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见习改进策略

时间:2022-07-27 08:44:00

导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见习改进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见习改进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中小学已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能够为广大教师接受,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旨在指出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突出问题、改进策略

1.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在加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许多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及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本人于今年七月广泛深入到广州市恒福中学等九所重点中小学认真听取了14节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见附表),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分析发现尽管学校每天都在高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论调,相关的论文和文章成篇累牍、数不胜数,但是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势必会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延缓教育改革的步伐。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出问题和改进策略

突出问题一:教学模式落后,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将信息技术被动地简单地纳入到课程的教学中,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仅仅只是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上信息技术而已。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仅仅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没有从改革教学模式的根本和实质出发,从而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有些教师虽然使用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软件,但却是演示型的软件,整堂课教师只是一页一页地翻,而且满页都是字,倒不如使用几张投影片。教师也没有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倒不如使用多媒体教室或是普通的传统教室,网络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先进的,如果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这种肤浅层次,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毫无意义了。

改进策略:

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靠教师本身。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无异于打外围战,“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全新的目光审视教学模式这一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譬如说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等。这里以广州市恒福中学《椭圆和双曲线的构造实验》为例进行说明,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动点到两定点的和为一定长时,动点走过的轨迹是椭圆,教师根据几何画板能够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能够动态显示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结构关系等特性,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主地探索,做实验,这样形象直观,不需要教师像传统教学那样费尽心机、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椭圆的构造的理解和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与理论专家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总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作为奠基石,要构建教学模式,教师自身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而且要与相关的理论专家沟通交流,从而能够深层次、全面地、透彻地理解理论的实质和内涵,避免片面性、表面化。专家除了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向教师传授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还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入手,定期观摩教师的教学,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学校的教师也要彼此加强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的“磨合”中擦出新的“火花”。

教学模式的建立绝非一劳永逸,因为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问题二:片面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长陈至立讲话)对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表述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有的学者则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不管怎样,信息素养大致包含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信息素养简单化地理解为“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到一些资料”或是“将搜集到的资料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或作品”就是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其实不然,长期下去,学生会成为信息搜集的工具,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改进策略:

1、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实践的训练

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前提就是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除了搜索引擎工具,学生还必须掌握文字处理工具、作图工具、网页制作与开发工具、信息集成工具、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等,不仅要了解这些工具的操作规范,而且能用它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统计图的应用》一课中,学生首先在网络中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Excel工具制作成统计表和不同的统计图,以便说明问题。

2、加强学生信息敏锐力和批判能力的训练

网络信息纷繁芜杂,学生除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信息外,还必须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逐一的评估,而不是囫囵吞枣;在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辨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而不是盲目接受、“包大揽”、“眉毛胡子一把抓”;善于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把握信息的精髓,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

当前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版权问题备受重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不肆意制造散步危及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不良信息,不假借信息技术进行各种非法犯罪活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突出问题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忽视教师的作用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然而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过于绝对化,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做,放任自流,而教师要少说最好不说,从而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以为学生只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就可以了,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都没有达到。改进策略:

1、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建构主义理论中“主导——主体”的关系

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例如在组织协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难度适宜并且有一定梯度的不同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进行协作商讨。对于协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随机应变,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根据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出和修正;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讨论回归到问题的正轨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控能力有限,那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了。

2、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加强信息的反馈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在于组织学生,组织教材,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并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例如教师可以在讨论区中加入学生的讨论行列,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评价所给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与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评价反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突出问题四:教学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不仅要能体现教学的重点,而且要能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效果。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挖空心思、花大力气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反应也相当积极热烈,但在这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学生是否达到了学到了知识,是否提高了能力则不得而知,这种只重视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的活动形同虚设。

