代家具、第三期为家具设计风格及赏析、第四期为家具设计的创意思维、第五期为家具制作的工艺流程、第六期为家具设施的材料。以轻松、自由、前卫的形式把课程概述及引入章节和重点章节介绍给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知识点链接及动图展示、视频讲解等手法,分别对每栏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突出新颖、易懂、设计走向前卫等特点。例如课题组制作的图2-5。3.创建微信交流组,解决课下师生沟通及作业点评。通过微信交流群的建立,可以很便捷的联系到任课教师,对课上不清楚及课下需要扩展的知识进行延续讲解。并能够在课下及时的进行作业布置及辅导。方便学生在有创作灵感时,更好的和任课老师沟通想法及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创建微信交流组,解决课下师生沟通及作业点评。通过微信交流群的建立,可以很便捷的联系到任课教师,对课上不清楚及课下需要扩展的知识进行延续讲解。并能够在课下及时的进行作业布置及辅导。方便学生在有创作灵感时,更好的和任课老师沟通想法及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家具设计》课程微课平台的建立,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同时也为学生课下学习、课后作业辅导提供很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作业质量。在课程进行中,融入了微课教学,使得学生的上课率也有所提高,微信平台的建立也方便了学生课下和老师交流作业进行情况和便于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网络使得教育学变得紧密而又轻松便捷。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66)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微课动态教学在环境艺术课程中创新应用方式的研究》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GL16-03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配套公共设施标准研究》。
作者:谭巍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第二篇: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探讨
一、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和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但认真研究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状况不难发现,在繁华的表象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报考人数的激增和就业难的矛盾在逐年加剧,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列入上海市预警专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笔者分析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再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教育产出过于饱和,而是由于教育输出的人才质量和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产出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值得人们认真思考: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笔者从阐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探讨这一问题的答案。
二、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1.从专业性质上看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学科。在该学科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充分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境界。2.从培养目标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它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注重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培养。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保持自我学习和创新进步的原动力。3.从培养方案看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学生在毕业后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设计应用能力,还应具备设计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从教学模式看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根据设计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应紧贴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业设计模式和设计流程的基本内容。
三、有效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教育应当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首先,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市场调研环节。一份良好的市场调研,有助于明确设计目标、准确定位消费群、提高设计活动效果。市场调研报告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传统的文字报告,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图形和图表配合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概括出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有助于明确之后的设计活动方向,避免无的放矢。市场调研也是学生进入设计公司后首先需要适应的一项工作内容。其次,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适度增加设计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创意与表现手法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载体的材料、技术、工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更迭,给设计创意带来了全新的展示空间和可能。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除了要设置传统设计技法表现课程外,还应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包装的结构、材料、印刷、机械、自动化等相关知识,这有利于包装设计课程的建设和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增强学生在把握技术与工艺、设计理念与形式的衔接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的潜能。再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设计交流和沟通能力。在企业的设计工作流程中,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几乎贯穿了设计的始末,所以设计者要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而在目前的艺术设计课堂教育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为主,遏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拥有较高的设计创意表现能力,设计作品也表现得很优秀,但是进入设计说明环节,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作品丧失基本的描述和表达能力,使设计作品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应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更在激发设计创新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实践工作中可以发现,任何设计工作都需要一个团队完成,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模拟项目实践中,可以适当加入分组作业的设置,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锻炼学生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教师在了解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布置符合学生专业要求和实际能力的课题,并进行适当的专业引导,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2.实践应始终贯穿课程教学内容艺术设计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敏锐的社会市场触角、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熟自信的心态,而这些都和实践工作分不开。