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强化

时间:2022-07-22 02:33:20

导语: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强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强化

一、高校环境教育概述

(一)环境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通常所说的环境教育,是指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展的环境普及教育,它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1920年苏格兰的植物学家帕特里克•葛迪思第一次将“环境”与“教育”并列使用。1948年托马斯•普瑞查提出了“环境教育”一词并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上首次使用,这是环境教育的首次正式使用。随后,环境教育步入正规化发展,1970年,美国率先颁布了《环境教育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兴起,随后环境教育开始在各国政府工作中体现。1977年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第比利斯宣言》为全球环境教育发展构建出基本框架。

(二)我国环境教育的历史沿革

1972年我国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我国环境教育事业起步奠定了基础。1980年我国成立环境科学研究院,设立了环境教育的国家级专业化机构;1981年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时,我国的环境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公众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作用。其后《中国环境报》创刊,为我国环境教育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权威平台。1985年召开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及学术讨论会,探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1992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在小学相关课程中纳入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并设立相关研究生专业。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教育网络,包括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

(三)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

高校环境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环境教育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始设置环境保护专业,除此之外,对于非环境专业的本科生也有开设环境保护课程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但是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至今仍旧没有对广大学生进行全面充分的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基础工程。2006年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我国有436所高校设立环境类专业,开设了12个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但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十分薄弱。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极少比例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这一比例大约为十分之一。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非常不足,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的环境意识均不高甚至几乎为空白。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已经开展环境教育的院校,也缺乏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没有权威的环境教育教科书,很少有专职的环境教育任课教师,而且各高校间也缺乏协调统一机制,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除此之外,文理科的差异使得文科生的环境意识相较于理科生而言更加淡薄。

二、高校环境教育重要性分析

(一)环境教育是切实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环境保护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对环境、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因此必须从如何提高并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行为做起”。目前我国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既是经济发展所必须支付的生态代价,但更是人类不恰当的活动产生的恶果。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甚至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保护环境,但仍旧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之所以如此,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执行者并没有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没有理性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承担重要的建设重任,甚至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未来真正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笔者通过近十年的高校教育发现,绝大多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是“一问三不知”。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常识性问题认识不足,对环境科技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当这些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显然难以将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二)环境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备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教育发展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环境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若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包括环境意识的培育,不包含环境教育,那显然培育的人才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应当将环境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固定下来并下大力气予以发展。只有完善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特别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才能使大量的毕业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并将环境保护理念切实贯彻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此,环境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备部分,在将现代化人才输送至社会的这个关键阶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深刻关注环境保护并努力践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环境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承担社会建设、作出决策的顶层设计人员无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而广大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与执行是否科学化。大学生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并不仅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明显,作为社会的高水平人才,甚至是以后的政策制定者和最直接执行者的大学生们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是否能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践行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对于我国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根本性的。目前我国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恰恰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决策者没有充分关注生态环境,而执法者本身也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关键性指标,弱化甚至忽视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教育,使未来进入社会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师范类人才)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切实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从人才建设这一根本上切断轻视环境保护的路径。

三、强化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一)加强环境教育立法,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

完善的立法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法律保障。美国于1970年就颁布了《环境教育法》,现行的环境教育法是于1990年颁布实施的。美国通过环境教育法将国家对公众的环境教育责任和义务法定化;全面规范了公众环境教育的机构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事项,进而形成了机构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经费投入多元稳定和项目管理严格的环境教育体制。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立法,而已有的法规、规章中也几乎没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这就使得环境教育法律地位不明确、机构体系不健全、操作规范不科学。因此,切实加快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在现有环境教育的框架上进行立法完善,充分重视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的积极作用的发挥。鉴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完备,师资力量也比较完善,因此可以从高等教育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入手,以点带面,对即将进入社会参加经济发展建设的大学毕业生们集中展开环境教育,这不失为当下发展环境教育的一些良好突破口。

(二)加大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强化已任职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强化环境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新进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已有教师环境教育能力的强化来完成。当然,建设高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完善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特别是强化对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理念的培养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提高,这将从根本上扭转目前高校环境教育的不利局面。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于转变观念,应当将原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人对自然的征服、索取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发展;由纯粹的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转变为人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极端推崇科学技术到理性对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消除科技的负面影响,既讲科学精神,又注重人文精神。

(三)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多途径地输出环境教育

在高效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一方面是将环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是要重视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课外实践,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技能与意识。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来完成,通过环境科学、环境伦理学、污染防治、大自然保护等课程讲授完成;也可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的讲授中,随时展开环境知识的普及活动,当然这就要求高校的任课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较为丰富全面的环境保护知识。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实践活动的展开能够使学生们将理性认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高等院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社团活动以及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组织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见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提高环境意识。

作者:落志筠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