以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为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协作学习包括了小组确定学习主题、分工协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可以采用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中,教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活动,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摆摆花架子”,收效甚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1、教师对于协作学习的理解过于表面,过于肤浅,认为只要组织几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就是协作学习。对于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策略,只是单纯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小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和协作学习的进度缺乏指导和参与。2、学生缺乏协作交流的技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涉,组内成员责任不清,组长没能发挥组织管理协调的作用,最后的成果也是个人之作,并非集体力量所得。改进策略:

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绝非目的,因此教师不可以盲目地追求教学活动的新颖、量多,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生的自身约束力差,学习的持续性不强,学习的意志力较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

2、注意对活动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组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而学生是否达到了此目的则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借助不同层次的评测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广州市华景小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设置了两个星级的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星级的题目是填空题,主要涉及该课文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星级的题目则是让学生利用画图工具“画”一艘自己心目中所想的威尼斯小艇,并用一句话来描绘。这样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突出问题五:学科特点不明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本身,它并不抹煞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体现学科特点,改革传统教学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教材的重要形态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的学科特点并不明显。英语课倒像语文课,整堂课几乎全是用中文进行交流,只是零星地听到几句英文。思想品德课体现不出任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痕迹。

改进策略:

1、针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因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语境,提供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和实际的应用问题组成,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物理和化学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亲自做实验的动手能力等。对那些需要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变化过程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真实的情境,并配合形象和直观的讲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来说,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则违背了学科特点,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于同一学科,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同一学科,由于具体内容的不同,应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特点,它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识字教学的规律,教师可以采用“看—听—说—写—打—想”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形、音、义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等,接着学生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各自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和生字的字义,然后学生在纸上进行拼写,再用键盘键入,看能否打出所要的生字,最后教师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并用词语造句。这样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用“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阅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讲解课文外,还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自我测验和阅读竞赛等方式,不仅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而对于作文教学,看图写话的作文与命题性作文的具体教学模式也并非相同。因此,要认真分析课型,有的放矢地选用教学模式。突出问题六: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任何一种媒体都不是万能的,它们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可以相互补充。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决定的。网络也同样如此。网络的兴起的确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资源的多样性、通讯的实时性、数据的共享性等优势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教师都使用了网络资源,而且大部分教师仅仅使用网络资源。虽然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提供教学资源来说,网络并不是唯一的。如果错误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者是最好的资源,势必会降低其它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改进策略:

根据学科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络资源,更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网络技术。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能体现学科特性的教学资源。例如语文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可以来自教科书、教学挂图、录音、录像、网络以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国内外的重要文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的教学资源。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荷花》一语文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冒”、“挨挨挤挤”等重点词语,借助了荷花的教具、视频影像和计算机动画模拟等呈现,形象生动地解释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

突出问题七:资源重复建设,缺乏实用型精品

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目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大致通过教师开发、市场购买和网络下载等三种方式获取。教师自己开发学习资源往往是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系统性不强,适用范围不广,同时缺乏技术的支持,质量较为低下。而市场出售的形形色色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因其带有很强的商业性质,没有教学设计理论专家和相关的学科专家权威作为后盾,缺乏理论的指导,在教学软件的科学性、学科特性、思想性等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于课堂教学。网络资源虽然丰富海量,但是良莠不齐,必须进行除莠存良、批判性地处理。总的来说实用型的精品较少。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都非常依赖计算机教师,他们除了提供软件的制作脚本,其余的任务则由计算机教师全权包揽,这样不但加重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计算机教师不熟悉学科特点,往往使得最终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虽然作出的课件是基于IE浏览的,但是制作的思想还是沿袭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没有体现网络设计的思路。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以致于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资源重复开发建设,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改进策略:

1、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来加强各种形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将所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校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组织一支由校长、科组长、学科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的高素质优秀队伍,紧跟时势动态,加强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2、校际之间加强交流和竞争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诸如软件设计大赛之类的活动,不同学校可以在活动中尽显实力,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对于优秀的成果可以实现校际之间的共享,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建设。

3.结论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希望能引此为鉴,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