实践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实践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尽早逐步地了解社会的商业需求,掌握设计行业的运行模式,以成熟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要求自己,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明确未来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快速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较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有效实施实践教学,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践,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践到大四的专业顶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和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与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将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3.学生到企业中去,企业到学校中来笔者对传统社会实践的理解是学生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到社会企业中开展实践工作,直接面对社会企业生产前沿,第一时间接触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学习到新的知识,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进企业实践固然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学生进入企业的实践环节的机会不够,这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请企业到学校中来。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事务所或研发中心(机构)入驻校园,使教学课程结合企业产品开发项目,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可直接接受企业派出人员和教师的具体指导,实践条件以学校工作室为主。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可联合进行课程和实践教材的开发,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形成科学的分配和管理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主管等来校以兼职任教、举办讲座等形式,将企业实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操作性。通过建设一系列专业配套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既能保证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了产学结合,对全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用。4.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教师要避免纸上谈兵,就需要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先进理念、技术要求、设备性能、用工需求等,将这些内容及时更新并融入课堂教学,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成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社会文化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结合,才能在社会构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市场对设计师的基本衡量标准和行业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加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标。学校作为市场输送人才的“孵化间”,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何丽萍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中扬,刘桦政.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第三篇:专业照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从中国照明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差距入手,分析现今高校中照明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照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照明设计;课程教育;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照明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2013年10年间,我国仅在城市道路照明方面,路灯数量由1053.13万盏增加到2199.55万盏,年均增长率达8.53%。城市夜景照明也发展迅速,由政府投资的城市景观照明项目约24000项,总投资达102.23亿元。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照明产品生产、使用、出口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照明应用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据近期全国工业普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照明电器企业数为8792个,在专业照明工程公司、照明设计公司、设计院和照明企业等从事各类照明设计的人员达数万人。而国内目前能开展照明设计教育的高校极少,缺乏照明设计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照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社会对照明设计人才的需求,吸引了大量人员涌入照明设计行业。而在从业人员中,只有少数接受过专业教育,其余是通过短期培训及转行以后从事照明设计的。由于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我国照明设计行业虽然拥有较大的产值规模,但存在着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和人员素质低的现实问题,成为照明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当前我国照明设计教育的现状
照明设计作为一个专业在国外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则是近些年的事情。目前为止,仅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设有环境光学方向照明设计的硕士、博士培养点,2013年四川美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照明设计本科专业。近年来,照明设计课程才陆续在其他数十所高校开设。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从以下两个渠道为照明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一是大学中的设计类学院。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建筑学院或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二是大学中的电气工程学院。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与城市照明领域关系最紧密的是设在理工类院校的“光源与照明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导致一部分学生设计思维的孤立与片面。在我国,照明设计师现阶段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艺术型的设计师,以灯光的美学创意为主,熟悉灯光的表现技术,大多从艺术、建筑、环境设计专业转做照明设计;技术型的设计师,也就是常说的“照明工程师”,以应用技术为主,大多从光源、电器、电力等专业转型而来;一般从业人员,就是效果图绘图员。这类所谓的“设计师”基本只会胡乱画出一张效果图,然后凭借一点点常识和经验堆砌一大堆常用的灯具到建筑上和空间环境中,往往就是把建筑和环境变得“花花绿绿”,缺乏专业的思考和整体规划,导致最后很难实现舒适的光环境氛围。而这一部分设计师在国内照明设计师群体中又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而看,我国优秀的照明设计人员还十分匮乏,其数量与工作质量难以满足我国照明行业的发展需要,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照明设计师,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照明设计课程教学对扩展学生设计思维、丰富就业方向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照明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数十所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开展照明设计课程教学。但整体教学水平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中国照明设计行业稳健发展,需要各方面人士共同探讨、共商对策,以照明教育为起点,使照明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照明设计的学科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
