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01-08 10:46:33
导语: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文主要从修身、仁爱、和谐、爱国四个方面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当代作用,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1]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同时更是民族自信、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的集中反映和代表,并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由于当前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造成了社会信息多样化程度日渐加深,从而使不同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自身所处环境条件及其发展目标等不同,使得他们在参与事物信息的传播、接受、筛选、分析、处理等过程中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观点和价值评判标准,进而引起多元价值观地出现。又因为当代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群体,个性需求的多样化使他们对于外界信息和新鲜事物持有自我思考与主张,但是他们毕竟还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明辨问题是非的能力和心智有待提高与健全,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对外在事物表现、社会行为、自身举止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时不可避免地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使其出现思想偏差而引至行为不当,“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经得起历史考验,并保留和积淀在古老而高贵的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品质、价值规范、行为导向、伦理道德等地集中体现,同时又是维系民族在共同生存与发展空间上的精神枢纽和凝聚民族整体共识的向心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并复归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充分汲取其精神养料,从而作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概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当代作用。
一、修身作用
“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3]在《周易》中也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含义是指君子为人处事,要懂得顺应天道规律,拼搏进取,自强刚毅。同时还应当有大地的厚实阔气,心胸宽广博大,要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做到这一点,修身是关键。当代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各种信息和诱惑地纷扰,在生活和学习中易出现情绪焦躁、内心波动、意志薄弱、理想信念易动摇等消极怠慢的反应,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从自身出发,做到自我内心的反省慎思,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每天的言行习得,用心去感应和体会当中的世态明理,净化心性,提高内在的思想修为,以达到至善至真的心境;另一方面,修身还要求大学生去实践。通过把自我的思想感悟践行到现实中去,经受实践地考验,磨炼其心志,锻造其精神,才能真正地达到内化,并将已有的内化品质通过自身操行外化出去,达到知行合一。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行德育的首要基点,其重要性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说可证。通过修身,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修为,塑造崇高的人文精神,使其人格理想化。
二、仁爱作用
“仁”是孔子道德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比如“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注重从人之根本出发,去懂人、爱人、惜人。可以说,孔子“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强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怀有爱人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在主体意愿自觉许可的基础上建立且实现的良性互动。当代大学生应当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自爱的基础上,始终秉承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尊重友爱、互助共赢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思想,能够有助于促进他人实现自身价值,并以此作为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提升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概括地说,“‘仁’既是一种主体人格修养,又是一种政治道德观;既是一种审美理念,又是一种社会理想。”[4]
三、和谐作用
和谐理念是由孟子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延展来的“,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5]而和谐一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一重要体现。“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和而不同”、“以和天人”等的“和”之思想价值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中,它是事物间差异性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是对构成事物不同性质的诸多要素在矛盾对立状态中进行相互协调转化、运展补充、衍生合一的新生体。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利于让他们学会仁信待人,厚德载物,和善处世,共同建立起协和友邻的互融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大步发展;第二,在人与自然方面,有利于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天人合一”、“以和天人”的共生思想深入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学会始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时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认识自然、效法自然、保护自然、和谐自然。
四、爱国作用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化中以其英雄气节与民族大义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民族根基,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国忧”、“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等都体现了人们在整体空间意识上对本民族共生共荣存在的强烈认同与国家情怀地热爱。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加以学习领悟爱国主义思想,更应当在新时期下将爱国主义的思想价值付诸实践,从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做起,服务于社会,效忠于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应有之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知识构筑体系,具有稳定性、完备性、延续性的特点,它扎根于较深的民族历史渊源,带有最为深厚的民族道德基础和较高的文化核心价值,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立足现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不断推陈出新,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发展、创新、繁荣。
作者:陈光存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永智.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培养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8-53.
[2]许萍,龚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1:250-251.
[3]王红武.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7,3:6-10.
[4]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52-154+164.
[5]朱颖原.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20-24.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 下一篇: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