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育伦理权威失序问题
时间:2022-05-19 11:31:00
导语:小议教育伦理权威失序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教育伦理权威;教育伦理体制;教师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国教育伦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教育伦理中重要表现在教育伦理权威失序,并对此进行了精要的分析:第一,教育伦理权威缘何而去;第二,教育伦理权威因何而从;第三,教育伦理从何而立。因此,市场经济要求教育伦理体制的主动适应,并要求确立教师伦理道德的重要地位,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所谓教育伦理,是指教育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同时又是教育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教育伦理作为人类社会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大环境,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应当是社会伦理中高尚纯洁和最带有理想色彩的一部分。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是在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中,现代教育所面临诸多问题,教育权威的失序最为严重。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换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与文化转换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建立适合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换的新时代需要的教育伦理设计。
1、教育伦理权威缘何而去
回顾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中国教育一直到今天仍然面临着处理教育民主与教育权威的矛盾问题。教育民主化进程是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紧密相关的,两者都在现代性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展开自身。对一个民族而言,要实现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使得那种以日常伦理为基础的教育权威面临解体,而与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权威又没能建立起来,这使得教育面临教育权威失落的危机。与这种危机相联的最典型的事件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丧失了教育权威。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当前中国教育伦理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时期的失序状态。概括地说,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效,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的那种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它已经不再有效;其二,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尤其是经历了左的错误思想的长期禁锢后,用一种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树立起来的教育权威与教育民主化的现代社会进程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教育权威在一种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处境下面临着“同一性”力量丧失的危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实践中教育权威失范的重要表征;其三,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即是人们原有的那种对教育价值的终极追求,对教育之善的终极关怀的失落,教育沾染了一种短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在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活中“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做法和思想开始抬头,有些教育共同体甚至用“商品化的教育权威”代替“理想的教育权威”。
2、教育伦理权威因何而从
传统教育权威的失效、现实教育权威的失范和理想教育权威的失落是中国社会在其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失序的表现。教育权威的失序状况表征着前所未有的教育伦理危机的到来。教师必须尊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性,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文化差异、代沟和青少年主体价值所造成的认同难度,以一种更民主的、更开放的、更宽容的精神进行一种旨在对话、交流、沟通的教育活动。失序和危机并不是教育伦理的后退,而是在民主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预兆。因此,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权威面临的各种道德难题,是教育精神和教育伦理走出转型期教育民主化进程造成的诸多困惑的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教育伦理体制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1教育伦理体系呼唤着“权”的回归
教育伦理体系要自觉反映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新的积极的伦理精神,呼唤着“权”的回归,激励它的完善成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系统自我更新和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系统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积极的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自觉进行了专业调整,拓宽专业基础,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专业,注重发展应用性专业和学科,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中小学,也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进一步强调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宗旨,注重多种形式办学。这些教育改革探索生动地显示出来,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教育自我更新的积极性,使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内容日益明确起来,使教育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教育的自我更新,本身具有扬善抑恶的道德意义。
2.2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的教育伦理矛盾
首先,市场经济容易导致教育关系庸俗化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交易是市场的基本活动。市场交易和行为是正当的活动,但把交易行为扩大到教育系统而产生的教育中的交易现象,则使原来比较纯洁的教育关系庸俗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本来是非常纯洁的,一旦和物质、金钱挂上勾,就变了味道。在市场经济中,资方和劳方存在着雇佣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这种雇佣关系,现在在教育部门也有所渗透。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把教育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把办教育作为最好的挣钱途径来对待。这些把教育视为谋求经济利益的工具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精神,是非常消极和有害的。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教育市场化的呼声比较高。所谓教育市场化,或者说产业化,主要就是把教育推向市场,强调教育应按市场法则来运作或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应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育产业化观点虽然看到了教育和市场经济的联系,看到了市场经济对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但它提出的教育对策是不可行的。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有很大的区别:市场追求利润,教育追求整体发展;市场讲究随行情而变化,教育强调稳定性;市场着眼于当前,教育着眼于长远;市场强调竞争,教育关注合作;按产业模式来运作教育,就会违背教育规律,也很难真正追求和体现教育的基本价值。只有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真探讨教育伦理体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有效地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教育伦理的积极作用并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育伦理权威从何而立
一国之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之兴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其实是以“科学和教育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使命”的理念认同为前提的,而其中“科学”的根本则是教育。只有让最优秀的教师充实到教育岗位,让那些适合于教育并擅长于特定教育的人才乐于从教,教育才能够得到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权威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尊师重教”才能得以体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一种“教育一伦理”生态中贯彻人德规范,真正体现“德一得”相通的教育伦理精神,仍然是值得探讨的教育伦理难题和伦理课题。
首先,在教育改革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教育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就必须从根本上放弃那种片面强调应试教育而淡化素质教育的做法,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落实素质教育。那么在市场社会如何通过素质教育体现教师的价值?对品德、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格魅力等一个职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市场社会对现代教育的教育伦理提出的普遍性期待和需求。教师只有改变以往的教育角色,确立自己与市场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权威,才能在教育竞争中真正获得教育权。因此,在满足市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待和学生对自身教育目标的自我期待与自我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唯有通过他履行教育职责的行动,才能赢得应有的地位。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
其次,教师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伦理价值与学校教育中的人道伦理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至关重大。教师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处理师者地位的关键。教师如何摆正自己在市场社会中的位置,如何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是关系到中国教师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社会中,强调教师的伦理道德,传统的教育伦理强调的是教师的天然的教育权威位置,师生关系被归结为一种不平等的伦常等级。而在市场社会,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互动活动。“市场社会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情与理、实然与应然、知识与德性等基本矛盾关系。它是教师对教育共同体中普遍法则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教师作为文化的使者,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之“薪火”的天职。事实上,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物”可以通过教师的传递到学生那里。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外化形态,是文化创造的成果,其存在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则是人的富有创造性的动态的活动,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动过程,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构造过程,是人之“人化”过程。当前中国文化转换时期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他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分歧中自觉地将一种文化生命和文化意识贯注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中。
总之,教师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织的多元文化态势中,必须强化自身的现代意识、现代素质、现代人格力量、现代美德、现代教养、现代思维、现代情怀,通过使自己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现代人来塑造新一代教师的形象,来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告别传统、在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使自己在学习型社会中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文化教养的现代人。市场经济的今天,传统教育伦理权威已在时代的宏篇巨著中功成身退,继而代之的是新的积极的教育伦理精神,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重新确立教育作为一国之本的权威位置。
- 上一篇:透析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
- 下一篇:小议高校教师的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