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读报法对提高中职学生语用能力
时间:2022-07-01 05:32:00
导语:多角度读报法对提高中职学生语用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语用能力低下,究其原因,有实践训练偏少,语用素材来源渠道少,语文教师重视程度不够三方面因素。学生普遍对读报比读课文兴趣高一些,教师可利用多角度读报法,采用熟能生巧之专读、合作解惑之小组读、趣味优先之选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报水平。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说写习惯,说写质量由学生评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分步骤提高学生说写能力,达到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
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能追求的,就是他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建立在他们对实践活动价值和自己需要相互合作之上的,是对这种价值的预期或憧憬。
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的特征之一“规定性”,即接受教育、学科、课程的制约。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语文学习无非是从课文、看点课外书(有的看,有的则不看)来学习。学校真的如象牙塔一般,把一些精致的文章呈现给学生,如屈原、李白、文天祥、岳飞等,小朋友也好,大学生也好,无不如数家珍般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娓娓道出,但叫他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则大多数学生哑口无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学生的语用能力低下。
1探究中职学生语用能力低的原因
造成中职学生语文能力中“语用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1实践训练偏少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讲得少,只有少数时间读一些精美的段落,一个语文教师不可能每次上课都整堂课或大半堂课安排学生读,教师提问多,真正回答问题的学生少,能按逻辑回答到点的学生更少。至于让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为配角的课堂教学,一个学期最多也可能不超过五六次。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局限于完成基础作业。写作次数超过4次的很少(调查数据)。
1.2语用素材来源渠道少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资料就一本课本,一本同步练。有些语文教师在学期初就规定学生人手一本字典,可还有许多学生不带,由此可见学生的素材有限得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少,拿什么来用?
1.3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学生没有高考的念头,失去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师也觉得对付会考,一本语文同步练就足够,何须费力去找更多的资料。学生本来语文基础就差,资料多了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起到负面效应。这种心态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可以称之为应付会考的教育。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没有会考,学生更不学,教师随意性更大。
2“多角度读报法”对克服语用能力低效用
上述的三个难题不是不可以破解的,“多角度读报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首先,“多角度读报法”提倡“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得多,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记忆力很强,通过读报刊,大量的信息进入大脑,无形中为语用实践活动攒下了大量的素材。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有以下便利之处。
第一便利在于“兴趣”,中职学生很多人在初中阶段存在较强的厌学情绪,课堂是第一秩序的讨厌,课本是第二秩序,至于“作文”,因为写得少,虽然最讨厌,所以讨厌的程度也冲淡了一些。报纸杂志和兴趣上就占了很多便宜。
第二便利在于“充实”,这里所说的“充实”不是平常说的内容或精神方面的丰富,而是学生厌学之外的空虚,晚自习干坐着讲话又不行,看看报纸杂志也好。所以“充实”是“补空”,补被动学习之空,这与主动学习充电的“充实”是有别的。
第三便利在于纪律允许。许多中职学校为学生征订了报纸和刊物,有的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电视节目,或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不过学生除电视外最喜欢的还是故事会或娱乐杂志。所以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后,就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报纸杂志,有的甚至先看杂志,等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作业后再拿过来抄。对于管理者来说,你要学生不讲话,不随意走动,看闲书,这是自习纪律允许的。学生的这些行为对其他课程也许不利,但对语文来说,却是效果明显的。“读报纸杂志”,总比讲闲话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大量素材,这对于克服语用困难中素材来源少是不无裨益的。当然这不还需要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合理引导,多为学生征订一些偏重于文学性、知识性的报刊,少订一些娱乐杂志,进攻学生不得不看的心理,让他们积累的素材更多的往可用方向良性发展。
其次,“多角度读报法”提倡读的“多角度”,其实是一个“思维训练”的问题。多角度,是多个方向、多个层次的意思。学生读到报刊中的一篇新闻,如《都市快报》中“亚洲枪法最好女生手捧三金大方坦白”一则新闻,学生中很多人关注的是“坦白的是婚姻问题之终身大事”。教师可以提醒:“能手捧三块金牌的原因在哪里?”这么一个问题,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练了十几年枪,个人的幸福被抛在了为国家争光之外”,这也回到了语文的范畴之内,作者写题目是什么:新闻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用王成意的话:“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是不能实现,你越关注做好你自己,那往往也会得到一个好结果”,“要处理好‘有所为’与‘无所为’的关系。”从深层次的“写作目的”这个角度读报,收获的往往比语文课本中某一篇课文的说理更有效,因为这是身边人,眼前事。与学生心贴心。这可以从遣词造句这个角度读,如文中的“有所为”与“无所为”,相信学生读报后定会印象深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读报,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思维通道,提高他们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再次,报纸杂志内容相对于长篇大论、含蓄深奥的课文来说,学生的理解要容易许多,因为报纸杂志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其中不乏小学文化甚至小学没毕业的群体;通俗易懂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课文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是符合学生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不可能小学生使用高中语文课本,但中职学生恰好和“小学生读高中课文差不多”,有些职高生甚至没有小学中一些成绩优秀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基础好。有些职业学校生源差,所招学生中就有小学没毕业的。所以通俗易懂的报刊文本很适合做中职语文的教学材料。多读报纸杂志也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是充实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3利用“多角度读报法”提高中职学生语用能力的措施
