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诠释

时间:2022-06-20 05:41:00

导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诠释

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阅读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用,占有很大课时量,特别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以下是本人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最初内容,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有的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课文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两项规定的目的是扩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规定背诵篇数的方法,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为此,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法。

三、在阅读中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段话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明确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正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过程并发表独立见解。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这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所读文章理解的不同。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贵在改变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