从学科特点来看,照明设计教育本身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兼具文科和理科教育的特点。由于本身跨学科的边缘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全面性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涉及光学、视觉与视觉环境、照明技术、电气、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设计美学、材料学等,还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民族、风俗、地域等知识。由于多学科的特点,单一的设计思维模式已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与审美需求,需要建立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思维能力。照明设计也已经脱离了纯粹谈技术或艺术的层面,上升到设计理念的层次。特别是近年来,光环境、光艺术、光生态、光文化等概念在国内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也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照明设计课程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照明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中,主要采用计算、实验、基础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量关于物理定律和技术标准的讲解,繁琐枯燥的计算公式,往往让理工科学生都感到头痛。对于艺术背景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面对艺术背后的技术问题易产生畏难心理。如何采用一种更为直观,以视觉体验为主、创意启发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设计类专业开展照明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其次,光线与照明在设计教学中容易被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模式淹没,因为光线在图纸上是没有办法准确表达的,光线的光照图式与人们的常规想象大不相同,凭空绘出的夜景效果图往往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光在空间中的分布也不可能照图施工,安装好的灯具如果没有后期设计师的现场调试,很难呈现出设计效果。没有设计光、控制光、变换光的动手体验,很难建立照明设计的把控能力。第三,阶段式的授课方式,忽略设计过程的训练,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剥离,缺乏工程技术及沟通能力培养等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照明设计专业的实践技能特点,决定了设计人员的水平并不能以简单的理论水平来衡量。以当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设计意识与生活脱轨,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真正进入设计行业还得3至5年的时间。
3照明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我国照明设计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修养,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如此大的建设工程量却没有与之相对等的合格照明设计人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受过正规教育、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队伍。而通过设计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才是照明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下面就笔者在照明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改革构想,与大家进行探讨。
3.1引导学生对照明设计进行正确认识
当前国内在社会文化层面对照明设计的一般认识为:照明是照亮空间的行业,是灯光装饰行业。“亮化”“装饰”在中国已成为照明设计的代名词,这反映了社会层面普遍存在的设计观念缺失问题,导致了“亮化=设计”“设计=装饰”的错误照明设计观。因此,我国的照明设计形态,基本上也就体现了对“追求亮度”“追求色彩”的热衷,产生过分追求色彩刺激,过分追求离奇效果,过分追求空间明亮等情况,这些错误的照明设计观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是导致设计思维片面性的主要原因。光作为一种语言,用来表达,用来交流,甚至可以给人带来安慰、和平。光是虚的,但同时它又具有很大的力量。如何利用光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更舒适才是国际照明趋势。设计人员需要具有时空的理念,用四维空间的概念进行设计。以空间理念完成的设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理性的、概念的、综合的,而基于简单亮化、装饰理念的设计表现则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于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界面,它所传递的是一种附着于实体空间上的艺术审美理念,在时间上表现为线性单向。所体现的视觉表现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空间规划的氛围体现为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满足以人为本的照明(HumanCentricLighting)需求才是设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视和引导,避免学生孤立地去接触少数几门学科而导致设计思维的片面性,达到学会设计、驾驭设计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
3.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光
“师法自然”是照明设计的最高境界。师法自然在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师法自然界中美丽的光照场景、动人的材质变化,还要师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因为人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一直伴随着日月的运行,形成了相应的生命节律。自然中光的运行和变化时刻控制着我们的生理状态、心理感受。学习照明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到自然中去仔细地观察光。深入感受各种各样的光,再把这些光的表情忠实地记录下来。视觉不是简单对光的视看,而是将视网膜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内进行感知,并对其加以评价判断,再记忆下来的过程。就算是同样的光照场景,也会因为人的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评价。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去找寻美丽的光影,但这也不全是学习光的方法,网络上的光不是全部真实的。站在现场通过视觉等去观察光是非常必要的。光的设计不仅需要想象力,锻炼观察力和光的感知力也非常必要。照明大师面出薰在日本武藏野大学组织的照明侦探团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去现场实际感受光。团员们聚集在现场对不同的光进行观察,对照明场景进行调研,在其中会发现让人深深感动的光,也会发现让人非常愤慨的光。通过这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如同听了许多好音乐而使音乐的鉴赏能力变强,品尝许多美味的料理可以锻炼味觉一样,能提升对光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光,通过比较、思考予以评价,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差异,并去寻找这些光各自的价值。建立对光的感受,再将感受用于设计。
3.3引导学生与光接触
学习光的设计,第一,必须在自然和生活中观察我们曾经先入为主的光,仔细地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变为有用的数据;第二,与光进行接触,接近光的本质。很多时候,光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改变,通过接触不同形式的光与光建立真正的关系,这样才可能产生对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例如,可以使用滤镜(filter)和透镜(len)进行各种直射日光的加工实验,了解自然光的特性。通过对低压钠灯、水银灯、金卤灯、氙灯等高压气体放电灯,荧光灯、冷阴极管、卤素灯等传统光源,以及现代LED的近距离观察,了解这些人工光源的特性,更好地在照明设计中使用这些光源。了解各种光学照明设备的特性是照明学习最基础的作业,通过对光的控制才能知道照明灯具就是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反射器这样的光学构件,运用遮光罩和遮光板等遮光技术,按照设计意图投射在物体之上的设备。不同种类的光源,使用的电力和光照效果不同,此外,色温、显色性、灯具投射出的配光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场实际对照明灯具进行控制才能知道这些,才能更好理解光的设计。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现场演示和介绍,学生才能直观了解和掌握各种光源与灯具特性。有了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才能融入课程学习,且增强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显色性”概念的讲解,不同显色指数的光源照射在学生的外衣和他们带来的物品上,学生便能立刻观察到显色性的差异。结合照度计,学生便能建立客观照度值与主观视觉感受的对应关系,使数字变得不再乏味。