“多角度读报法”不是为学生打发无聊时间而设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用”,在于提高语用能力的实践作用,它可以通过以下的具体措施来达到这种效能:
3.1熟能生巧之专读
《红楼梦》“香菱学诗”“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次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的诗才只有一个史湘云可比,才思敏捷,意境奇奥是她作诗的特色,史湘云也只有在敏捷速度上可比。她教香菱作诗的方法可谓之速成法,这为“读报法”也提供了借鉴作用。学生进行多角度读报训练时不能先在“多”上发力,以为拿许多报刊来读就行,应该学香菱那样,找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多读,这就是“专读”,多读某一个人的诗,就专读某一个人的做诗技巧,掌握其诗风,易于形成个人的写诗风格,读多了就杂了。学生也应该选择报刊中某一类的文体专攻,如专攻报纸新闻,在多读新闻的基础上把握新闻的写作特色,从读新闻转向分析新闻、解读新闻,把新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3.2合作解惑之小组读
一个人做事是沉闷的,多个人一起,气氛热烈。几个学生(最好平时关系好的)为一组,利用前面的“专读法”,先专攻报刊的某一篇文章。多个学生的观点总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因人而异见解可以利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提醒、互相补充,这与同一个人采用不同的角度读报性质差不多,但效果肯定更好。因为同一人受思维定式的局限,虽采用多角度,但也万变不离其宗,就如一个圆一样,总有一个圆心。多人共同学习,就有多个圆心,思维的扩散面更广。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提携,帮助小组中基础差的。因为平时谈得来,关系好,所以讨论会更自由,帮助的主动性更强。中职学生学习采用这种形式更好,因为差生多,成绩好的少,一个小组只要有一个成绩好的,就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3.3趣味优秀之选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报纸杂志,本身是占兴趣的便宜。同理,报纸杂志中因人而异,适合个人的口味不同,所以按趣味优先的标准让学生从中挑选各自喜欢的报刊内容学习,学生喜欢这类文本,他阅读的积极性会更强。例如,平时爱好打篮球的学生他选择与篮球运动相关的内容或干脆购买篮球报纸、篮球杂志,或在网上浏览篮球信息。这些信息总是作者用心写或编者精心挑选的成果。学生在欣赏体育信息的同时也关注了词句、修辞、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只需稍作语文知识任务的要求,他们一定会认真努力完成。这好比一个人说话总打着职业烙印,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教师聚会聊天总离不开学生,当兵的在一起谈心总离不开枪一样。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文章,对话或写作时也易于举例说明问题,因为素材的来路熟悉清楚。
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读报效果会更好,例如,班级5名篮球运动员共同选择篮球专题文章学习,他们中有喜欢超级球星的,那他专攻球星的文章;有喜欢某个NBA球队的,可以挑选该球队的报道文章学;还有喜欢议论冠军归属的,那他就要关注每一场比赛的成绩和球队排名情况了。这种趣味优先的选读方式可与第二点论述的小组合作读法结合,达到互相补充、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读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地鼓励学生去自己和文本对话。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理解的。
学以致用,“读”则是为了“说”,为了“写”。“说、写”是言语表达的能力,读是说和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提高。提高语用能力中的高层次的说写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说写习惯。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在说写教学中,良好的习惯比说写的技巧重要得多。阅读毕竟有个具体的文本摆在面前,好比已有一条现成的路在你脚下,读者只要顺路前行即可,说写则更多依赖学生自身,好比在茫茫大海上为航船掌舵。因此教师就更有必要加强在意向、态度上给予引导。中职学生最怕的是写作,另外是上课的回答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能动性不足。高尔基断言:“摆在人们面前的任务是:找到自己对生活、对人们、对既定事实的主观态度,把这种态度体现在自己的形式中,自己的字句中。”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形成良好的说写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多角度读报法在培养学生说写习惯时可采用这些方式:多读、背诵精美短文、推敲文本语言、积累有用素材、记读报心得、勤思考等。
第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中职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可以采取先模仿、先跟随的方法。例如,报纸上有热点话题讨论的栏目:“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问题。”别人怎么说,学生可以跟他说类似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差不多的话,这就是跟随,思考的力度不大,说的难度就下降了,学生也很容易开口,不会像课堂提问以一句“不知道”来应付。
写作也可以先要求学生仿写相同题材、相似内容的文章,但要求举例不同、人物场景变换等。跟说、仿写只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就像开车先用一档起步一样。学生动起来了,一切才可以发展。第二步,说一段话,写200字的心得。第一步是附和别人的思想见解,第二步就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东西了,但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因此说话只要求学生说一段甚至两三句,写作只要求写200字以内的,甚至100字左右的读报之心得体会文章,因为写心得体会只要谈对文本内容的看法即可,有东西可写,如果写长篇或写其他的内容,学生就对写什么产生茫然感了。第三步,说写的篇幅加长。说话扩充到只有话题或材料,写作则要求写一篇真正的五六百字的文章。这就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也是语用能力的高境界。
第一、第二步其实是让学生克服怕的心理,养成说写习惯的措施,第三步是在学生前两步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启动的。
第三,说写质量由学生评价。曾被授予波士顿最杰出金苹果奖的教师吉尔伯托。阿亚拉帕里拉的作文教学别出心裁:“孩子们心里想什么,就潦潦草草写什么,根本不注意语法拼写或发音。他们与同学们一起阅读自己的作文并且评论。然后就是文章的组织问题,学生们相互打分;哪些话或哪些形象对他们有吸引力;哪些东西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反应如何:是发笑了呢!是变得很忧伤呢,还是失去了兴趣?然后他们同我商讨,不过决定权操控在他们手里。我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对或错的故事,每篇文章都是精彩的故事!”他认为,“关键在于他们写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修改,而仅仅是为了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需要的是鼓励和尊重,因为他们已经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太多的说教和歧视。让学生自己评价说写质量,或者学生互评,不管他们怎么品评(当然不能让他们互相贬损),教师只发表一些肯定或鼓励性的意见,让他们体会到受尊重,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就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多角度读报法”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带读中养成学生自读习惯,在熟读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说写习惯,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语用能力,最终达到能说会写的境界。
- 上一篇:移动公司员工要点总结
- 下一篇:深入个人业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