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模式分析
时间:2022-12-01 09:53:02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学校层面普及,通过课程设置、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等方式实现。但现实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的教育活动,不应只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干预性、补救性的过程[1-2]。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更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延伸的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模式是一项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项目,这一项目在我校被称为“班级周周谈”。本文分析探讨了我校“班级周周谈”活动的模式和实践效果。
1“班级周周谈”活动的模式
1.1设计原则“班级周周谈”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是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前提下,以强调学生互动为教育动力的过程。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⑴真实性原则:“班级周周谈”讨论的主题应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思考个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事件的看法,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⑵主体性原则:“班级周周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每周谈论的话题由学生自发提出,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内容和活动中的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和自己。⑶理论和实际结合原则:“班级周周谈”活动结合当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讨论主题。课程是德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性课程,班会则以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二者融合可以更好体现知行结合的教育功能。⑷记录性原则:推行“班级周周谈”时应及时记录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思想信息,形成学生思想观念成长记录,并确保后续反馈意见的整改效果。
1.2实施情况
“班级周周谈”项目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可以针对班会开展流程,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过程对主题进行斟酌,对讨论内容的深度进行提升,让这种“班级周周谈”的班会形式不仅成为班级同学之间思想学习的平台,而且成为同学们相互鼓励和心理调适的“团体阵地”。
1.2.1活动前设计:活动前强调准备工作上的“斟酌”,对内容斟酌、对形式评估,对个体参与讨论进行精神动员。为了使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有学习意义和可讨论价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成长困惑和兴趣设计内容,做好PPT。班会主题发起者和指导教师一起对开展会谈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发动表达能力强、有想法的同学多发言,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模式[2]。活动前设计主要围绕“有趣性”的特点来选题,有趣性体现在主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的方式轻松,活动进展中学生的发言热烈,有启发性,言语有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积极。在这个过程设计中,指导老师要注意,一方面要允许并预留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班会主题,这是激发学生留意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意识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则应注意把握好学生选题的情况,不能使班会讨论的主题流于形式或偏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旨。对此,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录,结合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形势、目前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从意识、情绪、学习、人际、爱情、困境和危机等几项内容进行主题讨论;甚至可以在“有趣性”阶段中组织学生就学习动机、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等典型案例开展调研,培养学生在参与讨论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严谨态度,避免空谈。
1.2.2活动中设计:活动中设计强调的是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讲解,引出讨论。参与活动的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班会,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则负责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并挖掘事件的关键问题。这有别于传统教育中辅导员或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描述心理困惑后开展的引导。刚开始,这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班会活动,可能会因为缺乏借鉴模式,使作为组织者和参与活动者的大学生思维停滞、处于茫然状态,讨论中又可能因为个体对讨论的主题了解不全面、个人的心理水平不同等,出现讨论活动进展不顺畅或讨论中断的情况。此时,指导教师和作为主题讨论发起者的学生要明确活动目标,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班会主题讨论方式。当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引导后,指导教师应协助主体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提升到一定高度,不仅实现个人心理困惑的解答,而且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的力量,让班会中呈现出的同学之间相互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情况成为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常态。
1.2.3活动后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帮助主要参与讨论的学生从事件讨论主体人中抽身出来,或从做人做事、人生感悟等角度进行由此及彼的高度提升,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效果和某些学生的个人意见进行点评,为今后开展“班级周周谈”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2“班级周周谈”活动的实践效果和反思
“班级周周谈”的实施对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有了理性思考和思维碰撞的平台。经过第一轮实践,参与周周谈并积极准备材料和大家分享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①自信心增强:参与讨论的同学对自身登台发表意见的仪表仪态及观点阐述的方式有了现实体验;作为主题发起者的学生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和建议,能更好地把握活动组织的细节问题,增强了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信心和能力。②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每一次“班级周周谈”的主题都是在本班大部分同学感兴趣的主题中产生,同学们通力合作,推进了这项活动的开展,同时带动了旁观同学的加入,形成了全员团队合作的局面,而团队合作能力也正是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③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班会从组织、开展到结束,都由学生安排,既引导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成长中的困惑,而且带动了他们主动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班会主题的积极性。另外,班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协调班会讨论中发生的各种观念冲突,对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班级周周谈”活动实践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开阔时事热点获取途径。因目前大学生获取时事的途径大部分来源网络,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如何指导学生在正规官网上获得真实的时事信息和合理评论参考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课开展引导。第二,班会开展的流程设计要根据主题性质做出应时修改和创新。一般规范化的活动或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推进活动,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活动方式导致学生失去新鲜感,应适当调整活动方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入情景剧、微电影、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激发更多学生对该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参与到“班级周周谈”活动中来[3]。
作者:庄文敏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参考文献:
林丽雅,杨新华,杨青松,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76-178.
庄文敏,姚晓敏,黄丽春.合作模式下辅导员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1):59-61.
乔文达,张宏伟.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学术论坛,2012,27(1):14-16,20.
-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知识观探讨
- 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