3.4引导学生动手实现照明设计
这个课题是离开课堂,到校园与街道上进行照明操作实验。使用各种光源和照明灯具,以创造出能实现的城市景观为目的,通过与各种光的直接接触和操作,学习光的性质。首先对校园或城市进行夜间调查,找出被黑暗覆盖的有特点的环境,有必要进行照明改造的地方,环境光太过明亮、被光破坏的地方,稍许添加照明设计就能改变其价值的地方等,这些场所都是实验的绝佳场地。其次,针对现场环境进行光的设计,讨论照明手法,制作成实验计划书。第三,使用必要的实验工具,根据实验计划书进行现场操作,并记录各种数据。最后,制作成照明设计报告书,将成果在研讨会上汇报。在现场进行实验的时间很短,要提前对责任进行分配。此外,实验前后现场变化的比较资料非常重要,需要认真规划实验的顺序和细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加具体、细微的问题,实验的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设计有趣的实验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光的设计和运用光控的技术。
4结论
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能预见市场的发展趋势。照明设计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培养目标等合理设置课程和制定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照明设计的教学内容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有关物理定律的描述和现有技术标准的讲解,将这门唯一产生视觉效果的课程通过生动的灯光操作来进行学习,将光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光与照明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艺术塑造,照明技术的实现方法,视觉功效和光环境的心理等方面的设计理念综合灌输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光与照明艺术形式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对艺术背后的技术问题不再望而生畏,学生在设计方法上也受益匪浅。
作者:李锐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第四篇:“特朗普现象”对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启示
【摘要】“特朗普现象”是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产生的一个词汇,本不被美国主流媒体和上层社会所看好的候选人特朗普,竟然最终赢得总统大选,令世人大跌眼镜。“特朗普现象”实质反映出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笔者所从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本与时事和政治热点无交集,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现象,却对笔者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特朗普;现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启示
“特朗普现象”是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个词汇。一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和公共服务资历的地产富商、媒体从业人特朗普,因在参与总统竞选活动中多次公开发表挑战美国现行政策的激进言论,并屡屡引爆舆论热点,自然不被美国主流媒体和上层社会所看好。但这位70岁的老人却能一路过关斩将,将一个个党内候选人远远甩在身后,并最终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成为此次总统选举中的最大一匹“黑马”,令世人大跌眼镜。事实上,这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优越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而自身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中产阶层萎缩、财富增长日益流向掌握资本的大企业家阶层,大批对经济和现实有所不满的底层民众(以白人为主体)就以选票的形式,将呼吁限制移民、保护本土企业、削减不恰当福利的候选人特朗普推上了前台。“特朗普现象”实质反映出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凸显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大批普通民众用选票表达出的问题是,美国究竟该做好自身事情还是对外传播价值观?究竟该先让本国底层民众改善生活还是做世界的灯塔、挂起美国梦的高尚旗帜?特朗普总统和他所领导的国家,以及其他政治热点,与笔者的教学工作似乎无交集,但“特朗普现象”带给世界的回响尚未平息。笔者认为,“特朗普现象”实质所反映出的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状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当紧密联系现实、紧扣大众生活需要
特朗普之所以胜选,是因为他的言论反映出了底层民众,尤其是美国主体民族(白人)的心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训也应当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设计和审美的需求为准绳,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紧密联系实际似乎老生常谈,但不同院校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却有所偏差。何谓实际?有人以紧随潮流和前卫为实际;有人则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基础。在教学、实训中,不少院校和教师偏好于指导学生追寻潮流和前卫。笔者曾参观过很多设计院校的毕业作品展,但见服装设计多奇装异服、产品设计造型奇葩、平面设计崇尚复古和抽象,等等。总体感觉有想法有创意,却离常人生活较远。艺术设计大赛也是如此,新、奇的设计总容易胜出,但日常生活中很难寻觅出同种类型的量产实物。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工作者具有引导和提升公众审美水平的责任,但公众审美水平的整体提升,却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固然需要在各种展会、赛事上展示优秀成果,但更需要满足普通大众衣食住行的中低层次需要,这两者都是实际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后者还占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学和实训中紧扣大众生活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才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这是“特朗普现象”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启示之一。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惠及大多数学生
特朗普在竞选中容易获得底层白人民众的支持,还在于美国政府之前的福利政策过于倾向少数民族、移民,过于扶持大资本家,对大众民生少有改善,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状况日益明显。受此启发,笔者总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群体,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割裂”状态。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学文化课成绩不佳的学生多会被引导学习美术以增加高考竞争力,很多学生学习本专业并非出于兴趣和热爱,仅仅是高考形势下的无奈选择而已。他们普遍缺乏耐心细致的求学态度,学习比较被动。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是从小热爱美术、有志于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群体“割裂”状况的存在,势必要求艺术设计院校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层次、教师的实训指导水平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教学及其成果当能惠及大多数普通的学生。教学实训中要保持适当的强度、广度和深度,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学习本专业一技之长,能从事设计实践,从事中低层次的设计工作。同时,也要选拔少数能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
