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人文教育永恒的主题
时间:2022-05-12 08:54:00
导语:小议人文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对于个人而言,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作为教育人才的学校教育,离开了人文教育,将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因此,人文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永恒;人文精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有关人文精神的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人本、人道、人和。人本即以人为本,人道即人道主义,人和即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1.人文精神能够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
汶川大地震后,中华民族被发扬光大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无往而不胜的巨大力量。记得《中国,挺住!》这遍文章连声赞叹道: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助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篇文章被人们广为传诵,人们看到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和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人文精神。可是现在社会仍然存在着不重视人文教育的现象。
2.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可是这些年来,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我国一些地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少存在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从而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家长把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认为分数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高中——大学——社会精英”成了家长心目中唯一的成才模式。所以,许多家长根本不重视人文教育,只要求孩子读书,孩子变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实足是读书考试的机器。许多孩子成绩不错,可是情商低下,对亲情冷莫、不与父母沟通、自私、不懂得尊重他人、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作为家长首先要教育自已的孩子有爱心,也就是首先要爱自已的父母,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他将来还会爱人、爱大众?世界上的成功人士,最疼爱的往往就是自已的父母。记者采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时问:“人的一生当中最不能等待的是什么?”大家以为他会说是商机什么的。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一生当中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一个世界首富,时刻把自已的父母摆在第一位!我们作为普通的人更应该教育孩子爱自已的父母。只有这样孩子好的情商才逐渐形成。
从学校的教育角度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一些学校人文教育形同虛设,人文精神的丧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学校认为学生只有学好数理化,考上名牌大学,才能走遍天下,才是好学生。平时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网开一面,不要求他们参加劳动,而且迟到,旷课也不被记名字,这些“好学生”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学,人情味淡薄,自私,不愿为别人,为班级做贡献,对教师不尊敬等。这样的“好学生”的表现,不正是暗示我们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吗?
家庭教育、学样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三精三荒”现象,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究其原因,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三重三轻”的弊端: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力,轻素质。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
3.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后果
不重视人文教育可以预见其后果:学生厌恶学习;不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精神空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没有意志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等等。有调查表明对于“学习目的”,有相当多中学生回答是为“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回答是“将来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也表现出功利性,没有表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度特别是社会道德感的约束力量在丧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对人类和社会终极价值极端漠视的一个国度。如果地震等灾害再次来临时,我们就可能再也找不着英勇救出两个同学的9岁小英雄林浩,救出7个孩子的14岁小英雄童世强……灾难来临时自顾逃命的“范跑跑”就可能多了起来,“怕死有理,逃跑无罪”的谬论将会甚嚣日上。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将会“不打自垮”。
4.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首先,学校教育要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在道德、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环保、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吸收“做人”的养份,实现“五育”和谐、文理综合、中外交叉、课堂教学与学习社会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动手操作的统一。其次,学生每年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几乎占全年时间的一半左右,家庭环境、新闻传媒、网络信息、电影电视、出版物等等,都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营造人文教育的大环境,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八年级课本。
[2]2008年5月17日俄新社发表的《中国,挺住!》。
[3]2008年7月15日《广西日报》的教苑杂感
[4]彩云著的《教育狂人陈忠联》
- 上一篇:学校教研室工作具体方案
- 下一篇:诠释蔬菜结线虫预防技术的田间示范成果