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成的特性
时间:2022-03-14 09:21:07
导语:课堂教学生成的特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雅斯贝尔斯哲学观视野下分析课堂教学生成,从中揭示课堂教学生成建构应注重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保持教学双方的自由生成性、运用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以及追求教学目标的精神成长性,以期加深对课堂教学生成的理论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生成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与参考,实现课堂教学生成的优化。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课堂教学生成;存在主义
哲学课堂教学生成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批判,目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及新课改都是课堂教学生成思想的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可以给课堂教学生成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生成应注重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探寻存在是什么,而“存在永远没到尽头,永远是没有封闭的”[1],它是显现大全的一种方式,即大全通过可认知的存在物透漏自己的“消息”,因此一切被认知的存在都是带有束缚性的,就要不断地从大全的内在样式向大全的超越样式飞跃。[2]这在教育中体现为生成,生成是反对预设的,强调受教育者主动的、自由的生成、唤醒人的灵魂,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超越,因而,课堂教学也应是生成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这可以从他的哲学临界境遇中找到根源,即在临界境遇中意识到自我的有限性,与永恒而绝对的事物相比较的结果产生了人的自由。[3]因此,可以说真理对某个人而言是真知灼见,对他人就可能表现为错误,也就是说真理在不同时间可以是“正确信条”,也可以是“错误论调”。探求一体真理的一致是哲学认识论的目标,这种真理亦是变化的、运动的。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探讨的一切知识也应是“相对的”。哲学的方法是超越,个体要从实存、一般意识、自我向可能的、大全的自我飞跃进入生存,这种可能性的生存是人的本质,落实在教育中强调回归教育本质,即教育过程是促进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个体自我教育、成为真正的存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交往论主张这种过程也是师生间心灵沟通与精神交流的自由交往,交往的方式是对话,在对话中进行自由、全面的教学。雅斯贝尔斯还指出,在对话中不必使学生附和教师的观点,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在与教师的对话与讨论中逐步形成的,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讨论的知识结论都不是永恒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自由生成性的。因此,我国课堂教学生成建构要做好“注重知识及教学过程动态”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师应创设生成性知识及教学过程的情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环境,营造师生交往的机会,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讨论知识。第二,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勤思考勤探索,即使对陈述性知识,也要持有质疑的精神,在这种质疑中获得发展,这种发展不仅限于讨论知识方面,也包括来自教师的尊重、信任等情感体验以及自身的思维发展、积极人生观的形成。第三,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话的答案、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固定的、不是预设好的,因此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不应依照固定的模式,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师生双方最终均获得新的经验为目标,使学生自由的生成。
二、课堂教学生成应保持教学双方的自由生成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即教育应根据人的可能性的本质使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自由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长。这种观点来自于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至大无外的大全,其中,大全分为主体大全和客体大全,主体大全和客体大全自身都要不断地完成超越的过程,即从意识向生存超越,从世界向超越存在超越。[5]可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超越和自由生成的过程,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其发展,从而使受教者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把受教育者引导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轨道上,使他成为“他自己”是教育者的最终任务,即真正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但雅斯贝尔斯认为,这种自由的生成性不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者,因为每个个体都要注重自由和注重自我超越。即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教育者在促使受教育者追随自己的同时,自身也要在与其自由交往和对话中完成自身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是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基础。”[6]因此,我国课堂教学生成建构要做好“保持教学双方自由生成性”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师应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照顾学生的“共性”,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符合自己的“生成”,在课堂与学生自由交往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的对话。第二,教师要作为研究者,而不是教书匠,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刻意将学生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不能使用“权威”使学生“生成”。第三,教师应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在与学生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呈现科学的本来面目,要秉着教学相长的态度做一个好的研究者,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从与学生的交往中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不断地修正,达到自我成长,最终实现双方的“自我超越”。
三、课堂教学生成应运用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旨在使个体发挥自身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达到自我生成与超越;哲学的交往是自由的,个体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成为“完整的人”是教育过程要达到的目标。[7]这种自我超越和自由交往是以一种“启发、自由追问”为途径。雅斯贝尔斯认为,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是教育的三种类型。其中,经院式教育只注重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教师照本宣科,教材是固定的,教师的地位无足轻重,教师无需任何创新,教师只是书本的代言人;师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具有个人主义的色彩,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对教师是绝对服从;苏格拉底式教育则要求师生可以自由地探索、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途径,[8]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运用苏格拉底式教育使师生自由探索与交往。雅斯贝尔斯主张通过苏格拉底式教育来获得真理,因为受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无止境的追问与自我思索中才能清晰地意识到在真理面前自己的渺小,从而获得求知的理性与欲望。通过师生双方的讨论与对话,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靠学生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才能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超越。因而,基于课堂教学生成应运用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我国课堂教学生成建构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既定或已知的答案告知学生,应通过师生交往和对话,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问题的答案,并做出结论。第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来启发学生。同时,若意识到学生的答案是不合理的,如违背基本道德常规的,教师也不能使用权威禁止某种行为,应恰当地利用问答、启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任由其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第三,师生并非屈从、依赖的关系,而是研究和合作的关系,要使学生体验到可能的真理是通过与教师不断地对话来获得的。
四、课堂教学生成应追求教学目标的精神成长性
生成的动态形式是超越,静态形式是习惯,在生成中,个体的精神内涵有不断向上超越的潜能,个体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9]而不是不可改变、不可发展的。雅斯贝尔斯注重自由和超越,注重唤醒人的精神和灵魂,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潜能是意识不到的,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心灵之处。哲学上的超越要以精神内涵的超越为根基,教育要唤醒人实存、意识和精神所对应的经验世界、观念世界以及文化,在未唤醒之前这些都是未知的。[10]教育的本质强调人灵魂的唤醒,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要唤醒个体沉睡的自我意识,对教育者来说不是传授某种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不是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自己把握、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这种唤醒要在其原有的可能性和本性基础上建立。因此,我国课堂教学生成建构要做好“追求教学目标的精神成长”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师要意识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升学率甚至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实用技能来权衡,而是要把学生的精神成长性、整体精神得到提升作为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懂得爱的教育”,而不是“答题的高手、行动的哑巴”。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的获得,让学生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引导自由而获得精神的成长。第三,教师要维护有秩序的课堂氛围,并且这种氛围要符合精神成长性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秩序的交往中获得灵魂的唤醒。第四,在与学生的自由交往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对话中善于总结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他人的感受,同时运用形成性评价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达成精神上的成长,实现自我超越。以上基于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四个方面特性是课堂教学生成建构的方向,注重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构建教学双方的自由生成性、运用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以及追求教学目标的精神成长性,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生成体系,有助于让每个受教育者真正获得“懂得爱的教育”。
作者:苗光宇 单位:哈尔滨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2][5]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3、3、4.
[3]维尔纳•叔斯勒.雅斯贝尔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5-57.
[4][6][7][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5、3、11.
[9]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M].余灵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6.
[10]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7.
- 上一篇: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研究
- 下一篇:跨文化心理学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精品范文
10课堂常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