三、结语
特朗普的胜选,与笔者的教学工作本风马牛不相及,但“特朗普现象”的存在,却实实在在地给很多人上了一课。笔者关注“特朗普现象”的成因,更想从中获得启示,以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
作者:王可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可.浅析新媒体互动功能对视觉传播设计的影响与启示[J].湖南包装,2016(4).
[2]王可.浅议新媒体背景下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内涵建设[J].青年时代,2016(7中).
第五篇: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本科艺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一直沿袭着传统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坚持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应长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力求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相关艺术设计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增强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创收双赢,即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探索出一条实践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 工作室制度; 创收双赢
一、实践育人与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现状
工作室教育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很多工艺美术专家都曾在著名画家、雕塑家的个人工作室学习,从而近距离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艺术大师的熏陶。德国国立包豪斯学院由学校设立工作室并进行指导,其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敏锐地提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特质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以创新为根本,积极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在实践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双高人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教学经验纷纷开设了教师工作室,但在实地调研和访谈后发现,大多院校的工作室功能单一,教育质量低,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起到凸显和推广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作用,而在实践育人方面明显不足,对学院长期发展和学生毕业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认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情况下,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将工作室制度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巧妙结合,力求走出一条全新的实践育人途径。
二、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创新进取。工作室教育制度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尊重艺术设计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不再拘泥于教室内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采取工作室乃至企业工作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的新方法。节省了学校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创新,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技术能力更强,更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知人才的需求。2.创收双赢。工作室由社会企业提供商业化项目,贴近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在校就能方便快捷地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生产的要求,达到快速成长、创新实践的目的。而企业则利用学校的资源,扩大在业内的影响力,从而拓展项目来源,聘请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艺术设计项目,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在学生毕业前就可接触到优秀学生,吸引优质人才。从而通过工作室制度达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3.精细化工作。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上,工作室制度有绝对性优势。首先,工作室往往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当学生思想不太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时,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生活困难,调适心理状态。其次,工作室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学生进而对老师更加信服,敞开心扉与老师分享思想上的成长,学习上的成绩,生活上的感受,信任二字会为学生一切成就的取得奠定基础。
三、工作室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工作室教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发展成熟是必然的。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传统理工科、文科专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教学方法不能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应紧跟社会的实时需求,走在艺术创新的前沿。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学校若只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将如空中楼阁一般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技能授课,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这就催生出一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制度。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地区、行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校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业务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到企业进行实习,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参加实际生产过程,接触社会高端艺术设计师,在走出校门前就与社会接轨,实现校园—社会的无缝交接。笔者由此总结归纳了一系列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方法:1.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研究课题和指导,同时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化发展,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2.工作室要与校外诸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实时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除旧革新走在时代前沿。3.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实践的引导者、鼓励者,推行课题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企业要求进行自主创新,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单位的实习机会,参评学年奖学金给予加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给知名企业就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作者:朱晓昕 刘晓阳 关通 董娇媚 王磊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利锋.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建设[J].设计,2013(2).
