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探究之民间文学引论

时间:2022-06-09 04:39:00

导语:文学探究之民间文学引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学探究之民间文学引论

摘要:旧范式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以及主体性,但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借鉴西方最新理论成果,构建民间文学的生活理论,重视情境和表演之于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范式;生活属性;情境;表演;民间文学批评

一、旧范式下的民间文学书写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征集活动。最初的民间文学研究以及对民间文学的界定都受到过西方民俗学研究的影响真正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学科的民间文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什么是民间文学?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援引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观点。认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并称“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在一些辞书中,“民间文学”也被界定为“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一理论判断基本符合历史的实际。尽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这样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以及知识性特点。把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享受的主体界定为“人民”或“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只有“知识总汇”才与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有关。但没有被强化突出。所以说。这一阶段有关民间文学的定义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的结果。整个理论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仅是把本土的内容填充进去此体系对中国民间文学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有余波。以致国内民间文学教材之问基本上差别不大:较早的教材明显带有阶级斗争论的观念。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劳动人民”置换为略显中性的“民众”。吸收了新发掘整理的民间文学材料期间虽有段宝林先生主张对民间文学要做立体研究,以及杨利慧、黄涛诸学者重视民间文学的语境等富有新范式雏形的观点。但相关研究对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学书写体系还是反思不够。鲜有从学科体制本身进行批判性重构。因此。大多数民间文学教材都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学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众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浅显的心理暗示。另外,随着文字、图画、音响、影视、电脑等媒介的出现与运用。民间文学的传播空间获得空前拓展。其传承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尤其是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之后。伴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启用。民间文学的概念也面临着重新思考与界定的任务。

二、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

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无疑是此种情境下的“另类”书写。在学科本身的理论深度建构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间文学教材。虽然也有部分理论阐述与民间文学现象还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论探索意识和充满安全感的论述,都昭示着迥异于以往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其《民间文学引论》中的情境、生活属性、表演、民间文学叙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间文学教材中被论及或强调。把民间文学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凸显。从而有力地强化了民间文学学科本身的属性。至少初步拥有了与作家文学对话的底气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从而获得彰显。

也为民间文学研究展示了新范式。相比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对被文字记录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情境性。其美学和批评话语系统愈来愈显得不堪重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发展逼迫出来的民间文学不只是作家文学的资源,我们可以更广泛地看待民间文学,把它当作生活的技艺。是传统的或者本地的实践活动的整个范围——包括语言的、物质的和习俗的活动,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作家文学中之所以有民间文学。是因为它是现实生活世界里的基本组成成分。民间文学是面对面的直接的表演,表演者和观众是互动的这种情境是被凝固在文字中的民间文学文本所缺乏的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首先抓住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语境。去展示或表演生活世界中的各种民间文学样式:理论建构意识贯穿全书始终美国著名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读者,也在万著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不过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态的文本。与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间生活世界充满民间文学的动感、质感如果说以往的民间文学研究是韦勒克意义上的内部研究。即仅仅关注文字记载后的文本中的民间文学,那么,万著《民间学引论》似乎更强调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某种情境下更强调民间文学的书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获取其原本的活态性,与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体验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审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说生活态的民间文学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万著中把前者称为“民间文学的文学文本”。后者被称之为“民间文学的生活文本”

我们要想理解并欣赏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文学。了解创造并表演民间文学主体的生活方式的知识是必需的在非洲东部的牧牛民族丁卡人是这样形象地描写了隐匿在云层背后的月亮——“雨季之黑公牛从月亮的牛栏中解脱了。”很明显。假如没有创作和吟唱这首歌的那些人的生活方式的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这类形象著名人类学家巴克曾经依靠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生活知识抨击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流行观点——史前时的雕塑和壁画之所以夸大女性的乳房和腹部。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殖崇拜观念在作怪他提到的一个例是在中非莱加很普通的雕像。即一个鼓起腹部的女人。她的意味远远不是引起赞赏。而是对其与人通奸而怀孕的惩罚。但在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中。这个形象常常被当成生殖崇拜的例证来加以解释。他还提到另一个普通的莱加雕像。一个人举起一只胳臂:这个姿势有时被解释成向天帝祈求。但是巴克认为。莱加人与天帝没有关系:对他们来说,这个姿势表示一种禁忌。因此,“民间文学将生活呈现出来并使生活成为审美的现场”,或者说民间文学美在情境。

