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校数学活动应用

时间:2022-07-27 08:15:00

导语:创设学校数学活动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设学校数学活动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活动过程得到培养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富有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或“创造”知识而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发现或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终极目标,创设各种有效活动情境,如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等,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以及创造性的思维习惯,感受到数学创新的乐趣,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数学教学只把知识的记忆与重现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而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终极目标。学生被束缚在教室、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传统模式显然不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1、设疑引问、导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知时,教师可以抓住新知生长点,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如18),一个三位数(234)。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学生报出的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却不能。而教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倍整除的数。学生即惊讶又佩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很快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显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新知最佳心理状态,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2、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引导他们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活动,主动发现或“创造”知识。

3、激情促思、巩固新知

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设计具有新特点,又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问题的呈现与解决。即使在一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新知后,仍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讨的问题情境,如随机性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自由的、热烈的氛围中主动巩固新知。例如,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可以设计如下开放式情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一方面巩固了新知,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30人去旅游,图示呈现条件:每辆限乘8人的中巴车和每辆限乘3人的的士。问①可以怎样派车?想出两种以上派车方法;②至少需要几辆车,其中中巴车和的士各派几辆?”

二、创设交流情境、挖掘创新潜力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时指出,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机会,以及和教师及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而在各种活动或实践中,与人们交流是创新能力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创新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注重创设交流情境,如认知交流与情感交流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认知交流、诱导创新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争论、辩论等认知交流活动,不仅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完善学生的知能结构,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建立起两人、四人或六人一组的交流小组,或若干人一组的大组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交流后可以由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同学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尊重学生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点。

2、情感交流、激发热忱

托兰斯指出:培养创新能力最成功的做法是必须促使认知与情感这两方面的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创新获得成功,教学时,除了注重创设认知交流情境之外,还要注重情感交流情境的创设。通过师生,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始自终都保持创新的热忱。

教学时,教师应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同一认知状态,将已知的教学知识当作未完成的教学来对待,才有可能让孩子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一道去探索未知世界。教师的作用只是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给予理智的提醒与引导,而不应该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只有鼓励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使学生真正“会学”。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对他们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给予赞扬,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例如一位教师教学“8的加减法”时,设计情境问题:“小松鼠背着袋子摘了8个果子,口袋坏了,掉了4个,问回到家中还剩几个在袋中?”大多数同学列出8-4=4,也有一些同学列出8-5=3,8-6=2,8-7=1,8-8=0。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我认为它可能把8个果子都拿回去了。”大家听了都愕然不解,教师鼓励他说:“你很会动脑筋,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位同学自信地回答:“小松鼠发现果子丢了,都捡回来了。”如此精彩的回答,出乎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创新。我们要保护这份热情、激发这份热情,让数学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创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