[3]吴永江,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4]王临坤.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5).
第六篇:新媒体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以传统视觉艺术设计为基础,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对网页的整体艺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网页浏览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文章以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进为基础,总结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原则为主体鲜明原则、统一原则、整体原则,并且从版面、文字、色彩3方面提出设计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优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网页视觉艺术;艺术设计
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在传统视觉艺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新媒体视觉艺术形式,也是网页设计工作者需要尊重和注意的内容。网页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不同的美感和视觉冲击效果给予网页浏览者直接反馈,进而实现网页浏览量的增加,起到更好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具有优化我国网页设计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网页发展的关键内容。
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
1.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网页艺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网页视觉艺术设计[1]。其主要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以网页为设计空间或平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对网页构成的元素实施视觉设计,以达到美观和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方式[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衍生成果,也是我国社会美学和网络美学发展的关键。
1.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
(1)元素内容。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包含文本、表格、图像、音乐、背景、动态影像等,其所设计的内容较为繁多,且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不足[3]。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元素内容是构成网页的基本要素,也是网页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就目前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上来看,其主要是以文本、背景、图像和动态影像4种为主要元素[4]。其中音乐、导航、按钮等属于功能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5]。以市场发展需求为根本,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入手,组成网页的每一个元素均可以将其称之为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元素内容范畴中。(2)版面内容。版面内容主要是以元素内容为根本的网页主体结构划分形式,其版面内容中包含广告版、宣传版、中心内容版、延伸版等。版面内容是维持网页整体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内容[6]。以传统报纸为例,其中包含广告信息版面、新闻信息版面、招聘版面、房地产版面等,还包括头版头条、末版等内容。网页作为新媒体下互联网中报纸,其在版面内容上的合理设计是保障网页效果和浏览数量的关键[7]。因此,网页版面的设计也是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原则
2.1主体鲜明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主体鲜明原则。网页作为互联网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必须具备主体鲜明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视觉艺术设计效果的角度出发,设计鲜明主体的网页效果。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的一部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艺术设计原则,以突出的视觉感官刺激观看者的感官,从心理、生理、逻辑等角度完成网页元素的运用,凸显鲜明的色彩标准,实现网页的诉求效果,向观看者不断传达各种需求功能。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心理诉求和企业心理诉求的逐渐增加,网页视觉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原则,以网页主体鲜明的视觉艺术设计为根本,实现网页的美学和功能学结合。
2.2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设计的视觉性统一,这样才能够是网页内的设计要素以稳定的形式存在设计的主体内容中。统一性原则的建立是在艺术设计协调性的基础上,拓展其协调内容为网页内容和网页形式,继而形成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的原则。网页作为网络内容表达的基本,其在形式需求的表达上应该具备“特立独行”性,在其内容上需要具备“个性化”,“独”与“个”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网页设计者在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从产生过分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最终使得整个网页的视觉艺术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其“独”和“个”的基础上完后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容易,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既满足内容需求,又满足宣传需求和表达需求的网页。因此,以统一原则为根本是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所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
2.3整体原则