其次。在万著中我们发现民间文学研究已经回归到声音的层面,即对民间文学口头性的重视。也是与万著对生活属性的重视相关的。相对于视知觉所拥有的认识——思维定势。听觉以及由此形成的节奏感总是侧重于我们的情感体验之维所以著名德国美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语言有两个要素:音乐和逻辑:诗人应使用前者并迫使后者引出个体性的形象来。”这样。撇开关于“语言的两种用法”的争议我们发现。与通常给人以“概念等价物”的印象截然不同。语言实质上首先是诗的媒介。或者说是民间口头诗歌的媒介。事实上。当语言学家萨丕尔强调,“语言主要地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正常人的语言冲动首先发生在听觉印象的范围”当评论家帕克据此而坚持。“只有在具有音乐性也具有形象性的表达中,才能发掘出语言表现的全部潜力”两:当文学枭雄王尔德在谈到诗性写作的奥妙时断然表示:“我们必须回归到声音上去。这是对我们的考验”:都无疑可视为是对海德格尔“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这个命题的不同诠释。虽说对于要求精确限定的科学表达而言。语言的这种诗性品质常常成为问题但对于侧重经验交流的艺术活动来讲。这不仅并非语言媒介的劣势。恰恰相反是它的优势所在。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间文学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几乎都是西方学者完成的。作家文艺学的研究也启发着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严重滞后。一时半时难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论资源的阴影“五四”时期对西学的借鉴与启蒙救亡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研究也像政治一样全面倒向前苏联的怀抱。构建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遑论创新。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制的民间文学理论也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拒绝了。真正的民间文艺学大家如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介绍到国内。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研究一直笼罩在西方的阴影里。可喜的是。这样的借鉴和吸收有了重要进展。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视野开阔。广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对西方的理论资源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兼收并蓄。因而赋予其专著以很浓的理论思辨色彩,这是以往同类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中亟待建构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民间文学引论》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间文学教材无疑显得有点“另类”,作为颇具个性的专著可能更合适。

三、民间文学研究的展望

毕竟,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给我们今后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多启发。例如。如何把用来分析作家文学文本的叙事学。成功转换为分析民问文学的文学文本和书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战性和前瞻性。诚然,如何做到理论闸释与研究对象的妥帖吻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众多民间文学教材中一——包括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民间文学批评一直缺席。既然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可以借鉴作家文艺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学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批评。而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研究在笔者看来。民间文学研究不等于民间文学批评民间文学批评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关研究迄今还未见到。若结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能会厘定出民间文学批评的原则或维度。

民间文学本身的品味或品质到底如何获得提升。民间文学批评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使我们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表演情境的强调,初步拥有了与作家文学对话的实力。明确了民间文学非文学的~面,但民间文学若被封闭仅靠自身去补给营养。缺少新鲜艺术的介人和影响,这样的民问文学的前途会是黯淡的。实际上。自作家文学出现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总是互有影响如此才能保证民间文学自身的精神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否则不论我们多么强调民间文学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受众终将不愿回到那样的生活现场。却愿意反复咀嚼欣赏作家文学。因为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耐人寻味。正如我们人类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拥有个人性情和尊严的鲜活个体“根据费尔迪南。索绪尔(FerdihandSaussure)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方法。民间文学应属于前者而文学属于后者。属于语言的民间文学以社团为基础,是口头的、集体的:而属于言语的文学则是个体的、永久的书面记载”

第三。民间文学的生态环境走向虚拟化。身体几乎被悬置。民间文学原本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具有现场性和原生态性。如今却脱离了生活世界。被各种媒介所再现或表现。使民间文学艺术又增加了某种表演性。从而具有了双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这种历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无疑是人类生活走向虚拟等荒诞处境的真实征候所以有学者曾经著文强烈呼吁重视史前艺术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现其重要价值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给董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

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民间文学都是民众所需要的。后者总会或多或少拥有传统的毖础。前者至少能帮民众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当今社会步入“技术世界”、信息时代之际,在民众与精英、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口头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冲突交织中。民间文学类型的消长、内容题材的更替、传播途径的变化。都是值得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者关注的新问题这些建构民众审美认知方式的民间文学将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