网页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是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另一个大型的信息宣传和承载体。因此,在其网页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其内容、主体、意识的整体性,进而满足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实现需求的多向性满足。因此,整体原则的创建时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点,也是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结构、元素等方面注意的一点。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其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的美感需求,还必须具备网页的功能需求,因此未来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发展,就要求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实现网页内部信息和外部主题的一致性,进而从版面划分、色彩搭配、风格形成、信息主次等角度实现精确的组织结构定位,完成网页整体性划分。因此,可以说整体原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优化
3.1版面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从其版面上对其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优化。网页版面的分配需要从空间和内容主次上达到一致性和错落性。这要求设计者在实施版面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浏览者的直观视觉图案上入手,还需要从网页自身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版面的设计和优化。首先,从版面点线划分的结构入手,以不同情感层次的划分,实现规律、不规律性的版面分散,在以分散点为基础,实现视觉的整体效果融合,形成版面划分衔接一体化的网页视觉效果。其次,在网页版面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版块与版块之间的衔接一般是以线条的形式,因此在线条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版块线条衔接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降低衔接违和感,这样才能够满足浏览者的视觉效果,实现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版面设计的优化,使得网页版面设计更加人性化。
3.2文字优化
文字是网页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最多的一部分,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文字优化需要从文字的内容、文字的侧重点、文字的情感等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文字与版面、色彩的融合。首先,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就文字的编排主次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功能的自动排版和功能的顺序规划。例如,以招聘页面为例,其在文字的视觉效果设计方面需要从浏览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文字的主次结构实施整体布局,既不显得文字突兀,又能够实现招聘单位的宣传效果。其次,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页的形象,文字也是网页与浏览者交流的载体。因此,在文字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侧重文字的情感划分和心感沟通为基础,以引发浏览者的情感共鸣为视觉艺术设计的侧重点,实现网站文字的情感性宣传和处理,优化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水平。
3.3色彩优化
色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第一接触体,也是直接影响视觉冲击的因素。因此,在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色彩共鸣的效果。首先,在网页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设计者必须根据网页可能出现的浏览者进行情感预测和心理划分,是以大气的色彩,还是以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的设计。例如,相亲网页需要以浪漫色彩为主情调,法律网页需要以庄重为主色彩,幽默笑话网页需要以幽默色彩为主色彩。以不同色彩主体的判定,协调色彩与浏览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达到网页视觉色彩艺术设计优化。其次,在网页色彩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生命力吸引浏览者的实现。例如,对于重点信息或版块可以采用突出色彩,如红色、黑色、黄色等鲜明的色彩突出原则,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效果意识,在融合色彩的同时避免色彩矛盾,完成色彩协调构建。
4结语
通过本文中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研究得出当前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遵循主体色彩鲜明原则、统一原则和整体原则,进而从版面、文字、色彩3方面内容上对网页实施视觉艺术设计优化,使网页具有整体性、艺术性,充分发挥网页在互联网中的作用。
作者:吴军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伟.新媒体艺术时代下“别开生面”的视觉传达设计[J].艺术品鉴,2016(1):140-142.
[2]杨哲.数字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平面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设计,2016(1):137-139.
[3]明媚.数字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的运用——评《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6(3):91-99.
[4]周薇,朱宁.新媒体与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评《新媒体艺术设计——数字•视觉•互联》[J].传媒,2016(5):95-96.
[5]文智.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1):93-94.
[6]郭伟胜.传承是根基,超越获生机对西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之思考[J].西北美术,2002(8):21-23.
[7]李芙蓉.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中的美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4(1):150-151.
第七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的研究
摘要:笔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实效性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期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激发学生创业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艺术设计;社会实践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追求社会价值体现,高职院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入手,将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性、能动性和自主性。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设想,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要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随着经济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较典型的就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师资力量弱化,使学生对行业内部的信息更新掌握不及时,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院校对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不完整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完善都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实际能力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市场的需求。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实效性关系的研究
1.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能起到双促进的效果。根据国家提出的“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理念,对于创业园的建设,则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它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构建一个积极的发展平台。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能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创新创业计划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开设讲座等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限制了创新的思维发展,但创业园的建立,使高职院校对创业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拓展,从实践操作中丰富了教学方式,提升了高职院校本身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和社会实践性。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还能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身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良好的平台沟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认识路径,丰富自身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能力,开拓思维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2.多元教学实践能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多元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双导师”形式和“工作室教学”两种。“双导师”是基于学生培养的目标决定的,给予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实践指导老师和专业理论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教师通过各自司职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实践的学习。“工作室教学”其实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组建工作室式的团队学习方式,通过将趣味相投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接近于社会实践,通过项目组的成立,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开始到最后独立完成项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工作室的组建是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都偏低的一种基础的社会实践,能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起点。3.实训化考核能激发实效性并赋予创新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和实施,必然会引发考核制度的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其实践课程安排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训化考核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考核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和效果,以及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以通过艺术设计作品的展示开发式的进行评分,由学校、系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形成阶梯式的打分,从而综合得出学生的总分,并以此来判断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技能掌握程度。使考核更加具有客观性。对于团队项目组式的考核则应该根据学生在团队中的位置、职位、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完成对社会实践的完整认识,从项目的接洽,到项目的设计方案制定,再到设计制作,最后到设计制作完成后的流通等方面,以此实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艺术设计能力和素养。
三、结语
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该系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几年来,他们组建了几只社会实践服务小分队,在蠡县、易县、定兴、涞水等地农村,结合村情特点、村容村貌规划设计绘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墙体宣传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有效推进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瑞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专.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4(2).
[2]陈金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第八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适合自身创业的发展,更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大力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引领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以活动创新带动学生思维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行业性不强,从业比较广泛,更适合自身创业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下,多项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艺术设计类的院校,目前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教育仍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们更多接触的是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于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思想与创业观念经不起现实与市场的考验。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思想活跃。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富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思想敏锐、活跃具有创新性,同时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他们热烈奔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真、善、美有着强烈的追求,能快速、积极地吸收社会进步的成果。2.实践能力强。艺术设计类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意识、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更丰富的社会经验。3.创新意识强。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就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和培养。对他们而言,有个性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普遍较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是困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实践体系,多为“纸上谈兵”。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教师业务素质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多数创业教育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在教育过程对创业中无法感同身受,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积极的创业意向。3.校园创新型元素缺失。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泛娱乐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这也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元素,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第一,艺术设计类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定具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训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大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二,高校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现场模拟会,形成足够权威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做好理论指导。2.以能力创新带动思维创新。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塑造功能。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围绕创业教育精心设计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业类实训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文化节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型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尤其以实践实训教学为推广的重中之重。3.搭建以创业型社团和专业工作室为主的创业实践平台。第一,在创业教育中,推进“专业社团+创业实体”的实践模式。根据创业型社团的特点,增强社团内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提升社团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创业导师给予社团专业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承接校外企业和机构的艺术设计业务,开发属于自己的创意产品,最终形成以社团为主体的自主运营和自负盈亏的创业实体。第二,在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中,积极推进“专业团队+创业实体”“设计工作室+创意产品研发”这两种创业实践模式。设计工作室全面实施有丰富创业情境的教育教学模式,搭建团队协作的氛围,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或者自主研发创意产品,最后进行市场销售。4.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加强创业典型的宣传和经验推广,就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和设计宣传的内容,将形式多样化,将宣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媒体,如校园网、校报、学报、广播站、校内宣传橱窗以及电子显示屏等软硬件设施,全方面、多维度的宣传创业和创业事迹,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塑造功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
作者:谭林 王子轩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文摘,2010(3).
[2]唐汝山,张静,刘英.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王舜.“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J].金融世界,2015(7).
[4]刘陈姣.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探索[J].林区教学,2016(2).
- 上一篇:论平面广告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下一篇:室内艺术设计中光的艺术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